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十多年來,中國是全球貿易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和影響力有了較大提高。中國對外開放改變了國際貿易和分工的格局,中國不僅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為全世界生產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商品,而且通過大量的進口,為貿易伙伴國家(地區),尤其是周邊國家(地區)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世界貿易增長的利益創造了條件。
2.1 中國貿易持續增長,為世界貿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1.1 中國貿易占世界比重持續提高
最近二十年,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增長迅速,1983年~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增加了11000多億美元,其間1993年~2004年增加了9500多億美元,2004年突破萬億美元,達到11548億美元。中國占世界貿易的比重持續提高,出口和進口占世界的比重從1983年的1.2%和1.1%,上升到 1993年的2.5%和2.8%, 2003年進一步上升到5.8%和5.3%。據世界貿易組織預計,2004年世界貿易出口額實際增長8.5%左右,中國占世界貿易比重將進一步上升,中國貿易總額在全球排名也第一次升至第三位。
中國貿易的迅速增長為世界貿易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0年、2002年、2003年,中國出口對世界出口的貢獻率為7.3%、19.8%、10.7%,中國進口對世界進口的貢獻為7.5%、20.5%、10.9%;2001年世界出口和進口都減少了2000多億美元,但是中國出口和進口分別增加了170、185億美元,減緩了世界貿易的下滑。據中國商務部分析,2004年中國對全球貨物貿易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1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2004年全世界貿易增量中至少20%是中國的貢獻。
2.1.2 中國國內需求對進出口貿易平衡具有重要影響。
90年代后半期,受亞洲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對外貿易順差有所擴大。1994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53.9億美元,1998年擴大到了434.7億美元,貿易順差占貿易總額的比重也從1994年的2.28%提高到了1998年的13.42%。由于實行了積極的宏觀政策,中國經濟增長逐步加快,國內需求擴大,進口從1999年開始快速增長。1998年~2004年,中國出口增長了2.23倍,進口增長了3倍,進口的增幅超過了出口,中國對外貿易順差明顯回落,2004年貿易順差占貿易總額的比重下降到了2.77%。
2.1.3 中國在區域間貿易中的地位發生變化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亞太地區逐漸形成了新的貿易分工格局(參見專欄)。在新的貿易分工格局中,作為重要的加工生產基地,中國進出口迅速增長。這既擴大了世界商品市場的供給,也創造了巨大的需求,為推動世界各大區域間貿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4年中國從亞洲進口占65.8%,但是亞洲作為出口市場占中國出口的49.8%,中國從北美洲進口占總進口的9.3%,出口占22.5%,從歐盟進口占12.5%,出口占18.1%,如果剔除經過香港的轉口貿易,2004年中國對亞洲的貿易逆差為1631億美元,中國對北美市場順差811.9億美元,對歐盟順差370.4億美元,說明中國向歐美市場的出口大幅度地帶動了從亞洲的進口,為區域間貿易發展作出了貢獻,也為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展創造了機遇。
專欄2.1 亞太地區形成新的貿易格局
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開始,伴隨著新一輪國際間產業轉移,亞太地區出現了新的產業分工貿易格局,在國際貿易分工格局中,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向中國出口零部件和中間產品,在中國加工生產最終產品,出口美歐市場。其結果是,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持續增長,按照美國統計,中國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逆差貿易伙伴國;中國對韓國、中國臺灣省等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中國已經成為韓國、中國臺灣省、新加坡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而美國對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省的貿易逆差不升反降。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通過向發達國家地區出口價廉物美的商品,獲得了大量的貿易順差;韓國、中國臺灣以及其他一些地區,通過對中國的投資、零部件出口和貿易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分享了中國對美歐等發達國家地區的貿易順差。
2.2 中國出口加工業的發展是國際產業轉移的結果。
在亞太地區新貿易分工格局的形成過程中,中國充足的勞動力資源、良好的生產配套設施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吸引了日本、亞洲新興工業經濟以及歐美的機械、家電、信息產業的加工組裝企業大量向中國大陸轉移,從而直接推動了中國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長和結構升級。
2.2.1 中國出口產品結構提升。
1980年在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的比重49.7%,其中輕紡產品是最主要的出口工業制成品,占工業制成品出口的44.41%。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出口生產能力迅速擴大,出口產品結構明顯改善。2004年,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例達到93%,其中機電產品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達到了54.5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7.90%,是中國貿易順差的重要來源。目前,中國已有包括家電、醫藥、信息產業等領域的100多種制造產品的產量和出口處于世界第一位,部分產品初步形成了“中國制造”服務全球市場的格局。
2.2.2 中國出口中50%以上是跨國公司“公司內貿易”。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3386.1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57.1%,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占全部外資企業出口的78.7%,占中國全部出口的44.9%。加工貿易大部分是跨國公司內貿易,如果再加上其他形式的公司內貿易,跨國公司內貿易占中國出口的比重應該在50%以上。跨國公司通過大量的公司內貿易分享了中國出口的利益,獲得了新的快速發展的機會。
2.2.3 加工貿易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主要方式。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大部分出口是從母國(或者母公司在其他國家的生產企業)保稅進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在中國完成加工制造后,出口銷往世界各地。最近幾年,中國機械電子類產品貿易對美國順差不斷擴大,但是同類產品貿易中國對日本以及東亞其它國家和地區的逆差則大幅上升,說明中國機電產品包括高新技術出口產品是大量采用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或者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方式代工生產的。目前國際上有種觀點認為,中國出口增長得益于人民幣價值低估,實際上,至少對占中國總出口50%以上的跨國公司內貿易出口,匯率調整的影響是很小的。
2.3 中國進口擴大有益于全球經濟增長。
2.3.1中國自發展中國家進口持續增加。
2000~2004年期間,中國自發展中國家(非OECD國家)進口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29.0%,超過同時期中國的年均進口增長速度,占總進口的比重逐步增加到2004年的46.7%。中國還是世貿組織成員中對少數最貧窮國家進口產品實行零關稅的國家。中國大量進口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和紡織服裝原料、電子元器件等工業制成品,帶動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分享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好處,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專欄2.2 中國紡織貿易為世界創造商機
中國紡織出口快速增長的影響,是近年來國際上爭論的一個焦點。有些人擔心中國紡織服裝產品憑借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會擠占過高的世界貿易份額。事實上,中國紡織產品的出口也給世界創造了商機。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2003年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收資本中,外資和港澳臺資本占到33.6%;根據2004年海關統計,外商投資企業紡織品出口335億美元,占到34.4%。這些外商投資企業既推動了中國紡織工業生產和出口的發展,也從中分享了很大的利益。另外,中國紡織工業還帶動了相關產品進口,為其他國家創造了商機。2004年,化纖原料的進口超過1000萬噸,棉花進口196萬噸,比2003年翻了一番還多。與此同時,染化料、助劑等都有大量進口。2002年-2004年,中國紡織機械的進口總額達到120億美元,相當于國內設備總投資的50%。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國紡織業裝備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紡織業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對于國際商家而言意味著巨大的機遇。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1月28日
2.3.2中國初級產品進口加快。
與出口產品構成中的初級產品比重不斷下降不同,中國進口產品構成中的初級產品比重基本保持穩定,并且還略有提高,說明中國初級產品進口保持了與全部進口幾乎相同的快速增長。2003年、2004年中國初級產品進口的年增幅分別為47.7%和61.2%,大大高于同期工業制成品38.3%和30.6%的增長速度,初級產品占進口的比重從2002年的16.7%上升為17.6%和20.9%。由于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因此,中國初級產品進口的快速增長,為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和經濟增長增添了推動力量。
2.3.3 中國資源進口占全球貿易比重上升。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內需求的擴大帶動了石油、鐵礦砂、銅等資源產品進口的大量增長。表2.2顯示,2000~2003年期間,中國進口原油數量從8932千桶/天提高到9646千桶/天,占世界進口總量的比例從4.2%增加到5.2%;進口鐵礦砂數量從69971千噸增加到148128千噸,占世界進口總量的比例從13.8%提高到25.4%;中國進口銅數量從668千噸增加到1357千噸,占世界進口總量的比例從9.8%提高到20.6%。2004年,中國進口了2億噸鐵礦砂,1.2億噸原油。
表2.2 中國進口原油、鐵礦砂、銅情況
單位:1000桶/天,1000噸,%
|
原油 |
鐵礦砂 |
銅 |
中國 |
占世界比例 |
中國 |
占世界比例 |
中國 |
占世界比例 |
2000 |
8932 |
4.2 |
69971 |
13.8 |
668 |
9.8 |
2001 |
9145 |
3.6 |
92393 |
18.7 |
835 |
12.5 |
2002 |
9047 |
4.2 |
111423 |
21.0 |
1181 |
17.2 |
2003 |
9646 |
5.2 |
148128 |
25.4 |
1357 |
20.6 |
資料來源:Bloomberg;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4;《Steel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4》,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World Metal Statistics。
2.4 中國的發展需要開放、公平、穩定的貿易秩序
2.4.1中國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國。
1995年~2003年中國已經連續9年成為世界反傾銷頭號目標國。 2003年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總額的5.9%,但1995-2003年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數356起,占全球反傾銷調查總數的14.7%。同期,對中國采取措施的案件254起,占全球總數的18%,我國企業的勝訴率不到30%。2003年,國際上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立案59起,涉案金額約22億美元。另據中國商務部報告,2002年中國71%的出口企業,39%的出口產品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造成損失170億美元,與2000年相比,出口產品受限比例提高了56%,損失金額增加了54%。
2.4.2 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紡織品向自由貿易平穩過渡。
2005年全面取消紡織品配額,是發展中國家在“烏拉圭回合”爭取到的重要成果,應由紡織品服裝供應國共同分享。有些人預言中國紡織服裝產品憑借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有可能占據世界紡織品貿易50%的市場份額,全球將有3000萬人失業。這種說法是缺乏依據的。配額全面取消后,短期內中國和其它出口國對設限國部分產品出口價格下降、數量增加,主要源于配額“溢價”從出口國向進口國轉移,是原來扭曲市場向自由貿易轉變不可避免的利益調整。這種調整的受益者主要是進口國的消費者,例如,美國貿易委員會估計,實施紡織品服裝貿易保護使美國消費者每年付出130億美元的代價。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決定對六大類31種紡織品采取從量稅計征方式加征出口關稅,是為實現紡織品平穩過渡到自由貿易,所采取的負責任的舉措。
2.4.3穩定全球初級產品供求關系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
世界主要進口國(如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印度)增加石油以及其它初級產品的進口,扭轉這些產品多年下滑的態勢,促使國際市場價格逐步回升,有利于資源產品出口國,也有利于全球經濟擺脫通貨緊縮的陰影。然而,資源價格的上漲,給包括中國在內的進口國,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資源進口國的經濟發展增添了額外的成本。從長期來看,全球主要資源的供給可以滿足需求;但短期內,伊拉克戰爭、美元貶值、石油輸出國限產等因素促使原油等資源價格上漲,這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從穩定全球經濟增長的長遠利益出發,生產國和消費國需要相互協調,共同建立價格穩定機制。在工業化高速發展階段,中國仍將是國際初級產品、資源密集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之一。中國將以負責任的態度,致力于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積極開展能源、資源和環境領域的國際合作,為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