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投資銀行高盛作出了油價在2007年內將最高上沖每桶105美元的驚人預測,而后一些國際投資機構也紛紛預測油價將在一兩年內攀上超乎想象的高位。受上述“悲觀”言論影響,國際油價在4月初一度上逼60美元并持續在高位徘徊。對此,我國一些能源專家表示,需要以理性的心態分析判斷油價的中、遠期走勢。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油價一定程度的回落是可期的。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很多媒體對高盛預測的報道片面地強調了價格區間的最高點。應當看到,105美元的高價位只是高盛對油價最高走勢的判斷,是對有突發事件造成石油供應中斷的極端情況的預測。高盛做出的基準判斷仍是50美元每桶。考慮到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情況和美元走勢,從中期來看,油價在近幾年回落到30至40美元價位比較合理。
一些石油專家認為,供需矛盾是此輪油價上漲的決定因素。全球經濟復蘇不斷拉動石油需求增長,而持續多年的低價位限制了產能的擴大。在供需緊張的情況下,油價呈現脆弱性和敏感性,任何政治、經濟、軍事、恐怖主義襲擊和投機因素都會對拉緊的供需產生影響。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匯率變動。美元近幾年持續走軟,直接導致了以美元報價的石油、黃金價格的上升。據金融專家測算,從現在美元兌歐元的比價基礎上來看,每桶55美元的石油價格只相當于約38歐元。再考慮到2002年時美元兌歐元的比價為1:1左右,油價的實際漲幅其實并不是那么嚇人。
另據國家信息中心有關專家預測,中期油價會回落到每桶30至40美元。在高油價和全球性升息的雙重打擊下,世界經濟增速有可能受到抑制,隨之減少原油需求。此外,高油價帶來的高利潤和高成本,也將促使石油產能擴大,并加快新能源與替代能源的開發速度,使能源利用率提高,最終使石油供需矛盾趨于緩解。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以往20美元上下的低油價時代已經結束了,這為中國經濟發展既帶來了“危”,又提供了“機”。隨著中國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石油等能源消費急劇增加,且由于中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未得到實質性轉變,高耗能產業比重過高;缺乏較完善的石油市場體系,貿易方式單一,定價機制僵硬,市場反應緩慢,也讓中國應對高油價挑戰較為被動。
不過油價的高企,也為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善石油市場體系、探索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契機,就看中國政府、相關企業及金融衍生市場能否化被動為主動?
美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