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風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4日 15:35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神經經濟學的真諦 美國《商業周刊》2005年3月28日 最近,在美國,一個由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創建了一門新學科——“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其要旨是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
神經經濟學對經濟學的貢獻在于,它放棄了主流經濟學用以解釋人類行為的各種過分簡單的模型,在切實了解人腦精神活動的真實方式的基礎上,重建經濟學對經濟行為的解釋。 20世紀以來的主流經濟學始終堅持“理性人”假設,認為人類具有穩定而持續的偏好,人們據此作出各種理性的行為決策。在這一框架下,所有明顯不合邏輯的非理性行為,也被解釋為某種理性決策過程的結果。 但神經經濟學研究發現,當人們對長期行為進行決策時,他們的決策行為的確符合經濟學教科書假定的“理性決策”過程。 而面對短期決策,比如是否立刻進行消費活動時,非理性沖動因素在人腦決策中的作用與猩猩毫無二致。 磁共振掃描發現,參與長期決策的主要是大腦額葉前區部分,理性思維主要是在人腦的這一部分進行。而在短期決策時,大腦邊緣皮層的作用則會超過額葉前區,這時產生的決策更傾向于立即滿足需要的原始狀態。 在談判的情境下,談判者大腦中并非只有額葉前區皮層處于活躍狀態,大腦皮層深處產生情緒反應的區域同時也被激活。當人們感到受到不公正待遇時,大腦中名為“前腦島”的部分即被激活,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其強度會超過額葉前區皮層產生的理性思維。 既然這種初級大腦活動如此強大,由此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經濟行為總是會走樣。“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的經濟行為就像猴子開汽車。”加州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柯林說。 探索“系外行星” 英國《經濟學人》2005年3月23日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只能借助間接方式來尋找太空中的所謂“太陽系外行星”。迄今,人類只是推測出152顆此類行星的存在。但是最近,兩組天文學家終于親眼見到了太陽系外行星。 他們借助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Spitzer)太空望遠鏡,直接觀測到兩顆系外行星。 其中一顆是HD 209458b號行星,體積比太陽系內行星中體積最大的木星還要大1.35倍。但這顆行星距離其恒星的距離,只是木星距離太陽的二十分之一。其繞恒星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約為三天半。 觀測到的另一顆系外行星為TrES-1,公轉周期為三天。 天文學家之所以不懈探索系外行星,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尋找與地球體積類似的行星。這是探索地球外智能生物的關鍵環節。 但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仍難推斷是否存在與地球體積類似的系外行星。 為此,美國宇航局準備于2016年啟動一項名為“地球型行星發現”的計劃(TPF),以繼續尋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另一個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