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中國經濟周刊》2005 > 正文
 

中國匯率改革時機漸成熟 業內分析5月下旬啟動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17:49 中國經濟周刊

  據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許多業內人士預計中國將在5月下旬正式啟動人民幣匯率變革之旅,人民幣匯率將放棄盯住美元的方式,改為盯住8種外幣一攬子貨幣方式。外匯交易將采取資格認定制度下的做市商制度,中國央行將逐步退出日常外匯交易。

  ★文/陳支農

  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統計顯示,2月份銀行間外匯交易同比增長七成,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與去年熱議人民幣升值壓力相比,今年“兩會”上,關于匯率問題的交鋒緩和了許多。

  人民幣升值壓力有緩和

  匯率要考慮到國際因素。一提人民幣升值,國外熱錢就可能進入,2004年外匯儲備高增長就與熱錢有很大關系。匯率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外交和政治問題。中國的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這不單是貿易伙伴的要求和壓力,也是我們自身改革的需要。但匯率改革應穩步進行,避免經濟大的波動,比如先擴大波動范圍,然后擴大掛鉤貨幣品種。來自外匯管理局的統計,今年1月結匯額已比去年12月有所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市場對于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有所減弱。去年下半年,銀行的結匯額不斷攀升,就是因為人們紛紛把手里的美元兌換成人民幣。

  從近期一些國際大行的報告來看,人民幣升值壓力似乎有所減弱。在前不久舉行的G7峰會上,西方財長們仍然鼓動中國重估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但與去年相比,態度緩和了很多,尤其是日本和美國。這主要是因為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鼓勵企業走出去、允許把更多外匯帶出去等“嚴進寬出”的措施。

  匯率博弈無法回避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單一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這種機制下產生了居民、非居民和政府之間對人民幣匯率的博弈,居民和非居民憑借先動優勢,根據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調整貨幣資產的幣種結構和投資行為,以期實現收益的最大化,政府雖然處于后動劣勢,但依靠其既是參與者又是博弈規則制定者的雙重身份,也可以獲得博弈優勢,實現最優經濟目標。

  人民幣匯率博弈的最大特點是:政府對人民幣匯率博弈有豐富的制度資源可以利用,人民幣匯率博弈不是一個固定規則約束下的靜態博弈,而是一個政府制定并改變博弈規則的動態博弈。從靜態看是資本利得的零和博弈,但從動態和長遠看,將對我國的宏觀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統計顯示,到2004年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到6099億美元,全年新增外匯儲備2067億美元。在新增外匯儲備中,“游資”估計超過950億美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正在考驗貨幣當局的調控能力。為了緩解外匯占款過多的局面,中央銀行不斷發行票據回籠資金。盡管如此,去年全年還是凈投放基礎貨幣9408億元。這無疑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執行效力,央行也為此付出了很高的利率成本。

  面對資金流入遠大于流出的現狀,繼去年一系列“嚴進寬出”政策之后,外管局不久前宣布將在2005年逐步放寬部分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兌換限制。對于今年工作的重點:總體上是疏堵并舉,使國際收支的管制減少,方便企業投資,方便居民個人旅游、留學、文化交流等。

  匯率改革“水落石出”

  去年10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與路透集團簽訂協議,由路透集團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及其會員銀行提供與國際外匯市場相通的外匯交易系統。作為協議的一部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將在其上海中心構建路透集團的自動外匯交易系統。另外,協議還規定,同年的12月底完成系統開發,2005年5月正式上線運行。這一協議中表達的時間與人民幣匯率改革也許有關。

  央行行長周小川3月9日表示,央行目前正考慮人民幣盯住一攬子貨幣的匯率政策。與此同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也發表聲明稱,從今年5月份開始,外匯市場參與者將可進行8種外幣間的匯率交易。因此,人民幣匯率將有可能放棄盯住美元的方式,改為盯住8種外幣一攬子貨幣方式。

  由于外匯市場將采取做市商制度,以往央行在外匯市場中的地位將發生漸變。在外匯結匯體制改革和變化后,央行將從外匯市場一線角色逐步退出。這樣可以減輕央行在外匯儲備快速增長背景下帶來的人民幣的占款持續增高的壓力。

  外匯市場在實行做市商制度的情況下,做市商日常交易必須存在一定適度的的套利空間,因此人民幣有管理下的浮動區間將不可避免在現有基礎上擴大。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淮安分行金融政策研究室)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匯率改革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