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信心調查:增長可望持續期待適時加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12:24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2005年一季度經濟學家信心調查報告 *普遍審慎樂觀,信心指數略有回落 *經濟熱度略有回升,通脹壓力猶存
*宏觀調控仍有必要,但應以經濟性手段為主 *結構性問題制約經濟增長,改革待深化 2005年一季度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物價漲勢平穩,但同時煤電油運的瓶頸制約仍較明顯,房地產價格仍呈快速上漲勢頭;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與世界經濟增長的放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更不容忽視。而且,從今年公布的1、2兩個月的數據中,尚難以對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運行進行清晰的解讀。 在此背景下,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于3月底進行了2005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學家信心調查。這也是《財經》雜志與景氣中心合作的第二次季度調查。 本次調查對象選擇了國內有代表性的、對宏觀經濟有研究的56位經濟學家。調查采用問卷方式,意在了解他們對當前經濟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以及他們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和改革的建議。 參與調查的56位經濟學家是:陳東琪、陳淮、陳浪南、陳平、丁寧寧、馮興元、洪銀興、黃衛平、雎國余、李泊溪、李羽中、李京文、李善同、李天德、李曉超、李曉西、李子奈、林兆木、劉憲法、劉小川、盧中原、茅于軾、舒元、談世中、湯敏、汪丁丁、汪同三、王廣謙、王建、王王君、王小魯、王小廣、魏杰、吳曉求、夏興園、夏業良、許憲春、葉灼新、易憲容、袁鋼明、袁志剛、張承耀、張軍、張曙光、章錚、趙凌云、趙志耘、鄭京平、鐘偉、周立群、周天勇、周學曾、周業安、周黎安、朱民、曾五一。 普遍審慎樂觀,信心指數略有回落 如上一次調查,通過對56位經濟學家回答的調查問卷進行編碼和統計處理后,計算得出經濟學家信心指數(下稱信心指數)。信心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分至9分。 調查統計得出信心指數大于5分,表明經濟學家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傾向于積極、樂觀;得分越高,表明對經濟形勢預期越樂觀。相反,如果信心指數降至5分以下,則表明經濟學家對當前及未來經濟形式的判斷傾向于消極、悲觀。 經調查計算得出,2005年一季度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71,比上個季度略有回落,但仍明顯高于2004年二、三季度的水平,取值位于對經濟發展表示樂觀的區間(圖1)。 這表明,經濟學家認為宏觀調控效應進一步顯現,對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影響,但對經濟前景仍充滿信心。 本項調查中,信心指數由即期經濟景氣指數和預期經濟景氣指數兩者的算術平均計算而來。其中,前者根據經濟學家對當前總體經濟形式的判斷得分,后者為他們對未來六個月內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期和判斷得分。 關于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評價,受調查經濟學家中,有86%對當前的經濟形勢表示“滿意”,比2004年一季度增加16個百分點;14%認為形勢“好”,比2004年四季度減少14個百分點。 關于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在“好”、“滿意”、“差”三個選項中,本次調查經濟學家選擇中間項“滿意”的比重是歷次調查中最高的。整體而言,根據經濟學家對當前經濟形式的整體評價計算得出的即期經濟景氣指數,比2004年四季度略有下降。表明經濟學家對當前經濟形勢普遍持審慎的樂觀態度。 調查顯示,多數經濟學家(72%)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中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評價,基本令人滿意;但相對而言,經濟學家對當前出口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內需的滿意程度。與2004年四季度相比,經濟學家對投資、出口的需求判斷變化不大,但看好消費需求的比重有所下滑。 幾乎所有經濟學家(98%)都傾向于認為與去年同期相比,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已經有所好轉或者持平(圖2)。這表明,經濟學家對宏觀調控一年來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評價基本是積極、正面的。 關于對未來六個月內宏觀經濟的趨勢判斷,25%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形勢會“好轉”,71%認為將保持“不變”,4%認為會“惡化”。預期經濟景氣指數與2004年四季度幾乎完全相同,表明經濟學家對未來的經濟走勢繼續保持樂觀的預期。 與此相對應,多數經濟學家預期未來六個月內,中國國內投資情況和消費情況仍與上一階段基本持平;其中比較顯著的是,認為與2004年四季度比,中國投資形勢將會惡化的人數比重明顯減少12.5個百分點(圖3、圖4)。 相對而言,經濟學家普遍預期外商直接投資升勢可能趨緩。關于未來六個月的外商直接投資形勢,認為會“上升”的經濟學家比認為將會“下降”的多18個百分點,比2004年四季度的相應數字少23個百分點(圖5)。綜合分析,經濟學家對我國吸引外資的前景繼續保持樂觀的預期,但受宏觀調控及世界經濟增長放慢的影響,這種上升的勢頭可能趨緩。 但是,關于對未來我國外貿平衡的預期,經濟學家存在較大分歧。本次受調查經濟學家中,有四分之一認為進出口順差會“增加”,一半認為會“持平”,四分之一認為會“減少”。 經濟熱度略有回升,通脹壓力猶存 2004年,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抑制經濟過熱的勢頭。經過一系列有保有壓、綜合配套的宏觀調控措施,基本做到了在控制投資過熱和通貨膨脹的同時,沒有出現所謂“硬著陸”沖擊,2004年GDP仍然完成了9.5%的快速增長。 對于當前的經濟運行狀況,沒有人認為“過熱”,但有39%認為“偏熱”,比2004年四季度認為“過熱”和“偏熱”比重之和多11個百分點;53%認為“正常”,比2004年第四季度減少近20個百分點;8%認為“尚難判斷”,比2004年四季度增加6個百分點(圖6)。 具體而言,經濟學家們預期,未來六個月物價水平將繼續上揚,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大(圖7)。與2004年第四季度調查結果相比,認為未來六個月的通貨膨脹率(以消費價格指數計)將會“上升”的經濟學家比重增加了25個百分點;認為會“持平”和“下降”的則分別減少12和13個百分點。 此處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數經濟學家預期通脹會上升,但73%的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問題“不太嚴重”,只有23%認為“嚴重”,4%認為“非常嚴重”。由此可見,經濟學家預計未來一個時期物價水平將呈現上升態勢,但通貨膨脹問題并不嚴重。 但是,經濟學家對近期股票市場走勢的判斷分歧較大,股市未來走向尚不明朗。關于未來六個月國內股市價格,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會“上升”、“穩定”、“下跌”的經濟學家比重幾乎各占三分之一。 以上調查結果清晰地表明,經濟學家普遍傾向于認為,經濟運行的“熱度”經過宏觀調控后的持續下降,目前出現一定程度的回升;但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總體經濟運行狀況處于正常范圍。 在2004年四季度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升息被多數經濟學家評價為上一輪宏觀調控中最為有效的貨幣政策。在今年一季度的調查中,仍有三分之二的經濟學家主張,未來六個月內仍將繼續提高存貸款利率。這一評價與2004年四季度的調查結果基本相同。由此可見,在央行于2004年10月29日實施的利率調整的基礎上,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未來6個月應繼續加息。 盡管央行近期采取了提升房貸利率和首付比率的措施,仍有超過一半(52%)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六個月房地產價格會上升。與2004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的結果相比,雖然認為“上升”的比重基本未變,但認為“持平”的比重有所下降,認為“下降”的比重略有提高(圖8)。 由此可見,經濟學家認為,針對房地產的調控措施尚未取得明顯效果,房地產價格將繼續保持攀升的態勢。這也是經濟學家認為應該繼續加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4年年末以來至今,美元一路貶值,尚無回升跡象。調查顯示,經濟學家也傾向于認為人民幣仍然面臨升值壓力。根據本次調查結果,關于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認為“存在低估”的經濟學家比重與2004年四季度調查時的情況基本相同,認為“合適”的比重增加了12個百分點,認為“高估”的則減少了11%;認為人民幣兌換歐元的匯率存在“低估”的比重,比2004年四季度提高了9個百分點;認為“合適”和“高估”的,分別比2004年四季度減少5個和4個百分點(圖9、圖10)。此外,認為英鎊和日元被高估的比重分別為47%和43%。 以上結果表明,經濟學家仍然認為,人民幣對國外主要貨幣的匯率存在低估傾向,人民幣升值壓力依舊,此亦構成影響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因素之一。 結構性問題制約經濟增長,改革待深化 本次調查提出了需求不足、失業、通貨膨脹、缺乏國際競爭力、出口貿易壁壘、缺乏熟練勞動力、公共赤字、外債、資金短缺、投資過熱、三農問題、潛在金融風險、服務業發展滯后、收入差距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環境壓力、能源供應緊張等17個問題,由經濟學家對每個問題作出“非常嚴重”或“嚴重”或“不太嚴重”的判斷。對選擇“非常嚴重”的賦值9分,選擇“嚴重”的賦值5分,選擇“不太嚴重”的賦值1分;然后根據經濟學家的判斷,為每個制約經濟增長的因素平均計算分值,得分越高說明問題越嚴重。該項目可能分值在1-9分之間,5分為中間值(圖11)。 與2004年一季度的調查結果相比,17個制約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問題中,經濟學家判斷,7個問題的嚴重程度明顯加劇。其中,最為顯著的一項是能源供應緊張,此項得分比上季度調查增加了0.66;其次是通貨膨脹,分值增長了0.61;外債分值增加0.56;缺乏熟練勞動力得分也增加了0.49。 與之相反,經濟學家對失業、三農、投資過熱、收入差距擴大等10個問題的嚴重性的判斷,較上季度相比有比較明顯的緩解。 與去年同期的調查相比,“能源供應緊張”取代“三農”問題成為諸問題之首,表明經濟學家對能源短缺的高度關注;而“三農”問題的緩解,主要來自近一年來中央對農業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實以及2004年較有利的氣候條件但在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仍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三農”仍是十分嚴重的問題,且不是光靠對農業的扶持就能解決的。 失業壓力的減輕主要來自于經濟的快速增長,投資過熱現象的緩解得益于有效的宏觀調控,這種動態平衡的延續寄望于更完善的宏觀調控藝術。 以上調查表明,從經濟學家判斷的嚴重程度看,目前困擾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結構性矛盾突出,金融等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等因素造成。 調查問卷的最后部分,以開放式問題的形式,征求經濟學家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建議與意見。綜合問卷內容可以發現,經濟學家對一年來宏觀調控的總體效果持肯定態度,基本認可今年以來國家實行的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他們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建議主要包括:宏觀調控要多用經濟手段,少用行政手段,應賦予中央銀行更大的自主權;要繼續做到“有保有壓”,一方面抑制過熱的投資尤其是地方政府投資、粗放型投資,控制房地產過熱的需求尤其是投機需求,注重經濟增長的效率,另一方面刺激消費需求,大力扶持和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尤其是教育、衛生方面的投資力度;采取綜合性有效措施促進新能源的研究開發,積極緩解能源壓力。 政府職能轉變和金融體制改革,仍然是經濟學家關注和思考的要點、熱點問題。具體建議包括: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由“經濟干預性”政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增加行政程序透明度,限制行政審批權限,加強對政府投資和公共支出的監督;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和金融市場開放進程,促進資金向資本的轉化,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同時加強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安全管理,杜絕金融領域腐敗現象,并關注縣鄉財政赤字的金融隱患;進一步推進稅收制度改革,促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強化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差距的作用。- 作者為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處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