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農業部肯定中國履行農產品世貿義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01日 01:11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綜合訊】 美國農業部經濟學家日前表示,中國在履行農業政策領域世貿義務的工作正逐步取得進展,美國農業從業人員可因此獲得可觀的利益;一旦中國全面履行世貿組織的義務,還將帶來更大的收益。
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經濟學家弗雷德·蓋爾(Fred Gae)和弗朗西斯·段(F ran cis Tuan)指出,2004年,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達55億美元,中國已成為美國農產品的第四大海外市場。然而由于中國執行的農產品標準和糧食進口配額分配程序缺乏透明度,美國出口方仍面臨巨大的困難。美國經濟研究局負責向政府和民間決策者提供有關農業和糧食問題的信息。 據蓋爾和弗朗西斯·段說,中國各省級政府采取的農產品標準互相抵觸,與中央政府的標準也不一致。中國的農產品標準缺乏一致性,原因之一是中國政府希望避免過多地依賴糧食進口。他們指出,中國正逐步推出一系列涉及生物工程產品標簽的標準,美國出口商對此特別感到關注。 蓋爾說,引起美國農業生產商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在各港口采取的衛生和植物檢疫標準(san ita ry and ph y-to san ita ry s tand a rd s,SPS)也不一致,運送的糧食往往被拒絕入關。例如前幾年,中國曾以苛刻的SPS標準拒絕按合同運送的美國小麥入關,理由是懷疑產品帶有太平洋西北地區常見的真菌孢子,即使其含量低于有科學依據的安全標準也不行。蓋爾說,但中國在2004年進口了290萬噸美國小麥,從未提出真菌孢子的問題。 據W TO有關規則規定,成員可制定各自的SPS標準,但必須有科學依據,同時標準的實施須國內和進口產品一視同仁。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2004年外國貿易壁壘問題的報告中表示,有關標準的不一致“可為進入中國市場造成重大壁壘,因為外國出口商需為遵守這些標準付出很高的代價”。這份報告說,為了加強美中兩國在農業標準問題上的合作,美國方面已在中國設立辦事處,重點負責加強與中國有關當局、決策者和農業團體的聯系。 蓋爾說,美國還加強了對中國的技術性援助,幫助中國以科學為依據制定一致性更強的標準。 蓋爾說,另一個農業貿易問題是中國通過關稅稅率配額(TRQ s)保護國內生產的農作物。TRQ s允許限量產品以低關稅進口,超過限額部分需繳納超高的關稅。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一年,大部分關稅稅率配額尚未使用,但后來使用情況逐年增加。2004年,棉花和棕櫚油的配額全部用罄,同時為滿足中國紡織工業對棉花急劇上升的需求,棉花的配額有所增加,但進口玉米的配額仍未使用,因為當時中國國內供應很充足。 對美國農業出口商產生影響的問題還有中國對國內糧食生產提供新的補貼。據蓋爾說,這些補貼始于2004年,直接付給種植者,以購買種子和農業機械,同時也為了支付農村地區整修道路、建造學校等基礎設施的費用。 蓋爾、弗朗西斯·段和美農業部另一位經濟學家布賴恩·洛馬爾(B ryan Lohm a r)在農業部經濟研究局于今年2月提出的報告中寫道:“中國與其他許 多正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一樣,正在取消農業稅,因為國家可從工業和城市居民收入中獲得更多的稅收。” 據美農業部經濟學家說,提供補貼的做法說明中國“對農業作為一個需要扶助的行業有了新的看法”。他們表示:“政府一方面設法提高農村地區的收入,另一方面也積極鼓勵糧食生產。”他們還指出,不同地區和不同產品接受的補貼也不同。 根據W TO的“綠箱”貿易政策,中國可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況下提供補貼,因為W TO認為這類補貼對貿易僅造成最低限度的扭曲。科研工作、檢查和分級、食品安全和糧食援助、糧食儲存和市場促銷等都屬于“綠箱”貿易補貼。 對于“黃箱”類農業補貼,中國受到不超過農業產值8.5%的限制。這類補貼包括價格支持措施,或直接涉及產量的措施。 蓋爾說,盡管中國對糧農提供新的補貼,但2004年的糧食價格仍居高不下,這可能是促使中國農民種植更多作物的主要動因。 美國也對某些農業生產商提供補貼,但有關方面正建議減少這方面的撥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