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金農:以日本為鑒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2日 03:33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陳黛 發自北京 昨天(11日),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RonaldMcKinnon)在北京大學題為“東亞貨幣本位和中國匯率”的演講中聲稱,在“高儲蓄兩難”的形勢下,“固定匯率能夠使一個國家的生產率和工資水平保持在一個協調增長的狀態。”他的說法引起中國幾位學者的爭議。
麥金農表示,由于經常項目的持續順差,大多數東亞經濟體已經成為國際債權國,外匯儲備迅速增長。1999年,東亞地區的外匯儲備還不到9000億美元,到了2003年,東亞地區的外匯儲備達到1.76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存量的58%。 債權國美元私人持有者由于擔心貨幣風險,拋售美元資產購買本幣資產;競爭對手也抱怨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是由于債權國貨幣的人為低估。這導致了債權國面臨本幣升值壓力,并陷入“高儲蓄兩難”(ConflictedVirtue):若允許本幣升值,會引發通貨緊縮;若不允許升值,其他國家會以貿易制裁相威脅。在這一形勢下,麥金農指出,“固定匯率能夠使一個國家的生產率和工資水平保持在一個協調增長的狀態。” 他以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形勢為例說,1985年中美順差幾乎為零,2002年達到900多億美元,2003年更是超過了1000億美元,遠遠超過了日本對美國一直存在的約700億美元的順差(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有所不同,2002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為427億美元,2003年為586.1億美元)。 他說,上個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由于美國的重商主義壓力,日元不斷升值,但貿易順差狀況仍在繼續,最終導致了1996年底日本陷入零利率下的流動性陷阱。以日本為“前車之鑒”,他希望中國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麥金農明確表示:可信的、固定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能夠通過穩定中國國內價格水平、貨幣工資的增長等彌補國際競爭力的差距;避免像日本那樣,由于匯率波動而擾亂貨幣工資增長的國際調整作用。 就麥金農所言的“高儲蓄兩難”狀況,以及人民幣的升值是否會引起通貨緊縮或者重蹈日本覆轍,幾位學者在演講結束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表達了各自的觀點。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對麥金農的大多數理論表示贊同。他說,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是必要的。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施建淮博士曾經留學日本,他對記者說:“中國和日本有兩個根本的不同:首先是中國有資本管制,日本沒有;其次,中國是固定匯率,而日本一直是浮動匯率。” 因此,對于麥金農用日本的例子來說明本幣升值一定會造成通貨緊縮,并且強調日本銀行沒有失誤的觀點,施建淮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日本銀行放寬貨幣供給量來抵消升值壓力,這是失誤的。” 同時,他也不贊同貨幣工資的調整作用以及人民幣盯住美元來控制通貨膨脹的說法。他認為中國目前有大量的資本流動,中國和拉美國家也不同,中國央行完全有能力控制通貨膨脹。 施建淮說:“浮動匯率目前對中國來說不太合適。但是不是永遠都不調整?如果調整的話,是改革匯率制度還是調平價?麥金農教授堅定地認為哪個都不能動,可是,我們即使無所作為,外面的熱錢還是在源源不斷進入中國。”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另一位學者沈明高副教授表示,麥金農用日本和拉美國家的經濟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現狀不太合適。他說,盡管人民幣盯住美元,但是美元匯率也是浮動的,而人民幣還應該有自己的浮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