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中國經濟周刊》2005 > 正文
 

中國經濟周刊:徽商晉商謝幕 閩商開始風行天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13:44 中國經濟周刊

  在徽商、晉商謝幕的歷史斷檔里,在浙商粉墨登場、揚名海外的同時,閩商—國內又一支領殺陣前的“商業軍團”也悄然登陸。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俊才 張娟娟/福建報道

  4月的“閩三角”,迎來一年中的首個商業高潮:成批商人攜業務奔赴北京服裝博覽會
、上海拉鏈節;留守本地的商人,正緊鑼密鼓的準備“晉江鞋業博覽會”、“5.18國際石材洽談會”……

  與此同時,阿根廷福建商會宣稱,閩商完成了對阿根廷超市80%的“壟斷”;而在與之隔水相望的大西洋彼岸巴塞羅那,3萬多福建籍商人正熱銷晉江的體育產品……

  中國現代商業經濟中的一支最具潛力的艦隊—閩商,正以勢不可擋的姿態走向國際商業舞臺的最前沿。在東南亞、歐美等地,“福建軍團”已成為華商最重要角色之一;其“愛拼才會贏”的商業理念,也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生活中最具活力的商業靈魂。

  鵬起“閩三角”

   何謂閩商?

  “破門而出能飛天,沖門而進能翔海。”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給予如此“最高”定義。對此,他解釋說,福建人在外鄉都是破門而出,有成就;出去行進來也行,愛拼就會贏。

  品牌云集:柒牌、361°和“鳥系”

  素有“閩三角”之稱的廈(門)、漳(州)和泉(州),是這個特定商業群落的濫觴之地。3月26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福州出發,趕赴閩商大本營—泉州轄下的“品牌之都”晉江,開始對閩商足跡的追尋。

  細雨如絲,帶著咸澀的海味。在晉江昔日最窮的地方—英林,如今的英林鎮工業園區,《中國經濟周刊》采訪了福建柒牌集團總裁洪肇奕。

  “我們是最標準的農民,依靠僑鄉優勢,提前感覺到改革開放氣息;利用沿海地理條件,從小商業開始,逐步積累,發展到今天的品牌時代,融入現代文明。”洪肇奕總裁遞上頗為搶眼的綠色緞面名片,笑容滿面的描述自己所屬的“工帶商”群落:“準確點說,我們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大商人’,而是‘泛商’層面的新閩商。”。

  這位聲稱小學2年級未能讀完,但天天看報讀書愛思考,對商業時勢有相當領悟,并在黨校給干部講課的“標準農民”,亦莊亦諧地點評時代造就的這批“泥腿子”商業英雄:“英林鎮720萬人口有600萬在海外,這種割不斷的歷史,預先準備了資金信息和經商觀念;但沒有改革開放,也萬事成空,恐怕這些所謂的‘新閩商’現在仍然處在用地瓜換大米過年的狼狽狀態;奮斗成就商業,愛拼就會贏。”

  “七活八不活”,像“柒牌”洪肇奕、“七匹狼”周少雄一樣對“七”情有獨鐘的閩南商人,還有對數字更篤信的361°(中國有限公司)老板丁建通。

  “360°代表繞一圈,而361°意味著超越完整。做鞋業必須品牌為主,無形的價值最重要。雅典奧運會,我們公司把1000萬元廣告砸到中央電視臺,效果不賴。我吹嗩吶出身,非常明白,讓別人聽到自己看到自己,才可能做生意。”同樣的滄桑,同樣的創業,同樣可以用鼠標“操控”商戰攻略,同樣親手調制工夫茶招待記者,丁建通用同樣正宗的閩南話向《中國經濟周刊》做如是的商業解讀。

  南安和石獅是記者對閩商調研的第二站。3月27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來到號稱“中國建材第一市場”的南安水頭鎮。

  “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石材及石材機械等產品遠銷德國、日本和韓國等地。夸張點說,世界什么樣的石頭在水頭鎮都能找到。”建材市場負責人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

  在石獅,富貴鳥、吉祥鳥、木林森被稱作“鳥系”三巨頭。“有鳥必有林,鳥以林生”,木林森董事長林榮洲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謙遜真誠,“十年樹木百載成林,做大品牌,就要關注細節,要有耐心,惟其如此,才能成就百年老店。”

  精細商作,細節決定成敗是閩商的一大治商哲學。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應該是中國(福建)潯興拉鏈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施能輝。這位教師出身的中國拉鏈行業協會秘書長,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拉鏈很小,但要用心,我們目前已經做到國內第一,世界第二,晉江也因此被稱為‘拉鏈之都’。”

  小小的晉江近年來享有了“品牌之都”美譽,“服裝類的七匹狼、柒牌,紡織類的鳳竹,恒安的安而樂衛生紙等,都是晉江近年來涌現出的全國知名品牌,”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龔清概對當地品牌如數家珍。

  閩商模式:“工帶商”

  作為中國正在興起的新一代商幫,閩商被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晉江市委書記龔清概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閩南商幫曾是中國5大商幫之一,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海上絲綢之路’縱深的歷史文化淵源為泉州(晉江)人注入商業活力。閩商成為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一個團隊,當然現在最有成就的閩商是改革開放成就起來的‘工帶商’,是特殊意義上的閩商,這和浙江商人并無二致。”

  中共泉州市市長鄭道溪對閩商的未來發展空間頗為樂觀:“閩商對泉州的貢獻率‘十分天下有其九’,今年是閩商發展的最好時機,泉州市政府準備整合傳統的紡織、建材和服裝行業,培養石化、汽車、化工等5大產業,建設億噸港口,以港興市,城港聯動,在文化方面以申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為重點,建設海峽博物館,讓底蘊豐厚的閩南文化積淀釋放出新的能量,為閩商發展創造新的推力。” 鄭市長在其辦公室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已是深夜,但說及閩商他依然談興甚濃。

  閩商行天下

  與中國其他商幫相比,閩商的一大特色是國際化,有人形容說: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

  先輩“浪跡”東南亞

  從歷史上說,東南亞應該是福建人漂洋過海創造財富的最集中的地方。

  如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印尼華商、東南亞首富、集“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紹良;被稱為“萬金油大王”的胡文虎;被譽為“世界糖王”,后因香格里拉酒店而聞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馬來西亞郭氏集團總裁郭鶴年;印尼材源商集團董事主席、被譽為“船王”、“木材之王”的黃雙安;菲律賓商聯總會永久名譽主席、菲律賓航空公司董事長、人稱“銀行大王”、“煙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的陳永栽;在東南亞有“水泥大王”、“面粉大王”之稱,在國內又被譽為“地產大王”的林文鏡……

  據《中國經濟周刊》掌握的統計資料,福建現有海外華僑1086萬人,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閩籍的港澳同胞約120多萬人,閩籍臺胞幾百萬人。這些閩籍華人資產存量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

  福建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李鴻階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僅東南亞新、馬、泰、印尼及港澳臺地區,閩商就多達960萬之眾。這些閩商的走向有很明顯的“連鎖效應”,比如,明溪縣近10萬人開赴歐洲匈牙利和捷克;長樂人基本去紐約;福清人到日本居多。

  “這些浪跡東南亞的閩商多是舊移民,經濟實力強大,全球500強華人企業,福建占了近200家;菲律賓華人企業前十名中,就有6家是閩商,印尼500富也有6成屬于福建商人。”長期研究華僑歷史的李鴻階所長對《中國經濟周刊》娓娓道來,“不過現在的新移民多選擇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發達地區,但閩商在東南亞的實力并未因此動搖。”

  “在香港福建商人已經超過100萬,而且已從傳統的餐飲業發展到金融地產”香港晉江同鄉會會長、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主席蘇千墅,十分自豪地對《中國經濟周刊》說,“目前,香港北角已經從‘小上海時代’進入‘小福建時代’。”

  這位有著“香港晉江市市長”坊間美稱的蘇先生侃侃而談:“論數量,在香港的閩商肯定排第一。全島共有130多個同鄉會,閩商對香港的繁榮穩定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澳門,閩商有14萬多,多從事房地產、貿易和建材,主要是80年代過去農民做生意的‘新閩商’。”澳門南安同鄉會會長呂金福則為《中國經濟周刊》勾畫出了澳門閩商的大致情形。

  澳門南安同鄉會永遠名譽會長、南安鵬程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汀洲則評價說:“就出口看,廈門口岸每年進出口的石材占全國半壁江山。”

  對于閩商為何獨具國際化特色,福州大學許嘉亦博士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閩商闖蕩東南亞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中國歷史上自東晉至唐宋五代時期戰亂不止,再加上黃河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造成許多北方人南遷求生;而閩南山區土地貧瘠,產糧不足養民,面對艱苦的生存條件,只有走出去謀生,因為福建三面環山,一面朝海,長期積淀了貿易航海的經驗,所以東南亞成為避患求存的首選之地。”

  后人挺進日、美、歐

  《中國經濟周刊》調查了解,早于以東南亞為主要海外發軔地的現代閩商,隋唐時代就已經東渡扶桑,經營創業。

  為尋找閩商歷史足印,早在今年2月底,《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曾飛往日本。

  “閩商走出國門到海外‘闖天下’,最早恐怕要追索到太平洋西側的琉球島”,日本沖繩縣文化環境部國際交流課潘輝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時開門見山,“唐代時候,不少福建人就東渡琉球,以推廣農業技術開始微利的商業經營。”

  已經納并日本版土的琉球被改稱為沖繩,是日本最南端的一個縣。作為熱帶海洋氣候的沖繩,2月份就已經熱浪烤人。

  不少商店正播放閩南語的《愛拼才會贏》,從那霸機場入港進入沖繩,很多說著日文的閩商后裔仍然帶著中國式禮節推銷自己的商品和服務。

  “從一定意義上,沖繩是閩商的天下。”潘輝先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南日本,尤其在沖繩,很多風俗習慣和福建完全一致,農作物總類及部分方言也和福州的別無兩樣。”

  據日本出版的《工商通欖》,在日本的外籍商人中,中國商人共有47萬之眾,南日本沖繩一地就有近20萬人,幾占在日中國商人的半壁江山。

  “僅福清一縣,據統計,2004年就從日本匯回30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地下的。從美國匯回10億美金,所以,沃爾瑪、麥德隆紛紛來福建設點,美國西遞銀行已經在福州增設了網點,主要就是看上了閩商的外匯業務。”興業銀行一高層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透露。

  美國索浪達(集團)公司陳春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的越洋采訪:“在紐約,福州話超過國語,閩商在美國一直穩步發展,現在僅紐約一地,就有30萬福建人在從事餐飲、貿易和實體企業,像華榕集團的調料,在美國早已暢銷,3家閩商企業已經躋身華人在美企業前10名,粵商已經退居其次,浙商就更不用提了。”

  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海外的閩商有愛國傳統,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第一面五星紅旗就是福建的工商總會會員主動請纓,掛上去的。”

  而守在本土的閩商其實早就將目光鎖定海外市場。

  身材高大、聲音宏亮的石獅市富貴鳥集團董事長林和平,其企業正如同其本人體形一樣,在石獅具有一定的分量。

  “剛從德國和意大利回來,昨天還在醫院輸液,”林捋起袖管,給記者展露手臂上針眼,“國內做大,我們要瞄準國際大市場,目前,富貴鳥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各半,現在做意大利、德國、西班牙和法國的來料加工,借船下海。這只鳥應該飛的更高更遠,不能死掉。”

  林的3個孩子分別在意大利和英國學習,長子已經回國,負責廣東地區的銷售,請了一大批意大利、德國的洋設計師,每年上市一萬余款,緊盯歐洲市場。“對于富貴鳥來說,期盼飛得更遠目前已經付諸行動了。”林的長子自豪地說。

  “艱苦創業造就了閩商群落,但要發展一定要目光向外,”菲律賓歸僑佳億(福建)鞋塑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清河一邊調制工夫茶,一邊回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我們主要做鞋類外貿,在海外鞋類市場,很有意思浙商閩商和粵商同臺叫唱,溫州商人主要是皮鞋,廣東商人主要是舞鞋,我們福建商人是休閑運動鞋,名氣上要超過前兩者。”

  本土閩商新領袖

  華人閩商名揚海外的同時,留守本土的閩商也一樣令人矚目。他們馳騁國內木材、建材、石材、衛生用品等諸多行業,并通過商會等形成開始探索未來聯合合作的新發展模式,而許連捷更被他們私下默契地推舉為閩商新領袖。

  網絡全國

  事實上,駐守家鄉的閩商,其攻略“天下”的步伐一刻也沒有停歇。“福建莆田人幾乎百分百地吃掉了北京木材市場,其他商家已經無縫可鉆;而南安人在上海開演的‘石材大戰’,早就在本世紀之初控制了上海90%的天下,在上海乃至長江三角洲,石材和福建已經聯在一塊。”福州大學產經系經過長期產業調研得出這樣的結論。

  上海南安商會會長曾水獺在其上海虹橋世家花園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一幅戰將神態:“我們要進行整合,牢牢守住現有的市場戰果,對建材類的商店賣點加強規范管理,至少在上海,閩商可以和浙商在建材戰役上處于絕對的優勢。”

  福州市內豐泉集團掌門人陳澤峰出差前在自己寬大華貴的辦公室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采訪。

  “商業只有結合文化才能做大,我之所以投資環保,就是在高科技領域做一個探索,閩商不僅僅在傳統產業里有作為,在環保領域也應該不遜于其他企業,我們的下一步就是瞄準上海,現在已經初步達成意向。”

  “改革開放后,閩人身上的商人特質得到充分發揮,出現了‘哪里有錢賺哪里就有閩商的影子’的現象。”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王國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發達的海外貿易為福建注入大量資金,也帶來許多海外洋貨。充足的資金和豐富的洋貨為閩商從事國內貿易提供了客觀條件。同時,借助海外閩商的大力幫助和配合,不少‘本土派’閩商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資本積累,四處擴張,在國內市場上迅速崛起,成為中國企業界新星群。”

  軍人出身、站立筆挺的福建晉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慶芬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們將于9月初設立晉江上海辦事處,這樣和發展勢頭較猛的浙江商人聯系就更便捷了。”

  全程陪同記者實地考察采訪的石獅市工商聯合會秘書長林志猛為《中國經濟周刊》點題:“其實,閩商應該分開來分析,閩三角已經融入華僑背景的藍色文化,閩東北已經向長三角靠攏,閩西已經碎片化,不成規模。”

  根《中國經濟周刊》調查了解,全國目前已有66個福建各地商會,省會以上城市,包括西藏拉薩都設有福建商會,北到漠河,南到天涯海角,甚至在中緬邊境,都有閩商的相關商會組織。

  閩商新領袖

  揮戈大江南北的本土閩商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有一個人應該算得上閩商的代表,是閩商的一面旗幟,這個人就是許連捷。

  一直保持低調甚至有點神秘的泉州商會會長、恒安集團掌門人許連捷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十分謹慎:“外界說福建商人缺乏聯合意識,其實,我覺得這是民營企業的共同毛病,浙江曾運作號稱300億的中瑞財團,幾十家民企后來不還是作鳥獸散了!聯合的時代對于眼下的經濟狀態為時過早,主要是職業經理人缺乏,政府一相情愿,只能適得其反。九牧王和安踏曾湊了一個億找我,準備成立投資公司,后來沒有目標,錢又拿回去了。”

  這位全國人大代表在福建遐邇皆知的民企巨擘宿將對《中國經濟周刊》直言不諱:“是利益的紐帶沒有生成,決定閩商單打獨斗,社團眾多,但是文化分歧沒有消弭,所以走上聯合短期內不現實。”

  海內揮戈,自然使人關注閩商VS浙江軍團的底氣和態勢,許連捷的話其實已經表露對于目前國內最大競爭對手—浙商的透悟。

  那么,閩商和浙商到底孰堪伯仲?規模勢均力敵,實力棋逢對手,態勢旗鼓相當,能刺起業界神經的,就是關于閩商浙商的文化底蘊探討。

  在南安水頭鎮,《中國經濟周刊》采訪了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秘書長張俊杰,這位當年負責安徽在閩招商的安徽人最后卻被“招安”留在了福建。“浙商吸收徽商有價值的文化,因此文化底子較厚;而閩商如果在藍色海洋文化上再吸收嶺南文化,勢頭不會差的。”這位在徽商文化里長大的安徽人說。

  “其實,閩商更多吸引了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在東南亞,很多突出的閩商很會利用‘中庸’之道為人處世,如閩商林紹良和印尼總統蘇哈托關系密切,云頂集團的林梧桐則從當地政府手里拿到了賭場的經營執照。”福建社會科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李鴻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政府啟動“回歸工程”

  “閩商精神”高調亮相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副主席李祖可接受《中國經濟周刊》專訪時說:“目前,閩商的發展態勢跟浙商還無法相比,跟博大精深的徽商、晉商文化也無法相比,濃厚度不夠。但福建的商人遍布全國各地,甚至是全世界。他們在外面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獲得了大量的物質財富。”

  “長樂基本上主控了紐約的餐飲,北京的木材市場幾乎百分之百為莆田商人控制,上海建材業70%是南安人的。如果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福建商人在現代經濟舞臺上的影響力將上一個臺階。”采訪中,不少福建人對《中國經濟周刊》表露這樣的期待。

  福建師范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郭鐵民:“和浙江商人一樣,閩商的創業軌跡也是從輕工業啟端,這與當時短缺的經濟形勢相適應。所以,為了填補市場需求,福建小實業實體雨后春筍,迅急形成規模;但是,和浙江商人比,福建商人即閩商文化底蘊相對薄弱,企業成就大氣候的先天因素還不十分具備,因此,單打獨斗,缺乏團隊精神。”

  對于閩商“缺少聯合”,泉州市總商會常務副會長許鵬翔不以為然:“泉州是閩商重鎮,泉州以外的異地商會目前已經發展到66家,閩商已經開始了大聯合時期。10個福建人有1個在外地做生意,據我所知,很多都在聯辦企業,聯合推介產品。”

  但許會長對《中國經濟周刊》也坦陳:“大浪淘沙,這些從社會底層走出去的所謂閩商,立足可以,要發展尚需很多條件,尤其現在商業競爭激烈,浙江商人的市場攻勢也很強猛,5年一個周期,屆時,閩商能剩幾多市場英雄,還是個問號。”

  “善觀時變,順勢有為,敢冒風險,愛拼會贏,合群團結,豪爽義氣,戀祖愛鄉,回饋桑梓”,這32個字是2004年5月18日首屆“世界閩商大會”上2000人集體對閩商精神的概述。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營官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就閩商精神如何進一步挖掘提出了“回歸工程”。

  “東北的一位領導見到我,笑著說,現在東北街上跑的高級轎車,大多都是你們福建商人的。而我到西南地區考察也發現,很多大型鋼鐵企業都是閩商投資建設的,甚至一些閩商涉足大型、綜合性醫院的經營管理。”

  “縱觀天下閩商,隊伍龐大,對福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濟資源。統戰部門就是要千方百計地與海內外的閩商加強聯絡、提供信息、增進感情、引導投資,以期實現家鄉和閩商的共贏。”

  “加強異地商會、社團聯合,形成網絡,讓閩商大會制度化,未來預計兩年一屆。讓閩商既在當地發展,也關心家鄉建設,讓他們的特點、優勢、精神在一個制度化、規范化的平臺中實施。”陳營官部長暢談其閩商文化的“回歸工程”。

  他所說的“回歸精神”實質就是“聯合”,他說,“閩南人個個猛”,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會出現某些障礙,如果不聯合,會讓自己的腳步滯后,所以需要引導。作為政府,對閩商還要做到“承諾有信,承諾有度”,不要承諾做不到的事情,這將成為福建省各級政府執政的一個原則。

  角色轉型引領時代

  “在中國目前的經濟舞臺上,浙商是一只市場勁旅,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無庸質疑,浙江人在徽商和晉商謝幕的歷史斷檔里粉墨登場,扮演了中國當今經濟舞臺的重要角色;而與之幾乎同時登場,卻不被注意的另一個“商業軍團”—福建商人,其實具有同樣的市場拓展力,無論從規模、實力還是從領殺陣前的市場先鋒,閩商不遜色于浙商。”上海社會科學院王海峰博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盤點閩商,作為福建企業界旗幟的省工商聯主席李祖可,將其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省內沒有發展機會,很早就闖出去的,像福清、長樂、莆田等地的閩商就是此類,做木材生意、蒸籠生意,從簡單的行業起步創業;第二類,是在福建本省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出于再發展擴大的需要而走出去的,比如龍巖的某些企業;第三類,就是1990年代以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從事的多是科技含量更高的行業,但這類閩商并不很多。

  就目前現狀看,天下閩商的主體力量還是第一類。

  這批在短缺經濟時代踏足全國的閩商,出去的目的就是為了謀生,艱辛創業20年,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莆田形成了兩個主打行業:木材和建材;晉江形成了自己的陶瓷型的建材產品;長樂形成了以鋼材見長的產業鏈;還有周寧,一個幾萬人的小縣,就有1/3在上海經商;還有永泰,在上海搞“干果蜜餞,”李祖可介紹說。

  不過,被稱為“建材王”的莆田人,還嘗試“吃螃蟹”—自己辦醫院。先是承包別人的醫院,后自己籌集資金創辦醫院。對此,有人評價說,中國醫院傳統體制的改革,莆田人可能扮演了領先者角色。閩商這種敢拼也敢為天下先的風格,將奠定20年后閩商在中國商業舞臺上的鰲頭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閩籍的學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最近回家探親忽然發現,閩商的誠信已經初步達到了現代商業交往的要求。”以前因為誠信,閩商付出過沉重代價,現在政府加強引導,用法律行政等手段規范企業,強化民企的經營記錄和誠信記錄,使其在健康的軌道上實現卓越。

  十年磨一劍,而這批擁有獨特海外背景、掌控大量財富,尤其是經過現代文明洗禮的閩商,已經走過了20年的創業路;實現了社會角色大轉型的新閩商,在未來的20年里,如果把殘存的小農意識最后消化掉,鵬起東南,定能飛得更高更遠。

  (本刊記者朱宇新對本文亦有較大貢獻)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閩商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多種方式看新聞】【收藏】【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場啦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