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海南頻道4月23日消息 (記者劉麗娜 周正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在此間舉行的第四屆博鰲亞洲論壇上談到,在今后十多年里,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面對著八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受到資源供給方面的制約。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增長2.6倍,其中煤炭消費增長2.4倍,石油消費增長2.7倍,天然氣消費增長2.2倍
。2001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量分別為12.6億噸、2.2億噸和274.3億立方米。
初步測算,202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耗量將達到3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22億噸、石油4.2億噸,天然氣2000億立方米。到時中國將面臨能源儲量、生產能力、運輸能力和廢氣排放的環境容量不足的困難。
第二,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按照國際上人口老齡化的標準,中國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的階段,而且老齡化進程加快。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和預測,65歲以上老年人比重從7%升到14%所經歷的時間,法國115年,瑞典85年,美國68年,英國45年,日本26年,而我國大約只要27年。根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老齡人口(60歲及60歲以上)大約占總人口的16%,接近經合組織國家1990年18.6%的水平,高于2020年時的周邊國家孟加拉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泰國、越南。人口老齡化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系將會產生巨大的壓力。
第三,比較優勢轉移的規律可能使中國原有的勞動力廉價的優勢喪失。當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后,勞動力成本會在一些地區、一些行業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同時,在沿海地區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也會抵消勞動力廉價的優勢。由于全球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生產相對過剩,中國企業主要以低廉的勞動成本迅速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空間越來越小。而在這些領域,目前與中國處于同等或較低發展階段的國家,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第四,城鄉差別將長期存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呈加速擴大之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80年代中期的1.8:1,90年代中后期的2.5:1,擴大到2003年的3.2:1。龐大的農業人口規模,決定了農業難以形成規模經營和實現現代化,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有實質性提高。
第五,地區差距將長期存在。在未來的發展中,一方面,抑制地區差距擴大的因素在逐步形成,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將為不發達地區的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導致地區差距擴大的因素將繼續存在并有可能強化,例如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基礎、市場發育程度的差異等。據估計,地區差距在這兩方面起相反作用因素的推動下,將繼續擴大,只是擴大的速度可能有所減緩。
第六,就業壓力始終存在。據世界銀行預測,從2000年-2020年我國15-64歲的勞動力人口仍然呈現增長勢頭,2000年為8.458億,2010年為9.559億,2020年為9.886億,而2030年(9.894億)以后才可能出現“拐點”。從總體上判斷,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將日益突出。更為嚴峻的是,近年來就業不足不僅表現在文化水平較低的勞動者的就業難上,而且還將表現在文化水平較高的勞動者的就業難上。
第七,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巨。由于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階段,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新的壓力。中國現在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已經居世界前列。我國約有1億人不能每天吸收到新鮮空氣,不少地區的居民因為不能得到安全的飲水而致病。看來今后十多年里,盡管中國政府在保護生態和改善環境質量方面將做出巨大努力,但產生污染和治理污染可能處于膠著狀態。
第八,經濟全球化在帶來發展機會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不確定性。隨著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推進,中國將獲得更多外部資源和利用國際市場實現自身現代化的機會。但外部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會以更快的速度、更直接的方式和更強大的力量沖擊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運行。最近關于人民幣匯率的議論和頻頻發生的雙邊貿易摩擦,表明中國的發展必須越來越多地考慮國際環境的變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