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揚
東南沿海與長江沿岸的開放格局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弓箭之喻”,沿海猶一張蓄力萬鈞的滿弓,長江似一支離弦利箭——上海則扼居箭頭之要。
“弓箭之喻”既可比上海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的關系,也可喻上海在改革開放以來的
驚人輻射力。如果說改革開放是拉弓搭箭之時,那么現如今這支離弦箭已經進入了加速期。箭掠之處,正是中國經濟發展“東高西平中洼”的地區不平衡現狀。
“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已經納入國家戰略,橫貫東中西的“黃金水道”復興又在今年“兩會”前后進入決策層的視野。正在著力建設“四個中心”的上海要做好兩篇文章:如市委書記陳良宇所言,“將加快自身發展與主動服務全國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這兩者之間當是互為因果的關系,縱觀上海二十年來對外經濟合作的歷程可以發現:上海自身發展戰略的數次變革或飛躍,同樣也是長三角乃至長江流域借東風之力躍級而上的契機。
早在80年代初,上海與周邊城市的橫向經濟聯系就開始萌芽。上海部分國有企業的技術工人在周末趕往蘇州、嘉興等地的鄉鎮企業充當技術顧問,這些“星期天工程師”帶動的技術輸出為蘇南、浙北集體經濟的初步發育輸送了營養。
80年代后期,周邊地區的鄉鎮企業學會了“星期天工程師”的技術,逐步發展起來,它們的產品返銷上海:因為體制靈活、培育產業能力強,周邊的集體企業反而比上海國有企業更有優勢,曾經風靡全國的上海女裝、皮鞋、餅干等等產品在競爭中全線潰敗。
從原材料成本考慮,上海企業開始實行“銷地產”(在產品銷售地直接生產),上海政府鼓勵“有市場、有資源、有效益”的三有原則。這種結合市場需求的“淘汰式的梯度轉移”在1996年以后形成高潮,在上海自身產業調整適應市場的過程中,周邊地區乃至中西部地區的城市也因此獲益良多。而上海產業發展“退二進三”的策略在此過程中逐漸成形。
從90年代初開始,浦東開發開放起步,“接軌浦東”就成為當時華東地區的流行詞匯。在浦東拔地而起的幾十幢“省部樓”成為全國各地政府透過浦東接觸世界信息的窗口,蘇南的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開始編織外資的美麗圖景。
90年代后期,上海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開始,與此密切相關的國資布局調整也漸次拉開帷幕。上海企業利用體制改革的機會自發地走向全國。從1995年開始,上海市政府每年拿出3000萬財政資金補貼走出去的工商企業,此外還提供80%的貸款貼息。當時走出去的企業集中在輕工、紡織等領域,也涉及機電、儀電、有色金屬等產業領域。
上海企業以產業梯度調整輻射長三角,當時分為主動與被動兩種模式的對外合作:一種是主動尋找產業鏈上的配套企業,比如寶鋼、上汽;另一種則是在國企改制過程中的被迫向外轉移。造船業、石化打造需求產業鏈,尋找原材料供應地的合作。這一時期,蘇南、浙北改制中的鄉鎮企業因此而受惠,出于運輸成本的考慮,上海產業轉移的范圍也僅限于周邊300-500平方公里以內。
而90年代末上海商業業態的輸出已經突破了長三角的范圍,走向全國。在商業網點布局上曾師從麥德龍、家樂福的上海商業企業消除了百貨大樓時期的低迷狀態,進入侵略性擴張的階段,華聯超市們在全國的布點,帶動了相當一批產品供應商的發展。
這些產品供應商的主要角色是如雨后春筍般蓬勃成長的江浙民營企業,他們在上海的產業梯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特別是外貿民企的發展在90年代后期突飛猛進,據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的粗略統計,當時上海外貿采購的60%以上都集中在江浙等地。由此促進的國資與民資、外資的跨地區合作也漸入佳境。
在周邊地區產業集群日益壯大、民企規模日隆的21世紀初,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開始輻射周邊,技術成果轉化和人才輸出的速度在加快。這些服務、人才、技術的輸出,使上海支柱產業的產業鏈進一步拉長。
與上海經濟輻射能力同步增長的是經濟能量的集聚。來自浙江的龍頭民企紛紛將公司總部遷往上海,這從上海浙江商會的規模上可見一斑。最近幾年,上海的對外投資行為有70%是民企所為,經濟能量集聚之后的輻射更具有穿透力。
現今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兩個優先”的產業方針。在當前周邊地區產業能級明顯提升的情況下,上海可能更需要緊緊扣住制造業的“先進性”和服務業的“現代性”這個主線,在制造業高端化、生產者服務業、社會性服務業等方面做出產業能級提升的切實努力。
上海正由長三角的存量中心地位走向流量中心地位。這種變化悄然使上海經濟運行方式從有限開放走向全方位開放,產業關聯度從“內高外低”走向“內低外高”,與外省市的經濟互動從經濟協作走向功能合作。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從供給角度,擴大了制造業的供應鏈管理,降低了生產成本,強化了產業集群的機遇。
從服務長三角到服務長江流域再到服務全國的口號提出,正因為上海是全中國的上海——為國內其他省市工業化進程提供服務,是上海功能定位的原則指向——它應當具有引領、裝備、服務全國工業化的能力。
長江流域是橫貫東中西部地區的橋梁,其空間跨度對應了彼此之間經濟落差的梯度:經濟增長乏力的西部地區發端于“黃金水道”上游,亟待哺育的中部地區成為洼地,而我國經濟增長最具潛力的長三角城市群在下游集結——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的樣本經濟依次排列。
因此,成為長江流域龍頭的上海可以從不同層次與角度來服務長江流域:按照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的思路,長三角地區迫切需要的是來自龍頭的信息流、資金流與技術流的融通;中部崛起需要上海提供盡可能的垂直服務功能;而對西部發展滯后地區,上海則有必要加強一以貫之的對口援助關系。
與復興黃金水道、輻射長江流域密切相關的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的建設。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的竣工在即,將為長江流域與世界的相連接打開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