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神話之后中國訂單農業誰來買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9日 20:07 中國經濟周刊 | |||||||||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黃樂楨 /北京報道 “仙人掌訂單詐騙”事件,不僅讓海南錦繡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稱海南錦繡)的合同欺詐行為曝光,同時也終于揭開了中國訂單農業潛伏已久的“買不了單”之隱患。 《中國經濟周刊》最新獲知,海南錦繡仙人掌合同詐騙事件被央視“3.15晚會”正式
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海南錦繡北京分公司,昔日喧囂的辦公大院內空曠寂靜,原來的仙人掌種植區已是枯萎一片,“公司目前處于停業狀態,正在等待調查結果,”一位留守值班人員回答說。 記者分別致電其15個全國分支機構,只有遼寧、廣東、四川3個機構有人接聽,且十分勉強地承認是海南錦繡的分公司,而其他10個分支機構大多為空號或停機。 據《中國經濟周刊》調查了解,自2000年起,全國范圍內與海南錦繡簽定訂單種植合同的有近1萬農戶,而受騙上當者多為貧困農戶。 如此多農戶之所以如此集中地受騙于海南錦繡,根本原因在于詐騙者大打“訂單農業”大旗。 訂單農業,這一被國際經驗證明有效、并被定位為中國農業實現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經典模式,進入中國十年后,因其不到20%的訂單履約率而顯得似乎水土不服。 “仙人掌”調查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市場規范管理司司長王晉杰在央視“3.15晚會”上正式宣布:海南錦繡與種植戶簽定了一億多元的仙人掌種苗種植合同,未按合同約定收購仙人掌,而在市場上又無銷路,給眾多種植戶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經我們調查認定,該公司的上述行為屬于合同欺詐行為。 這種買出了一億多元人民幣的仙人掌,學名為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下稱仙人掌)。海南錦繡在全國共設立了15個分公司,與近萬戶農戶簽訂了先賣苗、后回收產品的訂單農業合同。但半年多生長期滿后,海南錦繡卻以種種借口拒絕履行回購產品的合同規定。 海南錦繡何德何能,將此騙局幾乎遍布全國?農戶又是如何落入仙人掌圈套之中的? 王慧麗的遭遇 三月的北京,春寒乍暖。北京通州區的仙人掌種植戶王慧麗,并沒有感受到早春的暖意。《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驅車前往王慧麗家。一進家門,早已等候在此的七、八個種植戶指著屋外的大棚訴苦:“海南錦繡把我們害慘了,我們被騙怕了,他們太野蠻了!” 據介紹,公司與農戶之間的糾紛一直不斷。如2005年1月11日,在北京通州區的北京關鍵仙人掌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下稱北京關鍵)院內,公司的十多名員工與當地9位仙人掌訂單種植戶混戰一團,打斗持續了近半個小時,直到當地警方介入才制止了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打斗原因是種植戶要求公司按合同收購他們的仙人掌菜片,但遭到了公司的拒絕,”海南錦繡北京分公司的一位值班人員向《中國經濟周刊》證實。 據王慧麗介紹,她最初與海南錦繡接觸,是寄希望借此湊齊自己的手術費。 “我患有先天性胯脫位,如果手術需要費用10萬元。2003年看到海南錦繡在媒體作廣告,‘種植仙人掌每年可以凈賺3萬’。當時想種植三年時間就可以給自己治病了,心里很高興。不過心里也有疑慮,擔心是騙局。” 后來,王慧麗幾次到海南錦繡北京分公司考察,公司的人很熱情,展示了很多宣傳品,如國內外知名電視主持人對公司及公司產品的形象推介以及官方廣播電臺的宣傳報道等。2003年9月16日,考慮再三,她和丈夫來到通州承包了一畝地,和海南錦繡北京分公司簽訂了種植合同。 王慧麗向《中國經濟周刊》出示了《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深加工用菜片)訂單種植合同》,其中有:“訂單種植戶的最小種植規模為1畝(種植種苗2000株)”,“海南錦繡以18元/株的價格向仙人掌種植戶提供種苗”,“種植戶首付總貨款的70%,賒欠的30%由種植戶按合同規定以深加工用菜片抵還。” 據此,王慧麗除向海南錦繡購買了25200元的種苗外,另繳納土地承包金和5年房租,共計投資50000多元。 “2004年6月,我們種植的仙人掌菜片已經達到了合同的要求規格,便通知海南錦繡北京分公司按合同來收購。”王慧麗說,“可是出現麻煩了,他們能卡就卡,能拖就拖,就是不來收購,最后在2004年7月、10月份各收購了一次,之后便再無下文。” 無奈之下,王慧麗與北京地區同樣遭遇的13位農戶最終尋求法律保護:2004年11月,王慧麗向通州區法院起訴,狀告海南錦繡。但法院沒有立案。 王慧麗等人又向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州區分局提出了協商請求。但直到3月24日,《中國經濟周刊》采訪該局合同監督管理科的工作人員時得到的回答依然是:“有這個事,但因雙方分歧較大,沒有達成協議,我們也不好怎么說,這事有點復雜。” 萬人被套 事實上,海南錦繡的詐騙行為早在4年前就露出了狐貍尾巴。 從2001年開始,海南、山東、河南等全國十多個省市的消協都接到了關于海南錦繡仙人掌回收糾紛的投訴。甘肅警方去年6月還將其甘肅分公司經理以涉嫌詐騙拘捕;四川武侯警方去年12 月以來一直在對當地類似案件進行調查。 而在北京,30多戶種植戶,在通州區求告無門、被逼無奈前提下,有十多戶選擇了與海南錦繡解除合同,每戶得到了兩三千元不等的補償,但每戶的直接損失都在40000元左右。30多戶種植戶向《中國經濟周刊》提供的票據與材料顯示,他們總投資高達170萬。 全國究竟有多少人與海南錦繡簽訂了仙人掌訂單合同?事發后,海南錦繡北京分公司負責人王彤力承認,全國大約就1000多戶。 但一些種植戶與代理律師對此并不認同。如四川的董緒公律師推測說:“僅成都分公司就簽下種植戶約1000人。”海南錦繡在全國共有15家分公司,其全國種植戶總數估計多達1萬左右; 至于種植戶的被套現金數額,按照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調查結果,可能在億元以上;如果加上種植戶繳納的土地承包費、房租等,由此引發的資金將達數億元人民幣。 神話破滅 “吃我一掌,美味健康”、“種上半畝仙人掌,此地有金三百兩”,海南錦繡的這些充滿發財誘惑的宣傳語傳遍全國15個省之后,心懷發財夢的人們沒有想到,他們陷入了一個即將破滅的仙人掌神話中。 就在越來越多的農戶要求海南錦繡及時收購仙人掌菜片時,海南錦繡各地的分支機構卻玩起了拒收、甚至是“失蹤”: 福建、河北、山東、海南等省相繼發生了多起“海南錦繡”拒收產品或銷售商“失蹤”事件; 四川成都,2004年9月27日,其分公司在成都市工商局注銷; 海南錦繡北京分公司則上演“變臉”—公司換牌。“大概在2004年5月,原來的‘海南錦繡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牌子,換成了‘北京關鍵仙人掌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當時我們質疑過,但公司有關負責人稱,這是公司行為,是經營需要。”王慧麗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海南錦繡到底是何妨神圣?《中國經濟周刊》查詢其相關資料發現,該公司自稱“米邦塔產業是亞洲的龍頭企業”,公司經營范圍主要包括仙人掌種苗銷售等。并宣稱,自創建以來,該公司在超常規、跳躍式發展中營銷市場不斷拓展,已形成以北京市場服務總部為核心,營銷網絡遍布北京、遼寧、河北、江蘇、湖北、四川、山東、陜西、福建、廣東、河南、云南、海南、浙江等各省市的“米邦塔產業聯盟”,“公司下轄米邦塔食用仙人掌開發利用研究院、關鍵仙人掌保健食品公司、飲品事業部、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產品開發中心及燕郊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原液生產廠、合陽深加工廠等多家分支機構,并每年投巨資用于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系列產品的開發和生產。” 但事實上,海南省工商局提供的海南錦繡的工商檔案證明,這家號稱注冊資金為1000萬元的大公司因債務纏身,僅有的房產等固定資產都早已改了姓氏。 北京市恒卓律師事務所律師呂長林向《中國經濟周刊》提供材料顯示:海南錦繡成立于2000年4月,法定代表人是王志忠,有5個個人股東,工商檔案中明確記載:海南錦繡大地公司于2002年11月16日向工商局申請變更時才增加了“收購仙人掌”一項。“這就意味著該公司在這之前與全國很多種植戶簽訂的種植收購合同是虛假合同。” 據海南錦繡北京分公司的留守值班人員向《中國經濟周刊》證實說,海南錦繡北京分公司與北京關鍵在同一個樓上辦公,海南錦繡在2004年7月公司總部已基本搬至北京。 《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從2004年7月開始,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已先后兩次前往該公司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是,由于涉案金額較大,工商部門已將案件移交公安部門。 遭遇信用危機 工商部門和公安部門的介入,結束了海南錦繡長達數年的合同詐騙活動,但對于王慧麗等種植戶而言,事情遠未結束,因為被騙后的善后事宜依然是個未解難題。而仙人掌詐騙案,也不過是近年來因信用危機而引發的形形色色以訂單農業為幌子騙農、坑農的個案而已。 騙你沒商量 曾幾何時,“海貍鼠熱”、“長毛兔熱”、“蘆薈熱”、“食用仙人掌熱”等等,都是通過農業公司與種植戶簽訂包銷合同,即采用“公司+ 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吸引了廣大農戶的參與。其最大吸引力是這些農業公司以提供苗種、保證回購等承諾,使種植戶誤認為這是一種具備“多重保險”的經營方式。而獲得農民信任后的某些農業公司卻盡顯“奸商”之所能。 如海南錦繡與種植戶簽定合同時,答應提供原產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種苗,但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他們真正提供的卻是從其他種植戶手里收購的仙人掌菜片,然后被貼上外國商標再反賣給新的種植戶; 海南錦繡公開宣稱,米邦塔食用仙人掌可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生長,種苗的成活率高達70%~97%,仙人掌切片產量高,第一年的畝產量在2000公斤以上,盛產期能達到四五千公斤,且能入菜,市場售價較高。公司在簽訂合同中承諾,一畝(2000株)年產菜片不會低于8000公斤,一年可以收割四次,每次可獲利2.4萬元左右,一年下來便有近10萬元的收入。 但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說,海南錦繡其實收購的是仙人掌的第三層菜片,若要達到他們要求的寬度、厚度和高度,至少需要8個月的時間,而且不是每株仙人掌都能收獲“合格”的菜片,一年頂多收割兩次,這還不包括公司可能以種種借口推托、拒絕收購。 據此來看,海南錦繡宣所稱的8000公斤切片大約1萬片的年產量,還有合同中稱畝產年收入10萬元,不亞于天方夜譚。 據了解,類似海南錦繡合同詐騙事件只是目前“訂單農業”這一新型農業產銷模式面臨信用危機的一個縮影,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馬永良副研究員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全國各省幾乎都有類似的情況存在。 為何如此大范圍的訂單農業能在全國風行?地方監管部門對此能有何作為? 馬永良分析說,從案件本身看,原因在于不良商家通過虛假夸大的宣傳以高額利潤和產品包銷作誘餌,借用“訂單農業”之名誘使種植戶購買種苗圈錢;從監管角度看,由于種植戶分布廣,政府各部門條塊分割,引導與監管上不可避免的存在偏差。 四川律師董緒公則認為,部分“訂單農業”的經營模式與非法傳銷非常類似,傳銷工具就是這些所謂的包銷農產品,加上農民的法律意識不強,對公司的透明度無法全面掌握。 冰火兩重天 有意思的是,《中國經濟周刊》3月底在種植戶王慧麗家采訪時,巧遇前來洽談業務的安徽亳州興邦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興邦科技)的兩位業務員。據介紹,興邦科技也是開發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的公司,他們正準備接手被海南錦繡“拋棄”的北京通州仙人掌。 據興邦科技北京分公司的張羽含經理介紹,目前,“公司+農戶”和“公司+(合作社、基地)+種植戶”是我國訂單農業的兩種主要模式,相比之下,后一模式更有優勢,他們公司采取的也是后一種模式。 從“公司+種植戶”到“公司+合作社+種植戶”,一是生產的規模經濟效益實現的過程,種植戶在公司的基地內進行連片種植,統一管理,大大降低了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的成本及風險,達到生產的規模經濟效益;二是“公司+(合作社、基地)+種植戶”與“科技+服務”緊密結合,以科技引導生產,最大限度規避了種植戶的風險;三是創造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值得推廣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四是構建了與種植戶之間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的同時,實現了產業化發展模式與獲取社會資金的結合、民間投資與公司固定資產建設的結合。 據介紹,興邦科技與其它運作仙人掌的公司不同的是,興邦科技目前已經形成集產供銷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走出了一條產業化開發的新路子。截止2004年底,公司擁有總資產4億多元,年銷售收入2.26億元,年實現利潤2326萬元,成為安徽省亳州市民營企業第一納稅大戶,先后帶動2萬多戶農民和下崗職工脫貧致富。 而對于海南錦繡不能回收仙人掌一事,張經理表示,興邦科技愿意以市場價回收各地種植的食用仙人掌,相關工作已從江蘇等地開始。 “其實‘訂單農業’在國外早就被證明是成功的,”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農經系主任李秉龍教授對《中國經濟周刊》說,“而在中國會出現這么多爭議,即有模式自身問題,也有監管不力的原因,更有市場體系不成熟的因素。” 訂單農業“買不了單”? 從“海貍鼠熱”、“長毛兔熱”,到“蘆薈熱”,再到“食用仙人掌熱”,都標榜是訂單農業模式。海南錦繡“仙人掌合同詐騙”事件只是目前“訂單農業”這一新型農業產銷模式面臨危機的一個縮影。 中國農業大學的李秉龍教授介紹說:“訂單農業目前存在很大市場風險,一直以來,全國農業訂單的履約率僅在20%左右,直接原因是缺少完善的市場誠信體制,違約—不買單只是最終的表現而已。” 目前,訂單農業的違約既有農戶違約,也有企業違約。農戶合同意識差、不講信譽,農產品市場價低于“訂單價”時,農戶爭著往企業賣;市場價一高,農戶就轉手賣給別人,此時,企業面對眾多違約農戶也無可奈何。 不過目前更多的還是企業違約。企業違約又分為主觀違約和客觀違約:主觀違約表現在企業從一開始就想著要做假,帶有欺詐性質,如第一年企業把種子放在一個地方推廣,雖然只推廣了幾戶,但效果非常好,結果第二年很多農戶紛紛跟進,企業一下子就把種子賣完了,賺到了錢,但從此就“人間蒸發”了;客觀違約則表現在企業雖然想把“訂單農業”推行好,但沒有充分預測好產品的市場前景,造成虧損,最后沒有能力收購合同產品。 其實,早在2002年,為了促進和引導“訂單農業”規范發展,農業部就專門下發了《關于發展和規范訂單農業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指出:各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本省訂單農業的實際情況,提出規范訂單的具體辦法。首先是規范訂單的形式和內容,包括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履約方式、違約處理等有關條文和規定;第二是規范訂單的主體,明確企業和農民是訂單的主體,地方政府、部門不能搞包辦代替,不宜出面簽訂合同;第三是規范合同格式和簽訂程序,要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礎上依法簽訂訂單。并要求農民和企業都要增強法制觀念,認真履約,維護訂單合同的嚴肅性。 但在眾多的“訂單農業”實踐中,似乎很難見到“各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身影,如海南錦繡“仙人掌”案中,農戶與公司間的商業行為,從開始到發生糾紛,幾乎難覓行政主管機構的監管行為。 對于訂單農業的未來發展,各路專家一致認為誠信是規避訂單農業的風險之本,只有市場規范了,才能談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東陽的觀點是,在規范過程中,政府、企業要引導成立農民自己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充分借鑒國外農業合作社的經驗,加大各方面監管力度,以保證各方利益。 至于訂單農業的模式,馬永良副研究員說,預計近十幾年不會出現太大變化,因為具體模式還取決于農民以及企業整體經營水平的提高。李秉龍則認為,未來的模式趨勢上,訂單農業會向著期貨交易方向發展,但這也需要時間。 但無論如何,“一朝被蛇咬”的心理效用已經直接影響了訂單農業的誠信和未來推廣。就像本文中的受害者王慧麗在采訪結束時對記者說的那樣:“我現在真的不知道要相信什么,我怕了。” 對于仙人掌事件中的近萬農戶,還有寄希望于依靠訂單農業實現脫貧致富的中國農民來說,這個“單”將由誰來買? (《法制早報》記者胡林強對本文亦有貢獻) 資料: 我國訂單農業的五大風險 一是市場主體信譽差,尤其是一些企業,當市場行情向著不利于自己的方向變化后,為了自身利益,他們可能會不惜犧牲對方利益毀約。 二、訂單的形式、內容和簽訂程序不規范,也是導致農業訂單兌現難的重要原因。 三、訂單農業的適應領域窄,主要是那些特色、專用農產品,品種、品質和用途上,具有較強差異性的農產品,或具有不同程度壟斷性的農產品。而那些產銷關系穩定、批量大、變化小、合同履行時間長的產業或產品,才真正適合訂單農業。 四、在龍頭企業與為數眾多的小規模農戶之間,往往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因此,雙方對于對方履約行為的監督,都存在成本高、難度大的問題。 五、目前我國訂單農業還存在管理體系不健全、運行環境不完善的問題。 (胡林強) 我國訂單農業的五大形式 一是農戶與科研生產單位簽訂合同,主要是簽訂農作物制種合同,依托科研技術服務部門發展訂單農業。如山東農業大學與山東省安丘市的蔬菜優質品種繁育等。 二是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加工企業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依托龍頭企業或加工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如藍銀欣集團的糧食深加工、德大集團的飼料與禽肉生產等。 三是糧食主產區與銷區簽訂糧食購銷合同,一般是糧食產銷區政府部門、國有糧食企業之間簽訂糧食購銷合同,產區政府部門、企業再向農戶簽訂糧食產銷合同,被稱為“大訂單”。如浙江省2000年同黑龍江省簽訂了160多億斤的大米、玉米訂單,除自用外,還銷往其它地區。 四是農戶與專業批發市場簽訂合同,依托大市場發展訂單農業。較為典型的如山東省壽光市的全國蔬菜批發中心,不僅以訂單的形式帶動了本地的蔬菜專業化生產,而且與外地蔬菜生產基地也有購銷合同。 五是農戶通過經銷公司、經紀人、客商簽訂合同,依托中介流通組織發展訂單農業。如河北省樂亭縣,圍繞蔬菜、果品、水產品的基地化生產,全縣有260個專業合作社、生產協會和經銷公司與農戶簽定訂單合同,建立產銷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