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大CEO大話國際化 楊元慶張瑞敏各有感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09:28 深圳商報 | |||||||||
聯想楊元慶:我們也走過不少彎路;海爾張瑞敏:最大的困惑就是人才問題 【本報博鰲4月24日電】 (深圳商報特派記者 羅勤 徐香梅) 近年來,中國企業紛紛跨出國門,踏上了國際化的征程。然而,企業“走出去”談何容易?今天上午,博鰲亞洲論壇舉行了一場非常務實的圓桌會議——亞洲企業的國際化征程。聯想CEO楊元慶、海爾CEO張瑞敏分別講述了各自在“走出去”過程中甜酸苦辣。
楊元慶:“引進”國際化的董事會 聯想CEO楊元慶第一個站起來,向嘉賓講述踏上國際化征程的曲折經歷。 聯想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創業階段,面對的是生存之憂;第二個階段,是做自有品牌的PC機,聯想取得成功,2000年后已經擁有了中國PC市場30%的市場份額;第三個階段,就是打造全球化企業。 踏上國際化的道路,聯想其實也走過不少彎路。一開始,聯想嘗試過自我發展的方式。經過幾年,不但自己的品牌沒在海外打響,還面臨非常尷尬的現實:中國品牌乃至亞洲品牌在世界認可度很低。外國人眼中,亞洲廠商加工可以,自有品牌的產品則是低價、低質的。海外也招募不到優秀人才,每年賠進去的“銀子”有幾千萬元,但沒有太大起色。 聯想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正因為這樣,當IBM伸出橄欖枝的時候,聯想毫不猶豫地抓住了它——花12.5億元收購了IBM全球的PC業務,從而得到了IBM用幾十年打造出來的全球網絡,得到了IBM在筆記本研發和生產的能力,得到了國際一流的管理團隊和員工隊伍。 楊元慶今天是這樣評價這一收購行動的。他說,如果這些全都由自己建設,恐怕要花幾倍的錢,十年、八年的時間也未必做到。 楊元慶還透露了當初收購IBM全球PC業務的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為什么選擇IBM的高管做CEO?為什么將總部放在紐約?楊元慶說,收購消息公布后,大家可能認為選擇IBM的高管做CEO,把總部放在紐約是談判中的妥協。其實不是這樣,實際上,幾乎在啟動談判的同時就已經做出了決定,是為了使公司的運營、管理真正實現國際化。另外,幾乎與啟動談判同時做了決定的事兒,是引入全球戰略投資人,請他們投資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要錢,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公司治理的國際化,國際化的董事會必然會帶來更加國際化的戰略管理、整合管理的能力,更加符合國際規范的公司治理。 張瑞敏:國際化走“三步曲” 與楊元慶的意氣風發相比,海爾CEO張瑞敏的發言頗讓人意外,國際化似乎讓他有點苦惱。他說:“海爾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國際化,現在10多年了,在海外有30多個生產基地和很多研發中心、營銷中心。我的體會是越做越難做,而且越做困難越多。” 張瑞敏直率地說:“走到今天感到最大的問題或者最大的困惑就是人才問題,我說的人才不僅僅是指能夠適應國際化的環境或者叫做國際化的人才。海爾現在全世界有很多的公司和工廠,聘請的人都是當地人,這里面有一個很大問題就是怎么樣使海爾的企業文化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 經過這么多年的國際化之路,張瑞敏總結了他的國際化“三步曲”。 第一步走出去,僅僅是混一個臉熟,你到國外主流市場,人家知道你這個名字了;第二步是走進去,走進去就是不但到主流市場去,而且在主流市場的主流渠道銷售主流產品,這是個很大的挑戰;最后還要走上去,那是我們的目標,一定要成為當地的主流品牌,這是非常難辦的,而且是必須要達到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