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羅綺萍
香港報道
3月10日,香港特區治理進入一個新時代。這一天,董建華向中央辭去行政長官職務,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即時出任代理行政長官。
曾蔭權兼任代理行政長官,直至香港特別行政區于7月10日補選行政長官,填補因個人健康理由而辭職的董建華空缺。
曾蔭權今年已60歲,他在今年2月8日曾說:“我任期政務司司長到2007年!
1998年他出任財政司司長,當年8月,成功抵御國際對沖基金對香港股票市場的沖擊,下令動用1181億元外匯基金入市,終于在兵行險著之后,成功保著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沒有成為大鱷的點心。記者至今印象深刻,當時采訪時,他身后放著朋友送的一具陶塑,造得栩栩如生的曾蔭權,正在降伏一頭大鱷。
也在這個時刻,他認清了祖國大陸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當年中央向香港提供實質支持,向香港金融管理局購入200億美元債券,令金管局有更多現金與國際炒家對決。更重要是中央表態支持香港政府動用外匯基金入市,同時在中國數千億外匯儲備的龐大后盾下,國際炒家自然有所忌憚。
特區政府一名局長級官員私下對本報說,以往在英國的管治下,香港政府官員與內地絕少交往;1997年回歸之后,首先突破這個慣例,明確表示要加強與內地的經濟聯系的政府高層,便是曾蔭權。
曾蔭權任職香港政府37年,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崗位,是在1991至1993年間出任貿易署署長,負責處理所有關乎香港貿易的談判和管理事宜,這也令他對于香港與珠三角的區域經濟連結的構想,奠定良好基礎。在香港經濟在2001至2002年遭受“911”事件的嚴重打擊之際,他身為政務司司長,開始實行與珠三角合作的大計。
曾蔭權在去年10月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也談到這個問題。被問及香港商界自1980年代開始大量投資在珠三角,1997、1998年已有珠三角連結的概念,但為何香港特區政府要到2002年,才作出實質的政府行為,推動與珠三角連接?
曾蔭權當時回答說:“因為政府的工作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心,特別是要涉及很多資源及時間的工作,我覺得我做了政務司司長后(2001年5月),政府有些改變,原則是我們要對這個市場的幅員拓展要做一些推動的功夫,這不是說市場做錯了,而是要加強。”
“第一件事是將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升格,由董先生親自帶領,另外我自己則做一些深層次的功夫,做落實及走訪的工作!
回歸初期,香港政府的工作重點是過渡問題,放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相對較少,要到時機成熟才開始做。曾蔭權承認在推動香港與內地經濟更緊密聯系時,曾遇到一些阻力,有人會擔心一國兩制界線會變得模糊。
但他說與內地經貿關系更緊密相連,不會沖淡香港的法治和自由度,也不會破壞香港的公平競爭平臺及廉潔制度,因為這是香港的根基,中央政府不會允許任何削弱的因素存在。
當然,這會令個別國際投資者產生錯覺。曾蔭權說,他們只注意到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忽略了一國兩制及香港是獨立關稅區的事實。所以香港政府在對外宣傳與內地的緊密經貿關系的同時,要強調真實情況,告訴投資者一國兩制在憲法上的地位是不容改變的,同時香港政府對連接內地的口岸作大量投資,在促進貿易便利化之余,同時嚴守獨立關稅區的地位。
曾蔭權在去年12月底接受本報另一次采訪時,更進一步談到內地與香港經濟聯系的重要性:“在中國經濟正不斷向前邁進的過程中,香港憑著資金、財務、信息、服務、商貿、物流等多方面的優勢,以及在國際市場豐富的經驗,正好擔當連接內地與國際經濟活動的推動角色!
事實上,內地與香港的經貿關系非常密切。2004年首10個月,香港與內地的貿易總額就接近1.5萬億港元,比2003年同期增長逾18%。
他續稱:“香港是內地外來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內地在港的投資亦不斷增長,現時已經有超過2000家內地企業在香港經營業務。其中內地企業在金融市場的參與尤其活躍。自1986年至今,內地企業在香港交易所市場共籌集資金已經超過8000億港元,可見香港對內地企業發展可以發揮重大作用!
曾蔭權除了是香港最高級、最資深的公仆之外,還是香港最重要的推銷員,在他任內出國不知凡幾,向外推銷香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便是1998年香港政府入市之后,他便到法蘭克福、慕尼黑、海牙、阿姆斯特丹、華盛頓、紐約、波士頓、倫敦和愛丁堡等地訪問,除了向外界解釋港府的干預行動外,并會為建立抵御對沖基金再來犯的國際秩序探路。
另一輪重要的外訪,便是近年他與珠三角城市聯合對外推廣。單是去年一年,他便安排了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最少8次的聯合推廣,4月與佛山市政府去了紐約,5月與東莞去新加坡,6月與廣州去漢城,與深圳去東京,8月與深圳去瑞典的斯德哥爾摩,10月他更親自出動,與廣東省去倫敦,10月底與東莞去法國的馬賽,11月與珠海去印度的孟買及新德里。
馬不停蹄的代價,便是休息的時間愈來愈少。曾蔭權曾對記者透露,他平日清晨6時便起床,在頭腦最清醒的時候先處理一些公務,有需要時更會4時便起床,他的手下便曾收過他在4時許發出的電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