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投資重大改革 城區與郊區比例達5:5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2日 07:08 中國青年報 | |||||||||
城市日新月異,農村山河依舊,就談不上和諧社會 4萬多山民上崗護林領政府工資 記者 朱麗亞
本報北京3月21日電 北京市農委副主任張鳳福說:“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消滅差距。如果城市日新月異,農村山河依舊、破爛不堪,就談不上和諧社會。” 北京,正為此不懈努力。 對北京農民來說2004年是城市反哺年 2004年是北京市近年來制定實施“三農”政策最多、力度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一年。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在北京逐漸成為現實。 2004年,北京市按照“優化市區、發展平原、涵養山區”的總體思想,開始把郊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全市統一規劃。全年北京市發改委管理的政府投資中,投向郊區的58.7億元,同比增長1.67倍。北京市政府已經決定,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用于郊區的比例不低于50%。 2004年,北京市政府的城區與郊區投資比例達到了6∶4,比例已發生巨變。2003年,這個比例還是8∶2,而2005年,則要達到5∶5。 “北京在發展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問題,但北京最軟的肋、最短的腿、最薄弱的環節還是‘三農’。”張鳳福說,“但在將來,這種情況將大為改觀。” 提起北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一座有著1000多萬人口的現代化特大城市,卻常常忽略北京市還有300多萬農民,同樣是北京人,他們與城里的北京人過著差別很大的生活。 張鳳福說:“這種轉變首先體現在各個部門的提法上,過去叫城市規劃,現在叫城鄉一體化規劃;就業也不能只講城市就業,而是要講北京人口的就業。” 更重要的是,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將通過著力推進兩個轉移,即政府投資向郊區轉移,引導社會投資向高新技術、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優勢產業轉移,逐步建立城市反哺農村機制,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根據城市發展戰略和區縣功能定位,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引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據統計,2004年,北京市共制定與城鄉統籌有關的規章和政策性文件71個,其中市委、市政府合發的政策性文件4個,市政府發布的規章和政策性文件9個。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2004年是北京城市反哺農村年。 為保護生態環境 4萬多山民由政府發工資 說到城市反哺農村,北京市的4萬多戶山民感受最深了。 從2004年底開始,北京市延慶縣石峽村60歲的村民谷士泉和老伴一起成為生態護林員,每人每月領400元工資。在北京,像他們這樣從“靠山吃山”變為“養山就業”的村民,已有4萬余人。 石峽村距北京德勝門不過71公里,約1小時車程,但儼然是另一個世界。谷士泉和大多數農民一樣,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3年前,谷士泉的主要收入來自于養羊和4個孩子每年每人1000元的贍養費。“養了百八十只羊,后來村里來做工作,說羊吃草破壞了北京的生態,所以就不養了。”盡管谷士泉并不很了解“生態”這個詞的含義,但他模模糊糊地猜想,這對北京很重要,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對全國也很重要。 不再養羊的谷士泉和老伴一起種地。“種點老玉米,兩人種7畝多地,正常年景一年能掙三四千元。前年特旱,沒掙什么錢”。 從去年底開始,包括谷士泉夫婦在內,北京市4萬多山區農民正式上崗,成為護林員。林業部門對管理層和管護人員進行了專項培訓。護林員的職責主要有4項:開展林木撫育;監測病蟲害;搞好森林防火;保護森林資源,制止亂砍濫伐、亂捕濫獵、亂采濫挖、放牧毀林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 谷士泉非常珍惜這份工作。每天上午8時就到自己負責的林子里巡邏,天快黑時才結束一天的工作,僅在中午回家吃頓午飯。他的臂上佩戴著縣里統一制作的紅色袖章,上面寫著護林員和編號,他的編號是延0043。原來這些字都是印上去的,后來谷士泉發現洗了之后會褪色,于是用黃色的線把這些字細細地繡了一遍。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來。 谷士泉說:“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做了一輩子農民,眼看已過花甲之年,居然領到了政府發的工資,這是科學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為了回報農民 劉淇七進山區調研 “郊區人民為城市作出的貢獻相當大,以前是農業支持工業,現在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時候了。”延慶縣副縣長徐鳳翔說。 徐鳳翔告訴記者這樣兩組數字:解放初期,延慶縣只剩下19萬畝林木,林木覆蓋率為7%,而2004年,延慶縣的林木面積達到了202萬畝,林木覆蓋率為67%;去年,北京市全年好于二級的天氣達到了74%。 “延慶處于北京的上風上水的位置。延慶的生態保護對北京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保護生態的事我們很早就開始做了———十幾年前我們就把有污染的企業全部關閉了,亂砍濫伐亂開荒早就控制住了。有些深山里就幾百戶農民,他們完全可以靠山富起來,但政府為了保護北京的環境,有些事不讓他們做,他們就不做。幾十年來,農民付出的太多了,但得到的回報卻太少。” 2004年,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7進山區調研,北京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山區生態補償機制,山區農民默默的奉獻開始有了回報———從2004年開始,北京市財政每年拿出1.92億元進行補助,使山區912萬畝集體生態林得到有效管護,4萬多山區農民實現了養山就業。 延慶縣副縣長徐鳳翔說:“這個政策是對山區人民作出的貢獻的尊重和認可。全國城鄉統籌確實還有困難,但北京是大城市、小郊區,完全有這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