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業務欠款以每年150億美元規模遞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0日 12:14 經濟觀察報 | |||||||||
商務部新近的調查表明,中國企業海外業務現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欠款待收,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150億美元的規模遞增,此前爆出的長虹與APEX約4.7億美元的欠款案只是冰山一角,蓋因人事更迭、情節惡劣而廣為流布。直到現今,長虹追欠乏力,回款有限,這也是千億海外欠款面臨的共同難題。 樂觀派以為這并不值得大驚小怪。一方面中國外匯儲備現已超過6000億美元,而同比
當然,也有許多公司并不認為信用是個問題,因為相當比例的欠款屬于刻意為之。中國長期執行嚴格的海外投資管理政策,通過操縱海外應收賬款科目,企業可以規避管制。在決定對外投資時,企業可以用海外應收賬款名義將出口收入留存境外,規避國內嚴格漫長的審批過程;而為了滿足境外子公司的資金需求,境內企業也有可能借助出口應收賬款名義向境外子公司提供資金。更有甚者,海外應收賬款手段成為侵吞企業資產的利器,比如通過在海外設立殼公司,人為制造欠款以侵吞資產,降低敗露風險,獨吞腐敗收益;也有在國企改革過程中,操作所謂的國際化路徑,先把好企業做虧、做垮,然后再用轉移到海外的資產購買本土企業。 凡此種種,多手法復雜,符合程序,市場風險成為合理的虧損理由,因而問責難施,在海外欠款中占據多大比例難以確定。相比之下,更多的欠款則是出于業績壓力而被迫國際化的結果。調查顯示,至少有一半欠款來自海外華人公司,多發生在3至5人的“超小公司”,因為他們對中國國情認識更清,相比于其他人,他們更易測算拖欠款項的風險與收益。比如,他們知道很多國企領導人更替時,由于繼任者擔心業績問題,所以對前任領導經營中產生的逾期賬款,寧愿將其繼續作為應收賬款保留在賬上,也不愿意去積極追收。他們也知道,中國出口企業中,業務員“壟斷客戶資源”的現象非常普遍,搞定業務員即可打通侵吞資產的“便利通道”。 盡管有以上種種可以被利用的“良機”導致欠款形成,但究其根本,主要原因還在于:中國企業出口產品中多數為一般性制成品,為了爭取出口訂單,出口企業不得不主要依靠價格策略,或在結算方式、付款條件、貨款追收等方面過度遷就客戶,缺乏差異性的同質競爭使海外欠款的呆壞幾率大增,這是熱衷于國際化的中國企業需要面對的事實。 羅蘭貝格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稱,中國企業不太可能再次遇到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的高速增長,因為這些企業尚未積累到應對海外市場的足夠經驗,向海外擴張時還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戰略重點,一些投資決策帶有濃厚的機會主義色彩。對于許多以日韓企業崛起自勵的中國企業家來說,這樣的言語似乎顯得過于悲觀。 的確,中國資本表現得日益活躍,國際化浪潮也正在涌現。聯想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美國優尼科石油公司、加拿大諾蘭達采礦集團也都被列入某些公司的收購計劃,只要這些兼并案中有幾起獲得成功,其總值就將遠遠超過2004年36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但與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購買洛克菲勒中心的標志性行為不同,很多中國企業尚不具備勢不可擋的工業實力,其國際化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被動的防御,本田和索尼全球擴張是基于確實出眾的產品和生產方式。而中國卻沒有企業具備這些優勢,這是中國企業試圖重復歷史的最大障礙。 “跨越式”發展一度風靡東亞,盡管目前弊端叢生,但必須承認,無論是日本的“產業集群制”還是韓國的“大企業模式”,在其嘗試國際化之時都表現出內部的規范性和外部的一致性,我們一度希望類似上市或者國際化之類的道路能夠切實改善中國企業的制度意識,并重塑以信用為代表的企業文化。但我們卻必須正視,利益導向的價格絞殺仍然是中國企業競爭的核心,與以往不同之處在于,它更為國際化,在許多領域頻繁遭遇反傾銷即有這些因素作祟。 過去20年,中國展現出創造財富的驚人能力,也因為草率投資造成資本嚴重浪費,表現出經濟學家所說的“揮霍財富的異常傾向”。現在,構成這些現象的內部性因素并未消除。當中國企業主動或者被動地大膽向海外擴張時,假如它們重蹈覆轍,將不會令人驚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