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關于04預算執行情況及05預算草案的報告(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5日 17:31 新華網 | ||||||||
按照實施穩健財政政策的要求,2005年中央財政支出安排,將著力協調,著眼長遠,有促有控,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薄弱環節傾斜,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向困難地區、困難群體和困難基層傾斜,促進構建和諧社會;向改革創新傾斜,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主要安排情況是:
1、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2005年,在全國大范圍大幅度減免農業稅。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一律實行免征農業稅;2004年農業稅稅率降低1個百分點的省份再降低4個百分點,2004年農業稅稅率降低3個百分點的省份再降低2個百分點。在全國范圍內免征牧業稅。中央財政將新增轉移支付資金140億元,用于支持地方落實這些政策。2006年起全國將全部取消農業稅,并由中央財政按規定給予轉移支付補助。去年以來全國農村稅費改革已由過去的“規范稅費、減輕負擔”轉到逐步取消農業稅的新階段。只有大力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等改革,才能切實鞏固取消農業稅的改革成果。二是穩定和完善支持糧食生產的有關政策。一方面,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確保糧食主產區100億元對種糧農民的直補資金規模不減少,有條件的省份可以適當增加;中央財政安排良種補貼資金37億元,比上年增加8.5億元,增長29.8%;安排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3億元,比上年增加2.3億元,增長328.6%;另一方面,在緩解部分縣鄉財政困難的政策中,安排專門資金對產糧大縣給予支持。三是大幅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增加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補貼。四是增加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方面的投入。五是繼續落實新增教育、文化、衛生支出主要用于農村的政策。六是繼續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技術培訓工作。 2、緩解部分縣鄉財政困難。為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提高基層執政能力,維護基層政權和社會穩定,促進協調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中央財政在繼續加大對財力薄弱地區轉移支付力度的同時,從2005年起,按照“以獎代補”的思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安排150億元對地方實施“三獎一補”政策。即對財政困難縣鄉政府增加縣鄉稅收收入,以及省市級政府增加對財政困難縣財力性轉移支付(包括動用中央財政對省的財力性轉移支付在內)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地方各級政府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縣鄉政府精簡機構和人員給予獎勵,促進縣鄉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對產糧大縣給予獎勵,確保糧食安全,調動產糧大縣抓好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對以前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工作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補助,體現公平和避免“鞭打快!。同時,將強化監督管理,確保獎補資金分配和使用的規范、安全、有效;采取繼續增加財力性轉移支付、創新省對縣及縣對鄉財政管理模式、強化縣鄉財政管理等配套措施,實施綜合治理,確保政策目標的順利實現。經過上下共同努力,力爭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縣鄉財政困難狀況有明顯緩解。 3、加大對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投入。中央財政安排教育、科技、衛生、文體廣播、計劃生育、公檢法司等支出1297.09億元,比上年增加178.76億元。教育事業費增量按規定主要用于農村,加強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繼續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推進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加快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步伐,從今年春季學期開始,國家將對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約140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中小學生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免收雜費,同時逐步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為此,中央財政安排13億元,地方財政安排28.1億元,2005年中西部地區享受免費教科書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貧困中小學生人數將達到約3000萬人。繼續完善高等學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補助安排10億元,比上年增加7.04億元。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支出安排(含艾滋病、血吸蟲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控制)42億元,比上年增加2億元。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安排4億元,比上年增加2億元,并從中央財政扶貧資金中安排部分經費用于支持“少生快富”試點。貧困地區公檢法司專項補助經費安排48.1億元,比上年增加16.8億元。此外,根據對外交往和經濟合作的需要,對外援助支出安排69.2億元,比上年增加8.5億元。 4、大力支持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一是繼續支持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認真落實中央各項財稅優惠政策,繼續加大對再就業的資金投入。中央財政再就業支出安排109億元,比上年預算安排增加26億元。二是繼續支持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支持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基本完成向失業保險并軌任務。三是完善和落實各項社會保障政策。包括支持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決好部分企業軍轉干部生活困難問題,落實軍人優撫安置各項政策,做好農村“五保戶”生活保障和城鄉醫療救助工作等。同時,積極做好自然災害救濟工作,對其他特殊困難群眾,也將給予扶持和救助。 5、繼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為進一步提高各地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促進地區之間協調發展,2005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增加對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除稅收返還和體制性補助4499.21億元外,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6724.87億元,比上年增加725.31億元。其中,財力性轉移支付3093.43億元,比上年增加508.98億元。2005年,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補助支出合計11224.08億元,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57.1%。 6、積極推進各項改革。一是進一步支持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金融和投資體制創新,加快鐵道、郵政體制改革,促進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改革重組,推動棉花、化肥、食糖等主要商品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等。其中,安排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資金170億元。二是鞏固和發展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成果。根據新的出口退稅分擔機制規定,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出口退稅指標2891.4億元,地方也要足額安排,確保及時退稅,堅決做到“新賬不欠”,同時,積極研究解決出口退稅機制運行中出現的部分地區出口產品征稅與退稅不匹配等新問題,努力完善改革機制和辦法。三是積極穩妥推進增值稅轉型等改革。在總結試點地區經驗、完善措施的基礎上,研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實施方案。做好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法”合并的各項研究準備工作,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和消費稅的相關政策。認真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從2005年1月1日起,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關稅總水平由10.4%降低至9.9%。完善進口稅收政策,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新一輪談判和國際貿易規則制定。四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為中小企業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增強經濟活力,吸納就業人員創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 此外,為提高我軍在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國防支出安排2446.56億元,比上年增長12.6%。中央財政還將積極保障落實科學發展觀、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其他重點支出需要。 三、扎實工作,確保圓滿完成2005年預算 根據200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將著重抓好以下財政工作: (一)嚴格依法組織收入,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 積極支持稅務、海關等收入征管部門依法嚴厲打擊走私、偷逃騙稅等各種涉稅違法犯罪活動。嚴格控制減免稅,抓緊清理到期的稅收優惠政策,堅決制止和糾正擅自出臺“先征后返”等變相減免稅政策。在繼續清理整頓收費基金、堅決糾正和查處各種亂收費的同時,合理挖掘彩票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等非稅收入潛力,進一步加大將非稅收入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范圍、編制綜合財政預算的工作力度。堵塞各種漏洞,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逐步實現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的統籌安排,提高各級政府的財政調控能力。 (二)積極采取措施,提高各項重點支出資金的使用效果。 對農業、社會保障、教科文衛、環境保護等重點支出項目,中央和地方財政不僅要在資金上足額保障,還要完善管理辦法,加大資金整合力度。要總結完善和推廣財政支農資金直接補貼經驗,增強政策執行的規范性和透明度,減少中間環節和管理成本,讓受益地區、行業和群體直接受益、真正受益、更多受益。進一步規范轉移支付制度,加強對地方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要下大力氣推進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系統工程的實施。省級財政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實施辦法和配套措施,特別是要在2005年預算安排中積極穩妥地予以考慮。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每年要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常委會報告支持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所采取的措施、中央財政獎補資金使用情況以及取得的成效等。中央財政將強化約束機制,每年專項檢查的面不少于10%。對違規騙取獎補政策或違規使用獎補資金的地方和單位,不僅要扣除獎補資金,還要予以除名,并視情節輕重依法追究當事者的責任。 (三)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依法理財。 積極建立科學規范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擴大基本支出預算改革范圍,穩步推進行政單位實物費用定額改革,實施項目預算滾動管理。在中央部門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并深化實施改革的預算單位級次,積極實施中央對地方專項撥款財政直接支付試點。在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中,全面推行政府采購制度,積極實施中央對地方專項撥款政府采購試點,著重做好工程和服務納入政府采購范圍工作,逐步發揮政府采購政策的導向作用,爭取2005年采購規模達到2500億元。探索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狠抓財政行政許可相關制度的落實,規范財政行政執法行為。支持和推動修訂《預算法》、《注冊會計師法》等,進一步完善財政法律體系。加快完善我國企業會計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的進程,加強注冊會計師誠信建設,繼續整頓和規范財經秩序,強化對財政收支活動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全面推進依法理財。 (四)厲行節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財政收入快速增長。要清醒地認識到越是在這種形勢下,越易產生資金浪費和損失現象,越有必要反對和制止大手大腳花錢的行為。要看到我國還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初期,促進發展、支持改革、落實“五個統籌”等都需要財政支持和保障,要加強的薄弱環節很多,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很多,要花錢的地方很多,絕不能因為財政收入形勢相對好一些而忽視了勤儉節約和反對浪費。要切實按照“兩個務必”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繼續艱苦奮斗,精打細算,勤儉辦一切事業,嚴格控制會議費、招待費、公務用車等一般性支出。積極推進財政資金績效評價試點工作,完善辦法,擴大范圍,追蹤問效,節約資金,把錢花在急需處,把錢花出效益來。要嚴肅財經紀律,嚴厲查處各種鋪張浪費、大手大腳花錢的行為。 完成2005年預算和財政工作任務繁重,使命光榮。我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按照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對經濟財政工作提出的各項要求,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對財政工作的監督和指導,認真聽取人民政協的意見和建議,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財政工作能力,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附:名詞解釋 結余或結轉:結余即財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結轉即結余中有專項用途、需繼續安排使用的資金。結余減去結轉等于凈結余。2004年地方財政收支相抵,有1187.94億元的結余或結轉。主要原因:一是2004年中央財政超收較多,超收中絕大部分用于補助地方,但由于超收要到年底才能準確預計,且其使用要嚴格按程序審批,因此有相當一部分超收資金要在2004年底和結算時才下達,包括歸還地方政府出口退稅陳欠、解決退耕還林糧食掛賬,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教育、社保等支出,約633億元。二是根據宏觀調控需要,2004年預算執行中嚴格控制國債項目資金撥付進度,補助地方國債項目資金約結轉200億元,另有223億元的補助地方國債項目資金2004年12月份才撥付。上述資金由于未撥付或撥付得比較晚,地方財政2004年支付不出去,形成結余。三是2004年地方財政超收較多,有一部分資金未支付出去。 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出口退稅是指對出口貨物在國內已征收的增值稅和消費稅進行退還的政策。自2004年1月1日起,對出口退稅機制進行改革,主要內容是:按照“新賬不欠,老賬要還,完善機制,共同負擔,推進改革,促進發展”的原則,適當降低出口退稅率;加大中央財政對出口退稅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負擔出口退稅的新機制;推進外貿體制改革,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累計欠退稅由中央財政負擔。 增收和超收:增收是指預算執行結果比上年增加的財政收入。超收是指預算執行結果超過預算安排的財政收入。 國債項目資金:是指1998年以來,中央政府為實現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加強宏觀調控,國家預算擴大安排的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專項資金,這些資金通過發行國債籌措。 國債代地方政府發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為支持地方經濟建設,1998年以來,中央財政將部分新增國債項目資金轉貸給地方,用于國家確定的國債資金建設項目,由地方政府還本付息,不列入中央預算,也不作財政赤字處理。 “兩個確保”:是指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從1998年開始,為保障企業離退休人員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中央提出了“兩個確保”的工作目標。 “低!保菏浅鞘芯用褡畹蜕畋U系暮喎Q。1997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在全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國發[1997]29號),要求1999年年底前,縣級以上城市和縣政府所在地的鎮都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于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均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所需資金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列入財政預算。 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是指由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險制度的轉變。從1998年起,國家開始實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即在國有企業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全部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由財政、企業和社會(主要是失業保險)按照“三三制”原則籌集資金,保障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這是在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為配合國有企業改革采取的一項特殊過渡性措施。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應按規定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轉由失業保險等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采取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的方式籌集資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3年起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到2010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 全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2001年開始實施。2003-2005年二期工程目標是:用3年時間,中央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完成對農村中小學現存D級危房的改造任務。農村中小學現存的B級、C級危房,由地方政府負責核查、制訂規劃、落實資金并承擔改造任務。 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是指為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實現西部地區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目標而制定的工作計劃。其主要目標是:西部地區整體上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掃除600萬文盲,青壯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是指為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從2003年起開展的以信息技術為手段,采取教學光盤播放點、衛星教學收視點、計算機教室等三種模式將優質教育資源傳輸到農村的教學方法試點工程。爭取用四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國約11萬個農村小學教學點具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盤,在全國38.4萬所農村小學初步建成衛星教學收視點,在全國3.75萬所農村初中基本建成計算機教室。工程投入由省級政府統籌安排,國家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予以適當補助。 “985”工程:即國家通過對若干所高等學校和已經接近并有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進行重點建設,爭取使我國若干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世界一流水平。工程于2004年開始啟動。 “211”工程:是指國家于1995年啟動的,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工程。 國家資助貧困生財政投入體系:主要包括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困難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免雜費、書本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對高等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初步建立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獎、貸、助、補、免”有機結合的高校資助政策體系,以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是指政府在科技資源配置活動中,利用信息化技術,對大型科技設施、自然科技資源、科技文獻、科技基礎數據等基礎條件資源進行戰略重組與優化,共建共享,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開放高效、體系完備的物質和信息保障系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工作于2003年正式啟動。 知識創新工程: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部分?傮w目標是:到2010年前后,把中國科學院建設成為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和國際科技前沿、具有強大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和高技術的知識創新中心;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培養造就高級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進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成為有國際影響的國家科技知識庫、科學思想庫和科技人才庫。工程試點分3個階段,1998年至2000年為啟動階段;2001年至2005年為全面推進階段;2006年至2010年為優化完善階段。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指2001年開始實施的,將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通過互聯網和衛星等信息通道傳送到基層文化單位的工程。 送書下鄉工程:為滿足廣大基層人民群眾對知識、信息的需求,用先進文化占領基層文化陣地,2003年至2005年,向300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圖書館和縣所屬3000個鄉鎮圖書館(室),贈送農村適用圖書,每年為每個縣圖書館送書1000冊,3年合計3000冊;每年為每個鄉鎮圖書館(室)送書330余冊,3年合計1000冊。 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是指為幫助農村計劃生育家庭解決養老保障問題,實現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標而實施的一項獎勵扶助制度,即在各地現行計劃生育獎勵優惠政策基礎上,對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只生育一個子女或兩個女孩,年滿60歲的農村夫婦,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標準發放獎勵扶助金。從2004年起,開始在部分地區試點,中西部試點地區所需資金,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一定比例分擔。 “大通關”建設:是指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工程的簡稱。即進出境的貨物在通關過程中,通過運用現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對單證流、貨物流和信息流進行整合,使之合理、規范、暢通,以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為企業提供最好的服務。 增值稅轉型:按照“進項稅額”的扣除方式,增值稅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只允許扣除購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稅金,不允許扣除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的稅金;二是所有外購項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資產在內,所含稅金都允許扣除。通常把前者稱為“生產型增值稅”,后者稱為“消費型增值稅”。我國現在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增值稅轉型就是將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其核心內容是允許企業購進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金可以在銷項稅金中抵扣。當然,這將相應減少財政收入,但有利于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國產品和進口品平等競爭,從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和提高國產品競爭力。 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是指將中央企業在計劃經濟特定歷史條件下舉辦的與企業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社會公益及生活后勤服務單位,移交地方管理的行為。目前,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的實施范圍包括中小學和公檢法,所需經費補助主要由中央財政采取轉移支付方式解決。 農村信用社改革: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改革農信社管理體制,將農信社的管理交由地方省級政府負責;二是以法人為單位改革農信社產權制度,明晰產權關系,擴大入股范圍,提高入股額度,產權形式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作制三種形式,組織形式可采取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縣(市、區)為單位統一法人和兩級法人等模式。 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即在我國現行《政府預算收支科目》的基礎上,參照國際通行做法,構建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管理要求的新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新體系具體包括收入分類、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三部分。收入分類反映政府收入的來源和性質,支出功能分類反映政府各項職能活動,支出經濟分類反映各項支出的具體用途。新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可較好地克服原政府預算收支分類“體系不合理、內容不完整、分類不科學、反映不明細”等弊端,并對進一步深化其他各項財政改革、提高預算透明度和財政管理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財政部已基本完成《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的前期設計工作,2005年將選擇部分地區和中央部門進行模擬試點。 實物費用定額試點:是指對中央部門公用經費的核定同實物消耗掛鉤的一種費用核定方法。為促進和加強中央部門實物資產高效管理,自2004年1月1日起,選擇審計署、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中編辦、國家信訪局等5個中央部門進行實物費用定額試點工作,并對試點部門下達了行政機關用房和機動車輛的實物費用定額標準。目前,這種定額標準在預算管理上采取“虛轉”辦法,不同預算安排掛鉤。 績效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評價方法、量化指標及評價標準,對中央部門為實現其職能所確定的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安排預算的執行結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 收支兩條線:是指政府對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等財政非稅收入的一種管理方式,即有關部門取得的非稅收入與發生的支出脫鉤,收入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由財政根據各單位履行職能的需要按標準核定的資金管理模式。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一般也稱為國庫單一賬戶制度,包括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是指由財政部門代表政府設置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所有的財政性資金均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收繳、支付和管理的制度。財政收入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直接繳入國庫;財政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以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的方式,將資金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即預算單位使用資金但見不到資金;未支用的資金均保留在國庫單一賬戶,由財政部門代表政府進行管理運作,降低政府籌資成本,為實施宏觀調控政策提供可選擇的手段。 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 財政行政許可項目:是指財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事項。根據會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及國務院有關決定,目前財政部門的行政許可事項,主要是對一些提供公共服務并且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行業,確定其是否具備特殊信譽、特殊條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資格、資質的事項。 “先征后返”:是指納稅人按照稅法規定向國家繳納稅金后,國家財政部門或財政部門委托稅務、海關等征收機關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程序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對特定行業和項目按原征稅科目和預算級次全部或部分返還稅款的辦法。 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是指國有資本經營、轉讓、清算等形成的財政預算收入,包括國有企業、國有獨資公司依法上繳的稅后凈利潤,國有控股、參股企業分配的國有股利以及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收入和企業清算凈收益中國家所得的部分,是政府非稅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現行企業利潤分配體制,除個別企業以外,國有企業目前仍暫不向國家上交利潤,企業的國有產權處置收益主要由國有企業按規定自行支配使用。 非稅收入:是指除稅收以外,由各級政府、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代行政府職能的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利用政府權力、政府信譽、國家資源、國有資產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務、準公共服務取得的財政性資金,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非稅收入管理范圍主要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罰沒收入、以政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主管部門集中收入、政府財政資金產生的利息收入等。 項目預算滾動管理:是指在編制部門預算過程時,對中央部門和財政部項目庫中的延續項目預算實行滾動管理。每年項目支出預算批復后,中央部門和財政部要對項目庫進行清理,對到期項目予以取消;對延續項目按照中央部門中長期計劃和財政部編制部門預算要求,滾動轉入以后年度項目庫,與下年新增項目一并申請項目支出預算。 綜合預算:是指在編制部門預算時,將中央部門的財政撥款收入、預算外收入、事業收入、事業單位經營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統籌考慮來安排部門預算支出的一種預算管理模式。 一般性轉移支付:是政府間轉移支付的重要組成部分,轉移支付資金接受者可以自主安排資金用途,目的是彌補財政實力薄弱地區的財力缺口,均衡地區間財力差距,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能力的均等化。 財力性轉移支付: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后,我國逐步建立了以財力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為主的轉移支付制度。現行財力性轉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轉移支付、民族地區轉移支付、縣鄉財政獎補資金、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年終結算財力補助等。地方可以按照相關規定統籌安排和使用上述資金。 專項轉移支付:是指上級政府為實現特定的宏觀政策目標,以及對委托下級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務進行補償而設立的專項補助資金。資金接受者需按規定用途使用資金。(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