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段曉燕 北京報道
作為十萬億國資的當家人,國資委對國有股權轉讓的制度設計可謂慎重周全,但學術界有一些不同聲音,德邦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所長陸滿平教授認為,國有大型企業可繼續嘗試MBO。
嘗試有理論依據
《21世紀》:你怎么理解國務院和財政部日前聯合頒布的暫行規定?
陸滿平國資委這樣規定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但我個人對此有一些不同意見。除這次頒布的《暫行規定》,其它部委也有一些涉及國有企業管理層收購的文件。按照這些規定,上市公司可以進行管理層收購,并沒有按照企業規模區分,而絕大多數國有上市公司都是大型企業。我認為,從理論的角度而言,MBO的對象不分大小,只不過中小企業容易,大型企業復雜而已。
《21世紀》:李榮融主任解釋,目前,國有大型企業進行管理層收購的許多條件并不成熟,管理層受讓國有產權后有可能加劇內部人控制現象等,這不利于國有大型企業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
陸滿平:的確,目前企業進行管理層收購的許多外圍環境和條件都還需要完善和規范,但應看到,這些問題是一個對國有企業,甚至是民營企業等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國際上企業實施管理層收購的實踐來看,管理層收購追求的是一種所有權和經營權新的統一,是為了解決兩權分離下巨大代理成本的問題,國有大型企業存在的許多問題如效率低,導致代理成本增大,我倒認為,大型國有企業進行管理層收購,其降低代理成本的效應比中小國有企業更大。
《21世紀》:能否真正降低代理成本,每個個案的體現是不一樣的,恐怕不能成為主要理由。
陸滿平如果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包括所屬從事該大型企業主營業務的重要全資或控股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權不能向管理層轉讓,與此同理,這些股權也不應該向外資和民營企業轉讓,至少,這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體現。
但事實上,所有的政策都沒有限制向外資和民營企業轉讓大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股權,我查閱了一些文件,《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也沒有按照大中小企業標準來確定外資是否可以投資,證監會、財政部和國家經貿委聯合發布《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中,也沒有限制大型國企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權向外商轉讓。前不久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而這些壟斷行業和領域,恰恰是以大型國企為主的。
所以,我認為,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所有對外資和民營企業放開的行業和領域,也應該鼓勵同時向管理層放開。
探索可行性方式
《21世紀》:在你看來,一場真正的管理層收購能否合理進行,應該考察哪些指標呢?
陸滿平:企業是否適宜搞管理層收購,不在于企業規模的大小,而是有其它諸多因素的考慮。
從買方角度看,目標公司必須存在足夠大的“潛在的經理效率空間”,否則經理層就無欲收購。所謂“潛在的經理效率空間”就是指公司內部存在著大規模的節約代理成本的可能性。顯然,如果只是單純從買者角度審視,國有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是最具有實施MBO的價值的,其“潛在的經理效率空間”更大。
此外,企業在評估自身MBO的可行性時,需要考慮未來幾年的資本支出壓力、財務杠桿的運作空間,以及管理效率進一步提升的可能性。
當然我也承認MBO作為一種嶄新的并購技術,并非適用于所有的企業類型。在實際應用中,企業需要綜合考慮自身的行業屬性、歷史沿革、發展現狀和市場前景等因素,全面評估收購的可行性,以保證收購的順利進行和收購后企業的成功運作。
《21世紀》:在現有環境下大型國有企業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和方式探索管理層收購呢?
陸滿平:在現有條件下,可以其它方式突破,如,MBO既可以對企業整體進行,也可以對企業的子公司、分公司甚至一個部門進行,如對航空公司整體實施MBO很難,但不等于對機場、油料供應公司、配餐公司、賓館、后勤服務公司等不可以實施MBO。就是航空公司本身,由于單架飛機的運營和資產邊界都非常清晰,完全可以MBO作為公司分立和下市的通道,只是MBO較原始的一種實施形式。另外,對于實施主輔分離的大型國有企業,也可以嘗試將輔業的產權或部分產權轉讓給管理層,通過這種方式來建立更為有效的激勵機制,促動輔業的效率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