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新蘇南 揚州憑何重歸長三角經濟圈第一方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5日 12:04 《長三角》專刊 | |||||||||
人民日報記者 郝洪 總投資57.8億元、全長35.66公里的潤揚大橋連通鎮江揚州,其長度為目前“中國第一,世界第三”。資料照片 外資引進提速,沿江開發重拳出擊,揚州期待依托“江海河相通,水公鐵聯運”的區
今年1月底和3月中旬,揚州人奔波京滬間,緊鑼密鼓做了兩件大事。 1月30日,揚州人南下上海,舉辦“潤揚大橋與揚州沿江開發”主題論壇暨2005中國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新聞發布會; 3月15日,他們北上京城,舉行“揚州日”系列活動,向外界推介潤揚大橋建成通車之后的新揚州。 自2000年10月潤揚大橋開工以來,揚州大到未來城市發展目標、城市區域定位、產業規劃,小到企業市場營銷策略,背后都有這座橋的身影。 潤揚大橋為何令一向沉穩、低調的揚州如此興奮張揚?它是否真能如揚州所期望的那樣,使之重歸長三角經濟圈第一方陣,重現隋唐時“市井相連、商旅輻輳、富商大賈、麋至鱗集”的繁盛,重拾康乾盛世時與蘇州、杭州“三者鼎峙,不可軒輊”的榮光? 對于揚州巔峰時期的“史話” 揚州市許多官員倒背如流 在長三角,說古論史,揚州很有些發言權———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戰勝越王勾踐,在今揚州西北蜀崗筑邗城(揚州古城)、開邗溝(后京杭大運河的關鍵段落),溝通江淮時,許多城市還沒個影子呢。 “揚州‘因水而興,因水而發’,數度繁盛。”揚州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張曙升說。 唐代,揚州是中國四大貿易港口之一;清康乾時期,揚州以鹽運和錢糧漕運而繁盛,僅鹽課一項就占全國財政收入14。嘉道之后,鹽業衰敗,隨著公、鐵交通運輸崛起,昔日占盡水運便利的交通要沖,變成閉塞之地,揚州從曾經的長三角區域經濟中心,漸漸滑落為區域邊緣城市。 對于揚州這段“史話”,揚州市許多官員倒背如流。 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2000年7月26日的《揚州日報》。當日,該報一篇反思17、18世紀全球變局中的“康乾盛世”的轉載文章《落日的輝煌》,擊中了揚州人的心房。兩個月后,一本詳述揚州由盛轉衰歷史的《落日輝煌話揚州》一書,出現在各級官員的案頭。 在該書前言,時任揚州市委書記吳冬華連用了“令人震撼、發人深省、激人自勵、催人自強”4個短語,表達要“以史為鑒,開拓進取,重振雄風,再創揚州新時代輝煌”的決心。 揚州靠什么重歸長三角經濟圈第一方陣? 2000年,揚州尚處于泰州行政分設后的徘徊期。此時,揚州的交通區位卻發生著巨大變化。 寧通高速公路、江陰大橋的建設,使揚州成為京滬高速一個重要節點;規劃已久的寧啟鐵路也將上馬,夢想多年的潤揚大橋終于開工建設,“‘江海河相通,水公鐵聯運’,使揚州的交通格局從‘T’形變成‘十’字型,成為魯、皖、環渤海灣經濟帶與長三角區域經濟交流的重要紐帶。”揚州市發改委規劃處處長申高青說。 正是這一年,長三角地區尤其是圍繞著上海的蘇州、無錫、杭州、寧波“金三角”突飛猛進,區內產業協作轉移活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加速。 揚州交通區位變化與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走向暗合,這促使揚州重新考慮在長三角經濟區域中的定位。 2001年,在城市規劃修編中,揚州明確將自己定位為歷史文化名城、適宜人居的風景城市、旅游城市、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 “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顯然是相對于“長三角中心城市”而提出的一個概念。“‘長三角中心城市’當然是上海。”劉流說。身為揚州市規劃局規劃技術處處長,她肯定地說,“‘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寄托了揚州經濟發展的理想。” 促成上汽集團對儀征汽車廠的并購是揚州接軌上海的經典案例 盡管,在揚州公開的政府文件中,并沒有“成為蘇北、蘇中第一門戶”的明確表述,但私底下,人們都知道,這正是所謂“區域中心城市”的醉翁之意。 “揚州新一輪規劃強調的是組團式的發展,而不是簡單的‘攤大餅’,”劉流說,“即形成揚州城區與儀征、江都兩市‘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城區重商貿流通、旅游、古城文化保護,儀征、江都則重沿江產業。實力看沿江,名氣看城區。 從2001年,揚州連續3年投入163億元,興建道路300多公里;細化沿江開發戰略,重點扶持和發展汽車及零部件、化工、紡織、電子信息、船舶5大產業集群或產業鏈;打出“煙花三月”的城市旅游品牌,古城文化保護修整工作也同步推進。 產業的選擇,既考慮揚州自身產業基礎,同時也與長三角的產業結構互補。 在接軌上海過程中,政府最初是用力推了一把。 2002年3月,揚州在上海舉辦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投資環境推介會,同上海市經委、農委、商委、旅委簽署了4個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還成立了“滬揚工業經濟合作協調小組”。 促成上汽集團對儀征汽車廠的并購,是揚州接軌上海的經典案例。此舉不僅激活儀征汽車廠的資產,使之成為上汽集團繼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之后的第三個整車生產基地;也為揚州日后打造汽車產業鏈埋下伏筆。 “但現在,‘滬揚工業經濟合作協調小組’已漸漸淡出。”揚州市經貿委主任殷圣元說,“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頻繁的民間經濟協作和聯合。”比如揚州布廠轉讓給了上海華源集團,此前,該集團還成功收購了揚州彩虹針織總廠。 從2001年到2004年,揚州經濟步入快速增長期,外資引進和民資投入的增長每年翻番。2001至2004年,揚州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0.82億美元、2億美元、4.2億美元、8.2億美元。民營注冊資本則分別為30億元、100億元、180億元、300億元。80公里沿江岸線成為揚州外資投入密集區,其外資企業數占全市8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則占到全市的90.6%。 還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數字是,2004年,揚州GDP為788億元,增長了14.7%,是11年來的最高增速。這一年,揚州人均GDP突破了2000美元。 打造汽車、化工等產業鏈 不可能跳出“寧鎮揚經濟板塊”自成體系 “根據規劃,2007年揚州的GDP要達到1000億元。如果在未來幾年中,揚州能如愿建成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工業實力增強,那么,揚州成為蘇中、蘇北門戶城市,成為長三角區域中心,應不成問題。”殷圣元說。 不過,在蘇寧電器集團公司揚州分公司總經理張儷蕓看來,揚州成為物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的目標實現并非易事。 “蘇寧”是全國最大的電器流通企業之一,在國內設有36家子公司、68家直營連鎖店。“在江蘇幾個分公司中,我們的銷售額算是低的。”張儷蕓說。 “蘇寧”在揚州年銷售規模2億多元,“比徐州、南通要少得多。”在張儷蕓看來,揚州離南京很近,綜合交通、城市消費能力、運輸成本等因素,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南京為物流配送中心。 物流中心必須有雄厚的產業支撐。揚州重點產業集中在石化、汽車、紡織、電子信息和船舶,而這幾個產業,相鄰的南京、鎮江都各有千秋。這意味著,揚州不可能唱“獨角戲”,很難跳出“寧鎮揚經濟板塊”自成體系。 比如汽車產業。揚州有上汽儀征公司、亞星集團格林柯爾等12家整車生產企業,生產能力達12萬輛(含底盤)。但是,僅以一兩個企業為龍頭,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離揚州僅1個多小時車程的南京,現有南京汽車集團、南京長安福特、南京長安、南京春蘭四大產業平臺,政府亦在加大對汽車產業的扶持,力爭到2010年實現100萬輛整車生產規模。 僅20分鐘車程的潤揚大橋對面的鎮江,也擁有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廠家100家,年汽車工業銷售達到58億元,其規劃面積6000余畝、總投資近60億元的精功汽車工業園也正在建設中,預計將于2010年完成。 潤揚大橋建設使“寧鎮揚經濟板塊”在空間聯系上更加緊密,如何在產業分工上形成對南京、鎮江的互動與互補,實現專業化分工,而不僅僅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對揚州確是迫在眉睫。 從政府到企業到普通的市民 都要多一些創新精神 徜徉在春天的揚州城,古城昔日“街垂千步柳”“無處不飛花”的繁盛依稀可辨。 無論是臨街那綠柳掩映的小河,掩藏在迎春花叢后一人寬的窄巷,還是雕梁畫棟的深宅大院,飄著米糕香味的古橋兩端的熱鬧街市,都透著股漫不經心、與生俱來的清雅,以及富足市井的逍遙與閑適。 “也許,這正是揚州人多年來‘小富即安’,缺乏開拓創新精神的原因所在。”殷圣元說。今年1月21日,隨揚州政府考察團赴泰州、南通、江陰考察學習,短短兩天,殷圣元感受頗深。 在興化市戴南鎮,這個全國著名的不銹鋼之鄉的快速發展令殷圣元們面紅耳熱。全鎮近千家不銹鋼企業年產量25萬噸,占全國不銹鋼總產量的17。 殷圣元說:“戴南鎮地處偏僻的里下河地區,可是,不照樣發展得很好?” 在江陰,殷圣元們尋找18家上市公司的“江陰板塊”產生的根源。“江陰現象就是市政府解放思想的結果。”殷圣元說,"江陰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外地投資辦廠。這在許多揚州人看來不可思議:廠辦在別處,為別處的GDP增長做貢獻?其實,企業走出去,每年按股分紅的部分仍回到總部,總部仍在受益。且企業走出去,市場空間大了,決策靈活,規模做大,根基扎得更牢。" 在殷圣元看來,這3年來揚州經濟發展很快,但企業創新的精神、全民創業的勢頭還不強。 殷圣元們反思,或許可以解釋多年來揚州的一些困惑:名聲響亮的省部級大企業多,地方骨干企業、上市企業少;同為全國4大菜系,淮揚菜卻遠不及川菜、粵菜南征北戰;名聲赫赫的揚州"三把刀",更多地成了歷史榮光及文化意象,而非市場的強者…… “揚州經濟要持續快速發展,從政府到企業,到普通的市民,都必須更新觀念,多一些創造性和創新精神,激活內在實力。”殷圣元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