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國家科技獎揭曉 中南大學奪走7項大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9日 02:45 第一財經日報 | |||||||||
連續空缺六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今年產生,而備受社會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則空缺 本報記者楊墨發自北京 昨天(28日)上午,2004年度國家科技獎在人民大會堂揭曉,共計有305個獲獎項目。其
這305個獲獎項目中,28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8項成果分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其中通用項目20個,專用項目8個),244項成果分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通用項目185個,專用項目59個)。 此外還有5位外籍科學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分別是丹尼爾.魏思樂(瑞士)、肯.金(美國)、科拉多.科利尼(意大利)、張汝京(美國)和榮久庵憲司(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打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連續6年空缺局面的是中南大學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兩項成果,而且這所學校還另有6項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所高校誕生如此眾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中南大學黨委書記李健評價說,科研是中南大學的一個重要特色、最亮的一塊牌子,對學校迅速崛起、進入中國大學第一方陣功不可沒。 本次科學獎勵大會組委會負責人、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姚昆侖博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次揭曉的所有獎項,之前都需經過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定委員會嚴格評審,再交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學技術部審核,報國務院批準后才以“公報”的形式發布。 據姚昆侖介紹,國家科學技術獎共包括五大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被稱為國家科技獎三大獎的自然科學獎項側重于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技術發明獎項側重于在產品、工藝、材料、系統等幾方面的重大技術發明;科學技術進步獎涉及門類較為廣泛,包括技術開發、社會公益、國家安全和重大工程等多個領域。 同時,“自然科學獎”也是體現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獎項,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繼2002年度和2003年度分別評出一項后,今年再度空缺。 而從2000年度起設立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今年則首度空缺。 “2004年度總共推選了6名候選人,但是他們在最高獎評審委員會的兩輪投票中都未能通過。”國家科學技術辦公室副主任胡曉軍隨即解釋說,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要經過推薦、評審、批準等七個步驟,在通過最高評審委員會三分之二的選票后還要通過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三分之二的選票才能最終獲得通過。“同時,往年入圍最后一輪又未能獲獎的科學家2004年可以跳過初評,直接進入最后一輪。但是因為有5名候選人進入了最后一輪,這造成了投票的分散,以致最終未能產生最高獎得主。” 胡曉軍表示,今后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科技獎的評價體系,“審慎調整,要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昨日下午,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的“2004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科技論壇”上,科技部副部長、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秘書長程津培院士說,根據科技評價工作改革的有關要求,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去年改革了評審指標體系,提高了評審標準。“此次對科技進步獎的獎勵范圍進行改革,突破了以往的成果和人才評價標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勵和引導全民性的科技發明創造。” “在這種情況下,三大獎獲獎數量有了顯著增加。國家自然科學獎數量比上年增長47%,技術發明獎則打破了過去6年來一等獎空缺的局面,有兩項重大技術發明獲得一等獎。” 中國疾控中心輻射防控與核安全醫學所的陳興安教授帶領的“稀土礦吸入釷塵致癌研究”小組獲得了2004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他們的研究在目前世界上“核輻射影響”交叉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陳教授表示,“每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都會給中國科技界帶來一次震動,國家不僅僅在資金上對科技加大了投入,而且越來越重視科研技術的進步和科技成果的轉化。” 程津培院士說:“對我國產業有重大影響的企業自主技術創新和技術的集成創新也將納入國家科技進步獎。”他還透露,2005年及今后一段時間,為適應科技發展戰略調整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還將對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及其評審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將重點建立科技網絡推薦系統,引入海外專家直接參與網絡評審。同時將成立科技獎勵監督委員會,保證國家科技獎勵的公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