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消息 日前,市食品安全協調委員會向社會公開今年要完成的5件實事。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散裝食品合格率、食品流動檢測點總量等“敏感”指標,俱列其中。
食品安全百姓憂
4月以來,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向社會發起“我為食品安全獻一計”金點子活動,引
起強烈反響。截至目前,共收到來電、來函等反饋信息數萬條。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點:80%的消費者遭遇過食品安全問題;蔬菜、水果、鮮肉、蛋奶米面等食品,最不安全;包裝標識、企業知名度、媒體報道、食品質量公告、色澤氣味,是公眾判斷食品質量的主要標準;農藥、激素、食品添加劑、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是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原因;農貿市場、超市、個體攤點、餐館等,是家庭消費的主要場所。
“在食品安全狀況調查過程中,消費者指出問題,提出了不少‘金點子’。這充分表明,我市的食品安全工作還存在一定問題。”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科有關負責人表示。
這一點,從數字中可以得到證實。去年至今,有關部門分別組織開展了無證生產經營等20多個專項整治,檢查生產經營業戶3萬多個,查處違法案件1400多起。
監管工作有難度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的食品安全工作,存在一些“掣肘”之處。具體表現在:法律法規不健全,制度不配套。我國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及各類規范性文件838篇。數量雖多,卻沒形成完整體系,存在監管空白。如種、養殖方面的法律、法規就很少。此外,有的法律、法規之間相互矛盾,有的受立法時客觀條件限制,不能適應當前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過輕,對違法者難以起到震懾作用。
檢測資源分散在多個部門,存在重復建設問題。由于缺乏先進的檢測技術設備,不少食品沒有能力檢測。
檢測標準不健全。食品標準存在交叉、矛盾、重復,重要標準缺失,標準實施狀況較差等問題。如海參是煙臺特產,但因缺乏質量標準,不法分子大量摻鹽增重。另外,由于質量標準、檢驗、檢測標準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造成一個系統一套檢測標準,一個部門一個檢驗結果,使消費者和食品生產者無所適從。
打造立體監督網
顯而易見,要切實保證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應不斷完善,落后的檢測設備、標準、技術等,要“與時俱進”,更新換代。此外,把監管工作落到實處,抓好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四環節,構建立體監督網,是當務之急。
記者走訪得知,為構建市、縣、鄉三級食品安全監督網,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有的政府牽頭設立了食品安全辦公室,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有的縣市區,依托計劃生育服務站,聘村計劃生育干部為食品安全信息員,聘學校食堂管理人員、養殖大戶、農業技術人員80多人,為食品安全協管員,將監管觸角延伸到每村每戶。
與此同時,市食品藥品安全協調委員會與14個食品行業協會建立了協作關系,互通食品安全信息,邀請食品工業、烹飪、蘋果等協會的專家,為食品安全顧問,并向全市征集50多名食品安全志愿者,拓寬監督渠道,把食品安全責任轉化為自覺意識。(記者叢曉波本報通訊員任震軍)責任編輯:王夫成來源:煙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