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歷志鋼 上海報道
中山東一路6號,是一幢假四層的磚木結構小樓,這幢英國歌特式建筑,其意義不僅停留在建筑藝術本身,更值得追溯的是它在中國金融史上留下的開篇一頁,1897年,中國最早的現代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便設立于斯。
如今,它依然矗立在外灘,見證著今日上海的金融復興之旅。
盛世金融
上海有一個夢想。
經由20多年的改革開放,縱使上海早已奠定并鞏固了其在中國的經濟龍頭地位;縱使上海業已尋回了上世紀早期國際大都會的盛名,這個夢想依然為上海人不離不棄:那便是構建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的金融夢想,既是歷史使命,也是發展大勢。縱觀紐約、東京、倫敦、香港等國際都市,無一不以國際金融中心著稱。伴隨中國經濟增長而迅速崛起的上海,也早將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作為其經濟規劃的重要戰略。
1990年4月18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上海正式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
同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上海外資金融機構、中外合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允許外資銀行、合資銀行、中外合資財務公司、外資銀行分行在上海市設立、登記注冊,在規定的范圍內開展金融服務業務,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繼經濟特區之后,我國正式允許內地受理外資銀行設立分行的申請。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
兩項政策的先后出臺,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單一的金融體制,而上海在這一變革中,無疑取得了先發優勢。
1991年2月,鄧小平同志在考察上海時強調,“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后也要這樣搞。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夢想的引擎一旦被點燃,便噴薄出巨大的能量。
在隨后的幾年里,銀行同業拆借中心、外匯交易中心、票據營運中心紛紛落戶上海,銀行、證券、保險三架馬車齊頭并進,滬上金融機構燦若星辰。
2002年9月,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掛牌成立,這是上海專門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設置的服務性機構。原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吉曉輝出任金融服務辦主任。
上海市市長陳良宇希望上海市金融服務辦依托中央三大金融監管部門,當好配角,做好服務,充分運用政府資源和行政優勢,承擔起編制金融服務和推動金融創新等職能,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和金融發展環境。至此,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進一步系統化,開始顯現出“大模樣”。
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紛紛進駐上海,截至2004年底,在滬金融機構已增至516家,各類專業化金融機構業務運營中心增至22家。上海金融業占上海生產總值的份額亦近10%。
2005年3月16日,上海市市長韓正在會見美國丘博保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費運來一行時進一步強調,上海的發展目標之一就是要建設成為金融中心,目前市政府正在制定“十一五”規劃,將把金融作為發展的重點。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設將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飛躍。在今后的5年中,上海的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金融業都將得到全面的發展。
韓正的信心不僅來自金融總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央行二部落戶上海的規劃。
量變到質變
央行二部的到來,讓上海經由量變實現質變。
在今年兩會期間,周小川這樣說明央行二部的重要性:“上海的情況,大家都了解。由于上海在中國金融中的特殊地位,所以上海是多個金融市場的中心地帶,同時它也提供多種的全國性金融服務。比如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外匯市場、銀行間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黃金市場都在上海。因此,人民銀行(成立央行二部)的想法就是我們在上海的隊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發揮職能作用,為全國金融市場服務。”
為全國的金融市場服務,使上海肩負起更為艱巨的歷史使命。而要具有這樣的能力,金融功能的增加必不可少。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之所以會成為遠東金融中心,除了金融資源的積聚以外,以下幾點至關重要:
首先,上海是中國主要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全國的資金流向上海,上海的資金流向全國,形成吞吐之勢。
其次,上海是全國的內匯中心,申匯行市決定各地匯兌行市。
最后,上海又是全國的外匯中心,有著全國最主要的外匯交易市場。
據此,《中國金融通史》的作者杜恂誠得出結論:金融中心不僅應以業務量來衡量,而且更應以金融功能來衡量。
這個觀點顯然也已成為上海金融界的共識,因此,上海才會力邀央行二部的進駐,上海才會提出打造人民幣產品中心的近期目標。而前者正是后者的有力支撐。上海開始踏上由量變推進到質變的路程。
隨著一系列措施的出臺,上海的藍圖漸漸清晰——再用15年。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這距離上海上一次成為金融中心,已經過去了整整100年。
金融復興
1986年,新組建的全國性綜合銀行交通銀行的總行沒有按慣例設在北京,而是選擇了上海。這一意味深長的舉動暗示了中央的一個部署:恢復昔日上海作為遠東金融中心的地位,把上海推上改革的前臺。
從那時起到剛剛過去的2004年,上海逐漸完善了金融業的布局。在接下來到2010年舉辦世博會這幾年時間,則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關鍵時期。
上海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在上海金融辦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透露了上海的想法:因為不可能成為擁有許多優惠政策的“金融飛地”,不可能成為因地緣優勢或者“閉稅港”式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將推動長三角金融聯動繼而輻射全國,成為與全國經濟密切相連的國際金融中心,簡單地說,就是將現在的國內資源集聚中心向功能輻射中心轉變。
當然,實現這個目標并不容易。
從去年開始,深圳依托香港,北京依靠金融機構總部,也啟動了沖刺金融中心的舉措,雖然上海認為三者的金融目標等各不相同,但是相關政策的出臺將加大對金融資源爭奪的激烈程度。
今年2月份,上海銀監局的一份研究表明,在扶持金融產業發展政策上,上海先發優勢已經明顯落后于京深兩地,其不足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在政策適用對象方面,上海的政策主要針對新設金融機構提供優惠政策。深圳的政策適用于“在深圳的金融監管機構和注冊法人金融機構”,北京的政策是“在北京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金融企業”。“相比之下,上海政策的適用面最狹窄,主要是鼓勵市場進入”,基本思路是“做多”,而京深已經開始在做多的同時考慮“做大做強”。
二是在補貼的力度上,上海是“少交”,而京深則強調“多給”。上海規定新設金融機構購買本市商品房可享受交易手續費、契稅、房產稅等優惠,深圳、北京則對新設金融機構提供高額補貼。
三是個人激勵措施不足。上海只原則性地規定要建立激勵約束機制,而北京著重推出個人激勵措施,對金融高管個人所得稅實施優惠,購房購車等給予獎勵。
四是京深的服務更細致。如深圳為金融機構辦理注冊登記提供一站式服務,北京規定高管人員子女可以在北京高考等等。此外,京深的政策還考慮到更深層次的需求。如深圳著力加強與香港金融業的對接,北京則著力設立金融創新發展基地。
對于京、滬、深三地在金融資源上的爭奪戰,上海銀監局認為要考慮金融機構發展的較高層次的需求,降低生活成本,加強經濟激勵措施。
影響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另一個因素是金融功能還不強。
為解決這個問題,上海提出了打造人民幣產品中心的近期目標,但限于政策等各方面原因,目前上海的人民幣產品中心進展并不明顯。或者正是這個原因,上海才會力爭央行二部落戶上海,以促進上海金融功能的完善。
如果這兩個方面能夠得以實現,上海將向國際金融中心的夢想邁進一大步。
金融愿景
2004年,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醞釀,上海市明確了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和任務:
在2020年,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按時間,分三步逐漸實現。
第一步,2005年前實現金融要素市場的積聚,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使金融在上海經濟發展和城市功能優化中成為核心,成為中國國內的金融中心。
從2006年到2010年,金融功能將成為主要發展目標。以人民幣金融產品中心為主要特征,上海將形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體系。在金融功能齊備以后,以具有國際性影響的金融控股集團為核心、中外資金融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也將確立;上海將成為人民幣金融產品創新和交易中心。
到2020年左右,上海將建成與我國國際地位、人民幣的國際影響相匹配的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使上海成為國際資本集散地和全球資金交易場所,并開始向世界級國際金融中心邁進。
如果有央行二部的加盟,再加上如今矗立在黃浦江兩岸的金融機構,我們有理由相信,上海必將融入世界,世界也必須傾聽上海金融市場的脈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