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2005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 > 正文
 

中國富豪慈善之四大加速度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23:59 公益時報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是眾所周知的美國鋼鐵大王、慈善家卡耐基臨死前的名言。本報2005慈善榜單的發布,既是對此言的詮釋,也足以激起我們共同思考:在中國富豪慈善路上,整個社會需要做些什么——

  中國先富階層普遍投身到慈善事業的路有多遠?

  國家針對慈善事業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人們的仇富心態尚沒有被完全扭轉,一些富豪利用慈善名義行不軌之事,一些慈善團體缺乏公信力和透明度等等原因,致使慈善事業沒有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甚至滯緩發展。在中國富豪慈善路上,整個社會需要做些什么?

  第一“加速度”

  慈善捐款傳統方式改觀

  2005年1月28日下午,河南省慈善總會召開新聞發布會,稱"2005年春節慈善酒會"將定于2月4日18時舉行。

  離舉行時間只有兩天的時候,慈善晚宴被突然宣布流產。

  從此引發了,慈善捐款的傳統方式與市場化方式博弈之爭,在社會形成極大的震撼。"我們原本也想通過慈善晚宴這一市場化手段來募集更多資金,幫助弱勢群體。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個時機確實不太成熟。"河南省慈善總會副會長趙云雨在電話里對記者說。

  用傳統方式去募集善款的效果已經不再適應形勢的發展,為什么探索用市場化方式去運作,卻遭到如何地阻礙呢?

  2004年12月27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宣布將首次舉辦慈善晚宴。核心內容是,全國民眾有機會通過門票認購方式,參加2005年2月1日在人民大會堂國宴大廳舉行的春節慈善晚宴。按照媒體的描述,這場題為"扶貧之春--首屆中國消除貧困獎春節聯誼會"的"慈善晚宴",屆時,國家領導人將蒞臨盛會并作新春致詞。晚宴門票根據席位不同分為三個檔次,價格分別為1800元、2800元和3800元,市民可通過網聯票務系統直接購票或者到扶貧基金專設的售票機構自愿購買。慈善晚宴的全部門票捐贈款扣除場租等成本后的結余部分將主要用于"全國百縣萬名貧困青年培訓就業工程"。

  按照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初衷,舉辦"慈善晚宴"是參照國際慣例,社會低成本參與扶貧的一個新嘗試,給廣大愛心人士以最尊貴的春節聯誼會參與機會,應該是行之有效的激勵方法。但同樣的結果是該酒會被取消。

  《中國青年報》在今年2月3日就上述事件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其中被取消的關鍵原因:國宴應當是莊重、高規格的,慈善國宴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令人反感;慈善國宴直接沾染并脫胎于"宴席文化",使原本圣潔而純樸的愛心蒙上了一層世俗之塵和功利之垢;用豪華大宴來款待參與扶貧的人,靠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而激發出來的慈善事業,張揚奢侈與豪華,凸現了濃重的功利色彩;慈善晚宴是少數富人方才有能力消受的專場游戲,迎合了那些有私的慈善;以捐款多少來劃定門檻容易挫傷部分人的捐款積極性;慈善國宴是扶貧模式上的創新,但以身家論資格則是道德上的悲哀。

  作為一種國際通行的扶貧方式,慈善晚宴在中國遭遇到了民意障礙,因為不符合中國國情,這是最終被"叫停"的根本原因。"去年,我的聲音是支持這種形式的慈善募集,當遭到了多方的批評。現在,我仍認為,雖然慈善晚宴或慈善酒會本身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慈善募集的市場化運行方式早晚應該得到推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教授對記者說,"其中的不足是,不用該利用'國宴、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這個形式,為富人們謀取更多社會資源的階梯。"他還強調:"慈善捐款方式的變革,首先是民眾心態的變化,我們從思想上不接受這種變化其實就是一種障礙,也是一種失!"

  第二“加速度”

  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這其實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卻是一個讓諸多富豪望而卻步的關鍵原因,F在有很富豪在捐款的時候會想起600多年前明朝的沈萬三。

  沈萬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隨其父由湖州南潯遷至周莊東坨。沈萬三以躬耕起家,后來憑借周莊特有的地理優勢通番,進行海外貿易活動。周莊北端白蜆江(古稱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經瀏河出海,是理想的天然水上通道。不幾年,沈萬三迅速成為"資產巨萬、田產遍天下"的江南首富。

  元朝后期,農民起義頻繁。之后,朱元璋逐漸形成大勢。沈萬三明白自己必須對農民義軍有所貢獻,他出巨資犒賞朱元璋的明軍并提供了大量的軍餉。最終在推翻腐朽的元朝之后,他應朱元璋的要求,出資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墻,名噪一時。

  誰知禍從天降,朱元璋大發雷霆,要將沈萬三處死,理由是當初沈萬三一個平民百姓竟敢勞軍,肯定有造反之心。幸虧馬皇后勸阻:我聽說法律只殺違法的,不能殺不吉祥的。沈萬三一介平民卻富可敵國,是他自己不吉祥,這種人老天爺會降下災禍,何必由陛下去殺呢?朱元璋這才免他一死,發配云南。沈家的財產自然全部被查抄,據說光田地就有數千頃。

  我國憲法和相關法律都規定了,公民私有財產受法律保護。由于各種復雜的原因,許多中國富翁的"第一桶金"都是"灰度"較高的,而現有的規章制度并沒有給予私有財產完善的保障,他們擔心成為第二個"沈萬三"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其實是一種嚴重的害怕"露富"的心態。第一感覺原來自己再創業時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第二感覺如果讓別人覺得自己有錢會受到人身威脅。

  貴陽市慈善總會會長肖進說:"貴陽市慈善總會2003年10月成立至今,僅收到50萬元左右的捐款。而在吸納成員單位過程中,相關人員盡管做了大量工作,不少單位還是不愿加入。關鍵原因就是這個心理因素。"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馬仲器則指出,由于中國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仍不健全,中國富人很怕樹大招風。"你捐了一個基金會,其他基金會知道后前來勸募,捐不捐呢?每個基金會都有大人物領銜,你一個都得罪不起。所以很多中國民營企業家不敢捐,即使捐了也不說。"

  "我其實不是不愿意為慈善事業作貢獻,也不是害怕露富,如果國家加大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力度,嚴格限制一些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原罪問題',我想包括我在內會有很多人積極地參加進來。" 一位河北的企業家說。

  第三“加速度”

  慈善團體的足夠張力

  "目前對基金會實行業務部門和登記部門雙重管理的規定,私人捐贈后大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善;而管理不明晰也使得一些基金會的社會公信度不高,不少企業家捐款后甚至不知道資金的最終去向。"上海慈善總會一位負責人在分析目前慈善團體的結構問題時,對本報記者說。

  上海一年一度的"藍天下的至愛"慈善晚會于1月29日開幕。今年的這個慈善活動,除保持了往年的傳統節目外,還出現了一個極引人關注的新變化:上海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陳鐵迪將在這臺現場直播晚會上首次公示上海慈善基金會2004年度的善款使用情況,這將是上海慈善基金會成立11年來首次通過電視媒體公示善款去向。

  善款運作的不規范和不透明,一直是民眾踴躍捐款的主要障礙之一,也是我國慈善機構一直面臨財物不足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公示善款去向,主動接受民眾監督,慈善組織的這種建立公信力,爭取民眾信任,提高勸募能力的努力,體現了慈善機構增強善款運作規范性和透明度的決心和信心,無疑值得肯定。但建立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僅靠慈善組織自己的這種努力顯然還遠遠不夠。

  慈善組織所公示的善款去向,畢竟都還只是自己的一面之詞,本身就存在弄虛作假的可能。慈善組織的這種做法要想達到目的,其公示內容的真實性還必須經過權威組織或機構的證實。也就是說,只有徹底杜絕慈善組織善款去向公示弄虛作假的可能,保證其公示內容的真實性,這種公示才能夠真正有效。

  因此,慈善機構要想達成自己良好的初衷,還需要與人大、政協、審計、公證等組織和機構進行有效互動,在進行這種公示的同時,主動邀請這些組織和機構對公示內容的真實性進行監督,并出具權威結論。惟有如此,才能夠真正達到目的,更好地激發民眾踴躍捐獻財物的熱情,從而使我國的慈善事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另外,也存在著許多體制上的缺陷。其中最大的障礙是對基金會實行業務部門和登記部門雙重管理的規定。"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黃泰巖認為。

  在中國民間目前有很多草根的慈善組織,就是因為找不到主管部門掛靠,不得不采用工商注冊登記的辦法,而這樣操作,只能將基金會登記為企業,就使這些非營利性的組織就得像營利性企業一樣納同樣的稅。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原所長資中筠表示,目前我國公益事業發展的瓶頸之一是,主管單位限制了民間組織的發展。由于公益組織不盈利,不向國家上交利潤,常常出現想成立公益組織但主管部門不愿意管,登記不了的情況。有時候找到主管部門,公益組織又沒有了自主性。

  印度洋海嘯毫無疑問地成為橫跨2004年與2005年的全球最為令人關注的新聞。災難發生后,中國政府迅速地通過各種形式幫助受災國家進行善后工作,體現了大國的人道主義精神。但是國內和香港相繼被披露出來的慈善捐款網站和熱線的事件,就足以說明我們的慈善體制管理確實存在不少的問題。

  公開、透明是公益組織的關鍵,中國青基會常務副理事長徐永光指出,我國也曾出現一些基金會貪污捐贈款的現象,這個問題關鍵要靠政府健全法制,用制度來規范,而不能因噎廢食。隨著新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頒布實施,我國民間組織發展開始走上正規化。這些法規和制度相繼完善,要求這些組織必須依法規范管理,加強治理,提高合法性、透明性和問責性。

  第四“加速度”

  慈善之法沖破瓶頸

  "富豪們之所以不愿意投入慈善事業,還與當前稅收體制上的瓶頸有很大關系。在中國,根據公益捐贈法,納稅人的捐贈,免繳的稅額只在3%以內。而且就是這3%的免稅額度,也只有向事先得到國家批準的5個特定基金會捐款時,才能得到稅收的優惠體現,否則一律不予承認。" 黃泰巖直指目前慈善捐款的稅收弊端。

  王俊峰(化名)是一家企業的老總。印度洋海嘯災難發生后,他一次就捐了50萬元。由于他經營的公司規模并不大,這50萬幾乎占了其公司利潤的70%。最近他從報紙上了解到:根據國家有關稅收政策,納稅人通過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的賑災捐贈,可享受一定比例的稅收優惠。但他在詳細了解了具體法規后發現,這樣的優惠措施存在一定的限制。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第四章在"優惠措施"中規定:"公司和其他企業依照本法的規定捐贈財產用于公益事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優惠。"而"優惠"具體指的是什么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納稅人用于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

  也就是說,企業捐贈款物的金額如果超過企業當年稅前利潤的3%,超額部分仍需繳納企業所得稅。這樣就有可能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捐贈的積極性。

  王俊峰曾經接到了一個在稅務部門工作的朋友的電話。朋友勸告他,"以后捐款之前應先和稅務部門打個招呼。"原來根據中國現行的稅制設定,減免的所得稅本應為地方財政所有。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并不愿意企業捐贈,因為每次捐贈,都意味著地方財政收入的減少。

  許多國家都有專門鼓勵納稅人捐款給社會慈善事業的法律,比如說捐款多少就可以享受扣稅甚至免稅優惠等,而中國到目前為止還缺乏這樣的法律。

  沈陽一位慈善家說:"我曾經投資500萬興建了一家流浪人員的援助站,按33%的稅率上交所得稅后,實際上被捐款單位只得到330萬元。"

  王俊峰的麻煩還有一次。他曾向某慈善機構捐贈了20臺電腦。當他拿著捐贈憑證去稅務部門要求減稅時,卻被告知:捐贈實物并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電腦雖然不是現金,但也是有生產成本的,為什么實物就不享受優惠政策呢?"王俊鋒很是氣憤。據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財務管理中心總干事路淑卿介紹,"雖然我們提倡捐現金和物資,相對而言捐贈物資在稅款優惠方面確實存在一些麻煩。" 據路淑卿解釋,慈善機構要找專業的機構來評估物資的實際價值,這項評估工作實施起來非常困難。而且對于物資的實際價值鑒定也存在異議。對于企業來說,捐贈的物品如果在市場銷售,可以得到正常的收益,但慈善機構不可能按照物資的市場價值結算,否則他們就成了某些企業滯銷產品最好的銷售部門了。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透露,民政部正在與國家稅收部門協商有關捐贈免稅的政策機制。王振耀說,"公益捐贈的免稅機制不僅要面向大企業,而且要面向個人,要鼓勵和支持每個普通的公民來參與這項事業。"

  貴陽市一些專業人士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貧富差距日漸拉大,慈善捐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這一矛盾。

  然而就目前來看,法規政策的滯后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障礙。慈善機制的建立僅需要企業家擔起應該擔當的社會責任,更需要政府從各個層面鼓勵慈善事業的發展。專家認為,首先是免稅政策、優惠政策需進一步完善。如提高遺產稅稅率,對慈善捐助免征遺產稅。肖進介紹說,貴陽的許多企業家都是想捐款做一些慈善事業的,但稅收卻成了"攔路虎"。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張占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稅收方面來看,由于西方國家的遺產稅數額非常高,比如美國就達到了50%,所以很多美國富豪都愿意把自己的財產拿出來用作公益事業。

  有的企業家也表示,只要國家放開這一政策,企業還會增加捐款。其次是需要立法確保慈善事業的持續性,國家應制定專門的法規,以確立慈善機構獨立的法人地位,并明確慈善機構的性質、使命及管理、運行的基本準則。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第一次明確將發展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已將慈善事業視為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事業,立法者應該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經驗,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式,不斷完善慈善、公益立法,進一步推動慈善公益活動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張安孝)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