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商務部官員接受了媒體的采訪,談到了中日經貿關系問題。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日之間的經貿合作,對兩國經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將和大家一起用數字來解讀中日經貿關系。
我們專訪了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金柏松,他對中日經貿關系已經研究了18年,并曾經在我國駐日本大使館工作過四年。現在,我們先一起來了解第一組中日經貿數字。
2004年,我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對日本的貿易總額首次超過了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據日本財務省的統計,2004年日本對華貿易總額高達2132.8億美元,占日本外貿總額的20.1%。日本內閣府表示,中日經貿的發展直接推動日本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而對于我國來說,盡管中日貿易相對于中歐、中美貿易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日本仍然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2004年全年,中日貿易總額為1680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的比重的15。4%。
在中日貿易過程中,機械類產品成為了雙方貿易的主要商品。2004年日本對我國出口總額為738.3億美元,其中發動機、數字程控交換機、集成電路等機械類產品的出口額就占53%,與此同時,據日本財務省的統計,機械類產品的進口額也占日本從中國進口產品總額的40.5%,排名第一;此外,礦物性燃料、紡織服裝的進口也成為了中日貿易的主要產品。目前,我國主要向日本出口服裝、紡織品、礦物燃料、動物制品、食品用蔬菜、家具等資源性、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電機電氣設備、鋼鐵、機械、塑料、化學纖維等資本密集型產品則是日本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
在我們的專訪中商務部金研究員告訴我們:“中日經貿的這組數字意味著:對日本經濟來講已經不能失去中國市場,中國也不可能失去日本市場,如果雙方分離開的話,相互之間的經濟貿易損失會非常慘重。中國對日本的進出口總額占所有的對外進出口總額的17%,這個數字看起來好像不是很大,但失去這個17%,很多人會失業,國民生產總值也隨之下降;對日本而言,中國市場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中國市場,日本的失業人口還要大量增加。
自從中日建交以來,我國和日本的經貿關系得到了快速發展。4月6日,國務委員唐家璇在會見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第一副會長高垣佑時說,中日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經貿關系在兩國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接下來了解第二組數字。
我國對日貿易關系始于7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后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根據海關部門的統計,1972年,中日雙邊貿易額僅有10.4億美元的規模,2001年上升到877.2億美元,30年中增長達83.3倍,年均增長速度16.5%。2001年,我國對日出口貿易額、進口貿易額分別達到449.6億美元和428.0億美元,比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增加10.2倍和7.3倍。
而近三年來,中日貿易總額也在逐年增長。2002年,我國對日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占我國外貿總額的16.4%。2003年,我國對日本進出口總額為1335.76億美元,同比增長31.1%。2004年,中日貿易總額達到了16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6。9%。
隨著中日貿易的增長,貿易量在日本外貿總量中的比例也不斷增加。1999年,中日貿易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為9.1%,而2004年這一比例則增加為16.5%。
當我們記者問到,中日貿易持續了33年,而且貿易數額一直在增加,今年這個數字是否還要增長時,金研究員回答說:“33年中經貿總額增長了90多倍,從今年1月2月的勢頭來看,今年中日貿易還會再增加,有人預測今年可達兩千億美元。對中國來講,這個份額可能是17%左右;對于日本來講,份額可能是12%到13%,但是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大大增加了。現在中日兩國之間經貿互補關系很強,日本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它的制造成本不斷地在提高,所以它的制造業要不斷向海外轉移,而海外最好的轉移市場、生產基地就是中國;而中國發展經濟對外出口,日本市場對中國來講也是不可失去的,而且進一步的合作潛力很大。維持雙方貿易額的這種高速增長,對于中日兩國來說意味著:日本經濟要增長1%,如果沒有對中國的出口增長,它就可能實現不了這個1%,也就是說它的經濟可能很快進入衰退期;對中國而言,可以學習日本的技術和它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由于有了它的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我們的產品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僅可以向美國歐盟出口,還可以返銷到日本市場。這有具體的例子,在中國銷售的數碼產品,同時也在日本市場返銷。如果沒有日本企業和中國合作,中國企業很難拿到這樣的產品。”
提起廣州本田、武漢NEC、長安鈴木,這些中日合資企業,相信很多中國消費者都很熟悉。而在日本,海爾、聯 想、中集等中國企業的產品,也是消費者所熟知的。我們接下來了解的第三組數字,就跟中日企業的合作有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倪月菊在接受采訪時說:“ 中日合資企業的發展前景比較好。這里有一個日本最新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現在在中國的日本企業,包括研發企業,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他們去年一共對900多個企業做了問卷調查,有600多個企業都有要擴大海外業務的想法,其中76.5%的企業希望擴大對中國的投資。”
根據這份日本國際協力銀行開發金融研究所所做的調查報告,(圖)從這張圖表上可以看出,從1993年至今,日資企業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的數量成不斷上升的趨勢,從1993年的不到200家上升到2004年的1346家;以三菱商事為例,近三年來,三菱商事在中國新建企業41家,日立、東芝在中國投資的企業也分別達到37家和20家。
倪月菊說;“從這一點來看,日本企業界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的,日本到中國的合資企業還會大幅度增長。”
而據我國商務部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對華投資項目累計超過3萬個,協議金額650億美元,實際投入461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對日本的直接投資也在不斷升溫,據統計,僅2002年中國企業在日本投資近20 個項目,金額達1億多美元。目前一些代表性企業,如海爾、聯 想等均已進入日本市場。
在日本,最近兩年,出現了兩個新詞,一個叫“中國特需”、另一個叫“數碼景氣”。這兩個新詞都是在2002年日本經濟走出十多年經濟低迷的時候出現的,它們都和崛起的中國經濟有關,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第四組數字。
中國特需,是指因為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大量日本企業的生產,中國市場的迅速擴大,重新擊活了日本企業的生產需求,因此稱為“中國特需”。而在中國旺盛增長的需求中,數碼產品也占了其中一部分,因而由數碼產品帶來的景氣現象就被稱為了“數碼景氣”。
對“中日之間的經貿關系和中國同美國以及中國同歐盟之間的經貿關系有什么明顯的不同?”這一問題,繼續采訪了商務部金研究員,他回答說:“日本的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相對比美國、比歐洲來講要高,隨著它的成本升高,競爭力逐步失去,他要把產業向外轉移的話,現在最好的市場和生產基地,在世界上來講就是中國。而中國在這種分工中,通過勞動力的廉價的優勢,土地、生產資料的價格優勢可以吸引日本企業來這里投資。這種分工會越來越深化、越來越進步,相互之間的密切程度會不斷增加。”
記者:“既然雙方的貿易合作這么緊密,彼此之間有沒有給對方提供一些更優惠的經濟政策呢?“
金研究員:“中國在吸引日本企業投資和吸引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一樣,都給予了同樣的優惠條件,而日本在吸引外商投資方面它的優惠條件是非常少的。”
記者:“雙方在經濟貿易合作中有沒有明顯、突出的矛盾?”
金研究員:“日本對中國的投資環境提出過很多意見建議和看法,通過中國的不斷地改進,這樣的問題已逐步得到了解決。我們現在聽到是日本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積極和肯定的評價。”
記者:“未來的合作有沒有可能是更多的在技術層面上的合作?”
金研究員:“我認為中國今后應該和日本企業開展更多的技術領域方面的合作,這對中日兩國的經貿發展、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記者:“中日之間的經貿關系今后怎樣發展對雙方來說才是最有益的?”
金研究員:“有技術的合作,有經濟的合作,也有產品制造的合作。中國也會逐步地搞高自己的技術,把自己的技術拿到日本去,生產出產品在日本銷售,這個時代會很快到來。”
我們注意到,兩天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在和來訪的日本外相町村信孝會談時說了這樣的話,互利合作,共同發展。的確,中日的經貿關系就像兩國的地理位置一樣,一衣帶水,互惠互利。
主編:張雪梅 記者:周人杰 盧小波 吳海蔓 詹立青 攝像:白羽 沈焱 韓戈 編輯:向華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經濟半小時》首播時間:21:30 重播時間:(次日)00:30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