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 馮曉芳) 實行“走出去”戰略,是企業發展壯大自己的重要途徑。在我國企業“走出去”時,應借機重點解決前頭技術開發不足、后頭銷售和服務網絡不健全的“兩頭空”問題。
在28日由商務部主辦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國際論壇上,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說,目前我國企業最突出的問題是“兩頭空”,只擔任著中間加工甚至組裝的角色。不少企業
重生產、輕研發;重引進、忽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2003年,全國大中型企業中,擁有技術研發機構的僅占1/4,其中有實際研發活動的又只占1/3,科技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75%。目前醫藥行業95%、芯片業80%以上、數控機床和紡織機械業70%以上、汽車90%以上的專利都在國外。此外,我國企業在銷售和服務網絡上很不健全。因出口產品在批發和零售環節價格大幅提高,利潤的一大部分在這一環節。而我國很多企業缺少國際營銷網絡,國外銷售商因此獲利不少。
他強調,中國企業“走出去”,可以直接面向國外市場,利用當地人才,學習先進技術,建立技術研發中心;要學習國外大企業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并逐步建立自己的銷售和服務網絡,更好地開發國際市場。這樣,在較短時間內彌補我國所短缺的技術研發能力、海外銷售渠道、境外戰略資源等,以優化產品出口結構、突破知識產權壁壘,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競爭力。(完)
一批優勢產業在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中成長起來
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記者 馮曉芳)繼輕紡產品和家電、手機、集成電路等機電產品之后,我國信息技術產業規模目前已躍居世界第三位。這一系列優勢產業是在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逐步培育起來的。在28日由商務部主辦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國際論壇上,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說,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以輕紡產品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抓住機遇開放沿海市場,培育出紡織品、服裝等外向型產業。上世紀90年代,在機電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時,我國家電、手機、集成電路等新型產業群紛紛涌現,促進了中國機電產業發展和出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改善信息技術產業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高科技企業,目前成功實現了信息技術產業從國民經濟新興產業向重要支柱產業的歷史性跨越。
這位負責人說,我國開展國際經濟合作也存在不平衡現象,主要表現為“引進來”多,“走出去”少。我國鼓勵有比較優勢的企業“走出去”,以促進產業升級。目前我國紡織、家電等產業積極向外轉移,通過轉讓適用技術、傳授管理經驗等,對提高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正從過去的貿易為主逐步擴展到工業生產、農業合作、商業零售、研發中心等領域。(完)
第97屆廣交會:“中國制造”不能沒有創造
15日開幕的第97屆廣交會,展位增至28010個,再創歷史新高。而增加的展位主要用于擴大中國品牌商品企業的參展,品牌展位數比上屆增加62%。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最大平臺,廣交會展位結構的變化,不難看出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化的風向。研發核心技術和創立自有品牌,也已成為出口商品生產企業應對設限、擴大市場的“撒手锏”。對此,廣東的家電巨頭以及紡織服裝企業提出,“目前雖然不能丟掉‘中國制造’,但未來三到五年內要走中國創造之路,不建立自主品牌就會走進死胡同”。
就這點技工,怎么叫響“中國制造”
權威部門去年在40個城市調查顯示,我國技師和高級技師占全部技術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業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朱友林代表認為,技工尤其是高級技工的大面積短缺,正在讓“中國制造”面臨嚴峻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