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急欲再造新蘇南 蘇中正處特殊發展機遇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5日 15:21 《長三角》專刊 | |||||||||
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江三角洲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張顥瀚教授的對話 ●忽視上海這一經濟橋頭堡的作用,蘇中地區的經濟國際化就失去了堅實的基礎 ●揚、泰、通三地誰會跑得更快?這要看三地在跨江聯動上的力度與效率
蘇中正處于特殊的發展機遇期 記者:一直以來,蘇中經濟發展都有些不冷不熱,尤其在外向型經濟,難有大手筆,為什么去年有如此大幅增長? (背景:2004年,蘇中———包括揚州、泰州、南通三市及直屬的15個市(縣),打了個“翻身仗”。據江蘇省統計資料分析,這一年,全省實際到賬注冊外資121.4億美元,同比增長14.5%;協議注冊外資360.8億美元,同比增長17.1%。而蘇中地區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協議注冊外資同比增幅則分別達95.6%和51.3%;其實際到賬外資占全省比重從上年9.6%上升到17.8%,比重增加近1倍。) 張顥瀚:無論從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走向,還是江蘇經濟發展的戰略導向來看,蘇中地區正處在特殊的發展機遇期。 上海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四個中心功能逐步加強,傳統產業向內地轉移速度加快。怎么轉?轉給誰?就要看周邊地區的吸納能力。 目前,蘇南經濟已進入高度外向化階段,土地資源緊缺,產業上以高新技術為主要方向,也有相當一部分傳統產業需向外轉移。長三角以外,雖然有相對豐富的土地資源、廉價的勞動力,但勞動力素質相對不高,管理能力相對較弱,且運輸成本大。而沿江而立的蘇中,不僅具有土地、勞動力資源優勢,還具有一定的產業配套基礎。尤其近3年來,隨著沿江高速公路、跨江大橋、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拉近了蘇中與蘇南、上海的距離。江蘇省大力推進沿江開發戰略,本意就是想通過對蘇中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再建一個“新蘇南”,進而輻射蘇北,促進全省經濟的均衡發展。與此同時,江蘇加大對蘇中的支持,據統計,2003年,省政府用于蘇中地區11個開發區的獎勵資金就達到9030萬元,加上土地資金返還,道路建設補助,對蘇中地區投入有數億元之多。蘇中的發展可謂得天時、地利、人和。 “橋牌”是必需的,但未必就是“王牌” 記者:這幾年,蘇中三市的區位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都有跨江大橋,都建起連接蘇南、上海的快速交通體系,發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三地經濟本來就差距不大,現在更是暗暗較勁。揚州說要力爭蘇中第一;泰州要做蘇中排頭兵;南通則將目標定位在上海北翼最亮的一顆星。三地跨江大橋建設時間各有先后,借橋發力,三地在經濟發展上誰先誰后? (背景:揚州、泰州、南通目前各有一座跨江大橋潤揚大橋、江陰大橋、蘇通大橋,除此之外,各市同時還有一至兩個跨江通道在規劃中。 3座已建或在建的跨江通道中,1999年竣工通車的江陰大橋最早。泰州市抓住機遇,從1999年開始投資75億元,大打交通建設戰役,新建公路1800多公里,力促泰州成為蘇南乃至上海經濟“渡江作戰”的橋頭堡,僅去年就有20多家臺灣企業到這里投資。 潤揚大橋雖然晚了5年,但揚州人早在3年前就打出“橋牌”,與上海經濟親密接觸,在汽車、化工、紡織等領域,促成多項并購項目。并且,在揚州人看來,其背后擁有廣袤的內陸平原,也提升了其競爭力。 蘇通大橋要到2008年才建成,南通人備感壓力。但是,南通與上海距離最近,接軌便利,還劃出專門區域,建立上海工業園區,吸引上海大企業。去年,南通市實際到賬外資為9.1億美元,為蘇中三市之首。) 張顥瀚:這就要看三地在跨江聯動上的力度和效率。 三地所打的“橋牌”,更多是指向上海。這當然是必要的,長三角區域內的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忽視上海這一經濟橋頭堡的作用,否則,蘇中地區的經濟國際化就失去了堅實的基礎,而經濟國際化是蘇中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三市需要做的主要是外聯,而不是內接。 但是,三地不能忽視“跨江聯動”的力量。揚州要借“寧鎮揚經濟板塊”的組團發展之力;泰州,要實現與常州、無錫的無縫對接;南通,主要聯動方向在上海,但蘇州的輻射源亦不能錯過,這樣,才能長袖善舞,真正做到借橋發力。 “橋牌”是必需的,但未必就是“王牌”。三地要超常規發展,就必須找到突破常規的條件,最根本的,是向國際市場尋求資金、人才、技術、市場、信息,這需要各地具備很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目前看,各地的觀念更新都還不夠。 比如對沿江開發的認識,三個城市都強調,在江蘇省提出沿江開發戰略之前,就已經開始各自的沿江發展計劃,其實,“此沿江”非“彼沿江”。“此沿江”強調產業集聚與地區間的互動協作;強調構筑“跨江平臺”與“跨江聯動”;強調產業提升與向北推進。而“彼沿江”則不過是過去開發區觀念的延伸。直到今天,有些人的對沿江開發的理解還停留在“彼沿江”層面,非但影響自身發展速度,也會牽制整個沿江開發計劃。 產業門類的同構不是大問題 記者:無論是接軌上海,還是跨橋聯動和沿江推進,蘇中三市在崛起過程中,都出現了與當年蘇南極為驚人相似的一幕———產業同構。對此,三市該如何應對? (背景:2004年,揚州、泰州、南通各自的沿江開發的詳細規劃都已完成。 揚州:在未來5-10年,著力把沿江地區打造成為江中以化工、汽車產業為重點的現代制造業基地,以港站綜合物流和石化專業物流為主體的現代物流基地和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 泰州:形成化工、醫藥、船舶、材料、機電五大重點產業集群和現代物流中心,培育汽車、網絡家電、新材料、造紙、冶金等新興產業,逐步形成制漿-造紙-紙品加工產業鏈。 南通:重點打造精細化工和石油化工、船舶及配套業、現代紡織和物流等特色產業,拉長產業鏈,將沿江地區建設成全市產業集聚程度和開放度最高、接納上海和蘇南輻射最快、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特色鮮明的產業密集帶。) 張顥瀚:產業同構并不是大問題。 以往,我們都認為產業的區域同構會形成惡性競爭,其實不然。去年,我們曾就蘇浙滬地區產業同構做過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盡管政府在地區產業選擇和產業布局上有雷同,大產業門類同構率達90%以上,但是,三地間產品的同構率只在30%以下,產品差異性很大。在我看來,恰恰是因為產業門類的同構、產品門類的差異,使這一區域形成產業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有一個有趣現象,規模競爭力較高的地區,產業同構度往往也較高;而規模競爭力較低的地區,產業門類同構度往往也低。因此,對蘇中地區產業同構不必過分擔心。尤其在市場導向不斷加強的情況下,地區產業的高度重合是不可能的,對于產業同構,市場會自我調節。 產業同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港口、機場、大橋、電廠等大型能源基礎設施項目上的同構。長三角地區本身土地少,水、電、煤資源稀缺,希望蘇中三地在發展過程中能做到資源共享,在集約型發展道路走出一條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