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劉錚)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開局良好。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近日就東北振興開局之年的成效,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這位負責人認為,2004年,在國家稅收、社保、國企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重大項目的支持下,東北三省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出現六大亮點,振興東北政策效應逐步顯現。
——經濟增長明顯加快,結構調整邁出步伐。2004年,東北三省實現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2.3%,高于全國增速2.8個百分點。遼寧省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兩大基地”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合計超過80%。吉林省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等五大支柱優勢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黑龍江省裝備制造、石化、能源、食品、醫藥、森工“六大基地”銷售收入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7.6個百分點。遼寧省阜新市經濟轉型試點步伐加快,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獲得長足發展,國家支持的促進經濟轉型、發展接續產業的23個項目絕大部分開工建設。
——國企改革取得進展,發展環境逐步改善。2004年,東北三省國有企業改革由單項改革向綜合配套改革轉變,將企業公司制改造、輔業改制、人員分流、債務處置等與改制、發展進行總體設計,配套實施。黑龍江省79戶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改制,地方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已完成一半。吉林省地方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有177戶進入了改制程序,其中99戶完成了改制。遼寧省積極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對大連機床集團等24戶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
東北三省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轉變,從失落、埋怨、“等靠要”轉變為樹立信心、謀求發展,人人盼振興、談振興、謀振興。積極探索依靠改革開放、依靠市場機制、依靠自力更生走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思路、新機制、新辦法。
——農業生產喜獲豐收,農民收入大幅提高。東北三省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比上年增產15.3%,產量占全國的15.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22元,增長16.7%,扣除價格因素后,增幅仍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質量效益明顯改善。2004年,東北三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9.7%,增速比全國高3個百分點,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工業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全年產品銷售收入增長27.4%,利潤增長35.5%,經濟運行質量有了明顯改善。
——投資增幅高于全國,外商投資增長迅猛。東北三省2004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33.5%,高于全國5.9個百分點。從行業上看,制造業增長最快,達54.6%。實際利用外資59.4億美元,增長83.6%,增幅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社保”試點全面啟動,就業壓力有所緩解。繼遼寧之后,黑龍江、吉林兩省全面推開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工作。中央財政2004年對兩省做實個人賬戶補貼18.2億元,對下崗職工解除勞動關系補助金補助27.5億元。兩省地方各級籌集的社保資金基本歸集到位,新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開始實施。黑龍江省新增就業崗位56.3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0.6萬人;吉林省城鎮開發就業崗位50.9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1.6萬人。黑龍江和吉林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為4.5%和4.2%,與全國大體持平。
這位負責人指出,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東北地區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制約東北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些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尚未解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壓力很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模小、質量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金融瓶頸”制約東北經濟快速發展——振興東北,任重道遠。
他表示,2005年,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將加大協調力度,推動各有關部門、地方抓緊解決上述問題,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早日振興創造良好的環境。東北地區將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體制機制創新,全力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繼續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和諧東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