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涉嫌剽竊 王吉舟質疑其制造學術研究贗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8日 13:44 贏周刊 | ||||||||
□贏周刊記者 肖南方 近日,郎咸平的日子不太好過,他正陷入一樁丑聞之中。 本報記者接到報料消息稱,郎咸平涉嫌剽竊頤和財經副總裁王吉舟于去年發表的一篇作品,王吉舟由此質疑郎咸平在制造學術研究成果“贗品”。此舉引起公眾一片嘩然。
禍起“郎評” 據悉,4月19日起,郎咸平在香港《東方日報》和《太陽報》為其辟出的“郎評”專欄里,接連三天發表題為“伊利MBO”的系列財評研究文章。而該系列文章的標題、立論、觀點、數據、財務分析過程,甚至是具體的并購行動計算結果與文章結構,均與內地財務研究專家王吉舟于2004年12月30日發表在《中華工商時報》的文章《蒙牛挾外資威脅伊利生存》一文出現了驚人的雷同。 4月21日,本報記者輾轉聯系上了王吉舟,王坦稱:“由于我致力于做港股研究,并由此形成了每天關注香港媒體的習慣,同時我還訂閱了《東方日報》等一些香港媒體的電子版。4月19日在查閱香港媒體信息時,一篇名為《伊利崛興奪得先機》的稿子引起我的關注,因為我研究蒙牛與伊利的資本運作時間很長了,可以說,這些年來一直在關注這兩家企業的發展,早在2004年10月,我還發表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蒙牛乳業上市過程全揭秘》的文章。” 王吉舟稱,當把“郎評”文章看完后,發現這篇財評無論立意還是分析方法,都使王吉舟覺得在重蹈自己去年文章的舊轍,但該文結尾卻是由郎咸平署名,說明是“本文在我指導下,由孔焯豪、陳儀恩、張慕貞、梁紹銘、彭景新、孫美綠和甄光儉完成。” 《東方日報》4月20日在B06版與《太陽報》在B10版的《郎評》繼續刊發的“伊利MBO之二”——《蒙牛后起威脅伊利》徹底讓王吉舟感到惱怒。 王吉舟稱,該文從自己發表的《蒙牛挾外資威脅伊利生存》一文中搬取了多處,“郎教授的文章一共只有1600多字,除了標題,明顯出現雷同的地方有9處,神似之處就更多了”,以致他難以控制情緒,將此文下載后發給學界一些人士與30多家媒體的記者,郵件標題為“郎咸平居然剽竊我的文章!幾乎把中華工商時報的文章原文照抄!”本報記者也接到了上述消息。 郎的研究被斥為“贗品” 郎咸平以善于通過對著名公司資本運作進行一針見血的“財評”,來揭示企業資本運作與MBO過程中的財務丑聞而著稱,被“郎手術刀”診斷過的企業有格林科爾、長虹、海爾、TCL等。 郎的財評因其專業性與獨家性,深受廣大讀者的重視和歡迎,也因其“解剖麻雀”的高深企業財務分析造詣,使其文章的學術實證具研究價值,遠在其大陸同行的作品之上。據郎咸平對外宣稱,其研究成果是在充分研究公開披露信息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這類公司的財評文章,作為采集自相同的信息,在某種程度上的雷同是否存在有巧合的可能? 面對記者的質疑,王吉舟表示,“可能性很小,因為這里邊有作者個人偏好不同的問題。”據王介紹,創作公司財評文章的流程大體分三步:首先,采集大量的上市公司披露數據;第二,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專業知識把這些數據分類,并且形成評論觀點;最后,寫出完整的文章。 王指出:“因為我是投行人士,所以我研究這兩家乳業上市公司的視角比較獨特,與學術界的專家完全不同。我的研究,更多的是從資本運作與并購的財務數據出發,通過公開披露的信息和我的專業知識,來構思文章和觀點。而從上市公司的財務細節出發,進行公司資本運作分析與構造文章,是手工勞動痕跡非常明顯的事情,就好像畫一幅油畫,這一件藝術品,需要藝術家一筆一筆的積累很長時間,才能做出來,因此,畫作的個人痕跡會很強烈。無論把它擺放在任何地方,無論署不署名,行內人一眼就知道這是誰畫的。因為別人很難做出完全一樣的東西,大家下筆的角度、偏好、力度、順序都不會相同,如果這些痕跡都一樣,那可以說,其中一個人是在刻意參考另一個人的東西,就是大家所稱的‘贗品’。” 希望通過公開渠道解決 王吉舟在采訪中還透露,可能是郎咸平輾轉得知相關信息之后,在《東方日報》21日發表的“伊利MBO之三”文末就添加了一行附注:“本文系與王吉舟共同創作。”同時,郎咸平還在下午自己和通過他人打電話給王,但王吉舟不想接通此類電話。 王吉舟認為:郎咸平寫這些文章之前和之后,都沒有同他進行過任何方式的溝通,他也沒有與郎共同創作過任何文章,在生活中他并不認識郎本人。至于第三篇文章為什么會加上這個“共同創作”的一句話,王并不清楚。 王強調:“此事應當通過公開渠道解決,就目前來說,我根本不知在電話里和郎教授說些什么,也沒有和他對話的基礎,畢竟郎教授是一個享有盛名并且在財經領域有很強影響力的學者,如果他不承認此事,除了學術道德上的譴責,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王吉舟說,上市公司財評研究是中國財經學界與商界新興的領域,也是由郎先生最初倡導和使之發揮重大輿論影響的,王本人也正是在郎的影響下,從事基層公司的研究。“郎教授在學術上一貫嚴謹,我的判斷是:這篇財評是郎先生學生執筆的作品,不是郎先生親筆寫的作品,郎本人或許此前對摘引并不知情。” 4月21日,記者隨后欲聯系郎咸平證實此事,但一直聯系未果。 郎、王各自發出聲明 4月22日,針對被指學術剽竊的消息,郎咸平向媒體發出了回應聲明。在聲明中,郎表示:“對于王先生的指控我希望誠懇地作出回答,實際情況是這樣的,這些連載文章都是學生的創作,而所有資料都是學生在研讀我的課程時為撰寫學習報告所收集的,按照中文大學的規定,學生直接負有資料正確性以及正確引用的責任,而這也是我們教授在課堂上一再要求的。” “經我調查的結果,實際情況是學生引用了王先生和其他媒體的論據而在附注中都有詳細的引用,包括王先生的出處,但是《東方日報》和《太陽報》不能發附注,因此,我們在發這五篇連載稿子時計劃將王先生等重要觀點提供人當成作者,只是由于我助理的疏忽,前兩篇只放了七位學生的名字而遺漏王先生的名字,這當然是個不可原諒的失誤。” 對此,王吉舟也作出回應,在當天便致信新浪財經,表示希望郎咸平“能夠繼續在經濟學界高舉學風嚴謹和尊重原創的旗幟,將您銳利的文風和敏捷的思維保持下去,繼續給中國經濟學界帶來尊重細節、尊重學術尊嚴的新風”。 據悉,郎咸平還將就此事北上前往北京與王吉舟面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