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凌
到中部六省采訪,不可能不關注農業。
先看這樣一組數據:中部的農民占全國農民總數的70%,中部向全國提供了70%的農產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30%以上,棉花占40%以上,油料占44%;中部有5個省用占世界1.4%
的土地養活了世界7%的人口。農業大省如此集中,在世界上也少有。
由于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實行以農補工,以鄉補城的政策,農業大省往往也是經濟弱省。就中部而言,這一特殊政策的后遺癥,比別的區域影響更深,持續更長。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及其他地區的工業快速發展了,但農業卻下來了,中部擔負了更重的糧食供給任務。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商品糧輸出省有22個,到1993年剩下9個,其中5個在中部;“八五”是中國工業化的關鍵時期,這期間東部糧食面積減少60%,中部糧食增產占全國增長量的82%;“九五”期間,安徽、河南兩省新增種糧面積占全國的20%。
“多年來,中部是背著全國的‘米袋子’在與東部、西部的工業化競爭!卑不帐∩缈圃涸洪L韋偉說。
2000年,時任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含淚上書國務院,說出了一句刺痛人心的話:“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边@句話出在中部,絕非偶然。
2004年,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有人說,這一下中部的日子好過了。但頭腦清醒的人應當看到,去年的大好局面主要得益于國家的惠農政策和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
去年,江西省農民平均每人增加收入500元。江西省農業廳分析,這500元里面:政策因素占100元,價格因素占200元。而且,農副產品的漲價使農民生產成本迅速提高,增收立馬被削減了一大塊。
目前中國的水稻單產雖然是全世界最高,但成本也是最高的。就近處看,中部土地開發早,復種指數高,地力損傷大。從遠處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業水利基礎薄弱、農村科技推廣艱難、農業生態環境嚴峻。這些約束大都是剛性的,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基礎還很不穩固。“只有解決中部的‘三農’問題,中部才能崛起,中國的‘三農’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這是已達成的“中部共識”。
解決“三農”問題,中部六省都在采取硬措施。從今年起,河南在全省免征農業稅,這比國家提出的明年全國實現免征農業稅提前了一年。作出這一決定,對于河南這樣一個擁有7000萬農業人口的大省來說,付出的代價要比別的省多得多。然而,僅有中部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
在江西省贛州市一戶農家的大門上,貼著這樣一副對聯:“種田栽菜,讀書看報”。這副鮮紅的對聯一直燙著我的心。這是多少敦厚的中國農民最單純的心愿!
在采訪中,我還認識了一位叫陳興漢的農民,他是安徽省鳳陽縣著名的種糧大戶,這位“熱愛土地、熱愛糧食”的農民,從1986年以來,無論糧價高低,都只做一件事:種糧。
正是有無數像陳興漢這樣的農民,才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正是仰仗無數農民的奉獻,我們的社會才得以積累巨大的財富。
讓我們感謝農民,讓我們回報農村,讓我們反哺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