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廣安紅色旅游“沖擊波”之謎(中)
A
謀略
政治資源轉化為市場優勢
中國兵法有上兵伐謀一說。那么,廣安發展旅游業的智慧和謀略是什么?其中的謎底到底是什么?面對這一問題,廣安市委一領導接受采訪時微笑著說,“小平故里是廣安的無價之寶,我們發展旅游的思路離不開偉人旅游這一堅實的歷史基礎和產業基礎,但只有將這一資源進行市場轉換后才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為了把政治優勢與市場經濟規律有機地結合,廣安對以往領袖紀念地發展模式進行了一次“逆向思維”。以往的領袖紀念地,在建設資金上,由國家撥付,展示的內容無非是一排房,幾堵墻,幾本書,幾樣文物,紀念地與當地的城市發展沒有太多的聯系,而廣安就勇敢地跳出這種發展模式。
鄧小平故里的建設,廣安人摒棄了鋼筋水泥的建筑方法,代之以29.91平方公里的故居保護區。而保護區的道路建設、景觀建筑、生態綠化也是由對小平懷有敬仰之情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捐資建設的。開創了“以政治和社會影響力為市場動因,以完備的旅游資源要素整合為產品形式,謀求名人游的綜合旅游滿意效果目標”這一四川旅游國際化的新思路。
與此同時,廣安人恰如其分地實現了投資商對小平知恩圖報的心愿,同時也把廣安的城鄉發展和產業發展搞起來了。正是這種巧妙的結合,2001年5月開始的“致富思源,同建廣安”活動取得了極大成功。2002年,廣安成功引資近30億元,其發展的資金不是伸手向國家要來的,而是通過和市場結合取得的。
去年是小平誕辰100周年,世人矚目,國家及省領導陸續蒞臨廣安,各大主流媒體聚焦廣安。廣安抓住機遇,響亮地提出“營銷廣安”的理念。廣安還主動出擊,由市委書記、市長帶隊到北京、深圳、成都、重慶等地舉辦旅游推介會,吸引了全國數百家旅行商參加,100余家新聞媒體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報道。
廣安,在市場這支指揮棒下奏出一曲優美的華爾茲。
B
探路廣安旅游的“趟雷者”
4年以來,廣安全市累計投入旅游開發建設資金18億元,然而2001年全市財政收入僅4億多元,完完全全的“吃財政飯”。短短4年時間,廣安旅游為何出現了如此驚人的變化?如此巨額的旅游投資從哪里來?其中的奧妙何在?
答案就是,廣安市政府大膽創新,筑巢引鳳,借雞生蛋,實行旅游資源“零轉讓”,大膽吸引民間資金開發廣安旅游,從而解決了旅游開發的資金瓶頸。4年來相繼吸引了四川易園集團、金億集團、深圳洪濤集團等極具實力的商家投資廣安旅游業。民營資本的大舉介入,不僅使廣安旅游開發解決了資金問題,還為其找到了全新的開發模式。
今年49歲的易文清是四川最早興建私家園林的人,十年前就開始在成都金牛賓館旁打造自己的園子———易園,集團總資產目前已積累到數億元。憑著敏銳的眼光和非凡的氣魄,他相繼參與小平故園和思源廣場的建設,并投入巨額資金到廣安,大手筆打造了神龍山風景區和華鎣山大峽谷。
“盡管開發廣安旅游,一路過來比較艱辛,但我仍然充滿信心”,易文清說,易園集團是最早參與廣安建設的外地企業。2000年,在有關方面的積極引薦下,易園集團參加了小平故里建設。
最初,廣安市政府還有點不放心,讓易園先做幾十畝樣板園出來看看。易文清非常自信地說:“要是易園做的都不行,那四川省就沒有哪家企業能使廣安滿意了!”果然,樣板做出來,廣安方面馬上就拍板請易園來干。易文清給紀念園定下“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的基調,讓鄧小平故居恢復他青少年時代那種原生態。
在建設鄧小平紀念園的兩三年里,易文清畫的圖紙不計其數,跑廣安也不知跑了多少趟。那時還沒有高速公路,從成都到廣安,開車需要七八個小時,一趟下來累得筋疲力盡。在這期間,易文清幾乎吃睡在工地,最后拿出來的成績,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沒有想到的是,這項工程結束之后,廣安市其他區縣紛紛邀請他去開發旅游。從此,易文清的廣安“旅游”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期間,也有不少朋友勸他不要去廣安,連家人也表示反對,甚至還有人罵他是一個“瘋子”。他的一個好友甚至多次警告他,“去廣安開發旅游無異于走入雷區”。但易文清態度十分堅決,他認為,“廣安是未被人發現的處女地,我非常看好廣安的未來。大家都不去開發,就算現在的經濟效益還不太好,但我愿意去充當‘趟雷者’”。
“那個時候對于旅游業,我完完全全是一個新兵”,易文清告訴記者,他曾多次去考察華鎣山大峽谷,當時那里煤窯污染特別厲害,植被破壞也十分嚴重,但他看準了大峽谷奇山秀水,世界最大的洞中巨佛,最長的洞中飛瀑,最怪的天坑地縫……以及不可復制的人文歷史,“植被是可以再生的,生態環境也可以再生,而且,當地政府部門對旅游開發非常有熱情,這也大大增加了我的信心”。
與此同時,易文清還看準了廣安神龍山,投入巨資恢復重建“巴人古堡”風景區。去年8月,神龍山巴人古堡正式開山迎賓,引來各路游客的稱贊,有專家稱之為“中國的特洛伊城”。“我對小平同志是非常感恩的”,易文清去年還捐資300萬元在思源廣場建成小平理論碑林。
作為敢于“趟地雷”的先行者,易文清給廣安旅游開發、引進民間資本帶來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其后,國內眾多民企紛紛攜資前來廣安參與旅游開發。
C
創新華鎣山首試“三權分離”模式
四川省是西部地區公開主張和提倡旅游開發“三權分離”的地區,而真正第一個實現了“三權分離”的大型景區就誕生在廣安市,這就是華鎣山石林。
作為華鎣山石林初期開發業主,廣安人鄧中明2001年下半年,在得知廣安決定開發建設旅游產業后,毅然從武漢趕回老家,專門成立廣安金億旅游公司,投身家鄉的旅游開發。2002年4月,他帶領全家及公司成員正式進入華鎣山開始了開發之路。
在開發過程中,鄧中明遇到資金短缺,僅憑自己的實力很難將項目完工。這時他想到了好友———中鐵十一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何長安。56歲的何長安是個傳奇式的人物,從部隊轉業后,在中鐵十一局三處從事管理工作,在鐵路工程系統赫赫有名。在了解了景區開發情況后,他閃電般地決定參與投資開發華鎣山石林。2003年7月,中鐵十一局正式入主廣安金億旅游公司,何長安成為新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從未有過旅游開發經驗的何長安一口氣在這里投下近兩億元資金,而且,他創造性地為華鎣山開發找到了一個全新的“三權分離”模式,即國家擁有資源、民間投入資本、專家負責管理,實現所有權、開發權和管理權的三權分離。
華鎣山旅游區副總經理何洪全介紹說,具體到華鎣山景區來說就是,華鎣山的所有權歸管委會,開發權歸金億旅游公司,管理權由華鑫旅游管理公司行使。在華鎣山模式之下,政府和開發商、管理商的三位一體和相互制約的合作方式確保了景區保護、開發、經營、管理的高起點、高標準、大手筆和長效性。
2004年3月底,華鎣山石林順利開始營業,華鎣山引起了百萬游客的青睞。四川一位旅游專家曾高度贊揚“華鎣山模式”,認為“三權分離”既實現國家利益的長效、企業開發項目的收效和專家管理的品牌效益的和諧統一,也實現旅游主、客體各方的共贏良性模式。“廣安在四川的旅游開發中,取得了很大突破”。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