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的感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9日 13:48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張翼 煤炭造富山西,也誘發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嚴峻問題。自然環境、水質土質破壞嚴重貽害最烈。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煤炭工業局局長王守禎用兩個“綜合”為記者勾勒了一幅和諧
山西的煤深刻地“影響”著大半個中國,也改變了山西的命運。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大同市工商聯合會會長王玉田面對記者神情抑郁、語調鏗鏘:“能源緊缺電力告急,山西用煤為全國各地制造‘和諧’,自己卻一天天遠離‘和諧’,環境狀況日趨惡化,人與自然失調。長此以往山西靠什么去構建‘和諧’?” 王玉田說出了山西代表團人大代表們的心里話。 財政收入上去了反而不和諧了 “煤都”山西,每年出省銷售的煤炭數量占全國總量的1/3。山西用煤支援的豈止是東部,2004年夏、冬兩季,全國幾乎所有省份的高官都拜訪過山西,目的單純而直接——要煤。 “建國以來,大同累計向全國輸送煤炭20億噸,向京津唐輸電1000億千瓦時。”王玉田列舉的數字讓人大開眼界。 經歷了3年多的低位徘徊,山西“煤炭經濟”觸底反彈,在2003年、2004年放量上行。煤炭供不應求、價格飛漲,煤炭全行業歷史性扭虧,山西省財政收入激增爆漲。2003年,山西經濟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18年來罕有。剛剛過去的2004年,山西財政收入跨越400億、500億元兩大關口,達到了533.5億元,全年增收超過150億元,以41.2%的增幅高居全國第一位。山西省最高決策層認識到:“近兩年是本輪經濟周期的高點、新世紀山西經濟騰飛的起點、全面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的轉折點。” GDP、財政收入沖上去了,反而不和諧了。今年1月末,山西省兩會召開之際,很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為山西經濟歡欣鼓舞之時,對愈益糟糕的環境問題懷著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有代表直言:“堅持科學發展觀,從根本上加大資源保護力度,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急功近利。” “河津模式”的感傷 “河津模式”是山西近兩年樹立的一個縣域經濟樣板。河津市地處晉南,利用當地的煤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焦化產業,經濟高速增長。2004年河津市財政收入達到17億元,儼然成為山西省最富裕的縣級市,之前已進入全國百強縣市之列。放在東部沿海,“河津模式”不值一提,但它偏偏出現在中部山西,被譽為“奇跡”。只不過,河津的“奇跡”也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煤炭造富山西,也誘發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嚴峻問題,自然環境、水質土質破壞嚴重貽害最烈。據王玉田透露,大同劣質5類水居多,缺水嚴重,地質資源受毀驚人,地裂縫97處,塌陷67處,涉及土地面積2200公頃,牽涉人口23萬。顆粒物重度污染,使食道癌、肺癌的發病率在大同、陽泉居高不下。 山西陽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禮厚是連續4屆的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其時,來自60多個煤炭城市的160多位代表聯名提交議案——“國家要重視煤炭城市的發展”,朱毫不猶豫地簽名支持。遼寧阜新市市長是那個議案的發起人之一。阜新市,擁有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國家級能源基地之一。而今,資源衰竭的阜新不可避免的沒落,朱禮厚仿佛看到了陽泉的明天,不免唏噓長嘆。 王玉田、朱禮厚的內心非常矛盾,一方面她們熱望煤炭價格繼續走穩走強,另一方面她們又害怕煤炭過熱過旺,因為那樣只會讓“趨利逐利”的煤炭產業走向惡性循環。能源需求旺盛,誰還顧得上去考慮環境問題? 循環經濟距離山西有多遠? 1999年,山西的人均收入位列全國倒數第一。當年6月,54歲的田成平由青海省委書記轉任山西省委書記。那一年始,山西省委、省政府決定用10年時間解決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調產”成為貫穿6年的“田氏”執政主題詞。田成平認為,“山西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曾多次動議調整產業結構而實際進展不大的經驗教訓表明,資金、技術和企業經營者是調整產業結構的三個關鍵因素,環境改善和觀念更新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保障。” 進入2004年,田成平的口頭語里有了“循環經濟”一詞。循環經濟要為山西“調產”注入新的內涵。“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資源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產出,充分綜合利用。”王玉田這樣理解“循環經濟”。 全國人大代表張奎在山西省計委任主任時,長期主抓一項前無古人的大事業——煤煉油。煤煉油讓張奎認清了一個理兒,“循環經濟是個環保口號,對技術要求非常之高,山西省搞循環經濟,技術是個很大的檻兒。” 張奎堅決反對過分炒作循環經濟:“要務實推進,不要好高騖遠,循環經濟不是調整山西經濟結構的靈丹妙藥,循環經濟離山西還遠著呢。”張估計循環經濟在山西成“氣候”,起碼要15年。 “要立足國家產業環保政策,立足現有產業實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壯大企業規模,發展以煤焦、化工、鋁業、鑄造、建材和農產品深加工為重點的強勢產業,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張奎在駐地廣西大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談道:“促進中部崛起應在發展思路上注重協同共進、互補發展、互利共贏,各省要緊緊圍繞自身優勢,在做大做強上下工夫,而不是互相攀比。山西的優勢在煤、鋼、鋁、電,我們要在加工上做文章,把以資源出口、出省為主向深加工產品出口、出省轉變,比如焦炭生產過程中煤氣的綜合利用、煤層氣的利用、鋁加工的延伸等。” 山西和諧圖 2005年是要求山西經濟結構調整起效的一年,也是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關鍵一年。當下,三條路橫陳在山西省煤炭企業面前:集團化、潔凈化、多元化。路徑指向明確:通過整合并購提高集中度,大力發展煤炭深加工和清潔能源產業,全身心向非煤產業轉型。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煤炭工業局局長王守禎用兩個“綜合”為記者勾勒了一幅和諧圖——“以環境的綜合治理、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山西經濟、煤炭工業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溫家寶總理參加山西代表團的小組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大同煤礦集團公司總經理彭建勛做了典型發言,當著總理的面他說:“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山西煤炭工業應該走出一條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彭建勛在電話里告訴記者,他不敢奢望煤價揚得過高,“現在這樣也不錯,企業積累了利潤可以搞電站,上煤化工項目,反哺環境。”“遵循經濟規律,避免煤炭工業的大起大落。煤炭資源的有限性,經濟發展的無限性,這對矛盾體妥善處理了,資源依賴型的山西也就和諧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國強對記者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