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陳 歡
上海報道
記者:孫潮教授和郝鐵川教授在華東政法學院是不是孤立的現象?法學家任職法院、檢察院、人大等部門的多嗎?
何勤華:法學家走出象牙塔,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的,不過以前多走進法院、檢察院等政法機關。他們有專業的法學背景,理論素養深厚,任職政法部門,包括人大,人大的主要的工作是立法,自然比較得心應手,能將一些比較先進的法學理論運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像孫潮教授、郝鐵川教授這樣執政基層政府的,他們還是開拓者。
這期間經歷了一個觀念變化的過程,以前人們認為法學家走進政法部門是理所當然的,認為他們有這樣的專業背景,而沒有意識到法學教育實際上是一種通才教育,能提供給人們一種法律思維模式,所以走進其他部門比如政府就比較少見。但我認為法律人才走進政府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以后三大類人才——經濟、法律、管理背景的,走上國家管理崗位的會越來越多。
記者:目前法學家參與國家法治進程有幾種方式?
何勤華:搞學問做研究是一種,學者的建言建策是很重要的。而任職政府部門,親身參與國家的法治建設也是一種,就某種程度來說,這種參與方式更直接,能更有效地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
記者:您怎樣看待法學家從政的現象?
何勤華:法治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現在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法學家執政有天然的知識儲備優勢和思維模式優勢,法律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研究如何規范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研究如何治理國家技術等等。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執政能力建設發展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階段之后,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法學家,肯定比沒有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治理技術上更加熟練,依法治國貫徹得更好。在國外有法律背景的人從政也是普遍現象,美國44任總統中,28任是法學家出身,日本也是如此。
孫潮教授和郝鐵川教授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孫潮是研究憲法、行政法的,郝鐵川是研究法理學的,他們所研究的領域和國家、社會治理、行政管理就有密切的關系。
記者:怎么看待這一現象在上海,在華政出現?
何勤華:這一現象首先出現在上海,我覺得和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社會治理水平要求也比較高有關,就是說上海對于“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已經發展到這一步了。
當一個地方的經濟還不太發達的時候,經濟發展的要求比較突出,自然需要擅長搞經濟的人來發展當地經濟,等到經濟發展到相應的階段,對社會治理就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時候法學家就走上前臺。
華政是上海乃至華東法學人才最集中的院校,其次,我認為與學校思路的變化也有一定關系。以前1980年代的時候,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太愿意放出去,希望留著自己學校用,后來逐漸認識到政法院校就是應該為社會培養干部,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記者:您如何看待工科學者——經濟學者——法學學者的代際變化?您認為我國現在處于哪個階段?
何勤華:這種代際變化是必然的趨勢,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重心,一個政府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法學人才是其中很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類。
法學家從政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我希望有更多的法學家能參與到這個變化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