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三農問題記者招待會實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0日 12:07 中國網 | |||||||||
2005年3月10日上午10時,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一樓新聞發布廳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姜偉新、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李學勇、財政部副部長朱志剛就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答記者問。以下為全國人大三農問題記者招待會實錄: 本次記者招待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曹衛洲主持,點名人是全國人大外事
[彭放]: 記者招待會馬上就要開始了,我想先宣布幾條注意事項。 為了開好今天的記者招待會。請大家注意如下的一些事項:第一,請關閉手機和呼機,或者把它們放在靜音的位置,如果有電話來也最好不要在場內接聽。 在記者招待會召開期間,盡量減少在場內走動。 請攝影、攝像記者不要在中間的過道長時間停留,以免影響他人。 [彭放]: 每個提問人,在提問的時候一次只能提一個問題,最多不超過兩個問題,給別人更多的機會。 在提問題的時候希望大家簡潔明了,盡量清楚。 最后一個,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合作,記者招待會結束的時候,最好不要在現場再采訪。 感謝大家合作! [曹衛洲]: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今天舉行記者招待會。我們高興地請到了農業部杜青林部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姜偉新副主任,科學技術部李學勇副部長,財政部朱志剛副部長。請他們就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回答大家的提問。首先請杜部長講幾句話。 [杜青林]: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長期以來,新聞界的朋友們關心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我們非常高興。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三農”問題,特別是2004年在時隔18年以后,中央又下發了關于農業問題的1號文件,2005年中央又一次下發了關于農業問題的一號文件。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杜青林]: 2004年中國農業宏觀調控得到加強,成為宏觀調控的亮點。我們堅信,在中央支農惠農的政策推動下,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一定會邁出新的步伐,農村各項事業一定會取得新的成果。 [杜青林]: 我們希望新聞媒體繼續關心和支持中國的“三農”問題,謝謝大家! [彭放]: 下面請大家提問。 [中央電視臺記者]: 謝謝主持人。 四位部長好,我是中央電視臺的記者。 去年一年我經常在農村的基層采訪,很多農民朋友在接受我們采訪的時候會說,他們認為政策好、天幫忙是去年獲得豐收的主要原因。我想請杜青林部長給我們盤點一下,去年一號文件的好政策,在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問題落實的情況是怎么樣的?我們使政策真正落實到田間地頭,采取了哪些措施?謝謝。 [杜青林]: 2004年對于中國農業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中國農業在應對挑戰中發展,在經受考驗中前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重大成果。 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恢復到15.24億畝,比上一年增加了3300萬畝,扭轉了連續五年下滑的局面。 全年糧食總產量9389億斤,增產775億斤,單產每畝提高了38斤。糧食總產的增量和單位面積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 [杜青林]: 糧食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糧食主產區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去年13個糧食主產省份增產糧食的數量相當于全國增量的91%。 [杜青林]: 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明顯增強,投入增加,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快速增長,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936元,比上年增加了314元,增幅是6.8%,這是實際增長,創1997年以來最好水平。 [杜青林]: 可喜的是,糧食收入明顯增加,養殖業的收入和特色農產品的收入增加也比較明顯。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在農業這一部分比上一年增加了20%,是收入增長總量的56%。 [杜青林]: 2004年,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了政策驅動,市場拉動,結構優化帶動的作用,促進了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 在實際工作當中,我們重點抓了四個落實。 [杜青林]: 一是促進中央支農政策的落實,把中央的政策落實到基層,把政策的實惠落實給農民,使農民直接受益。 二是強化工作責任制的落實,做到工作責任到人,增糧增收的措施到位。 [杜青林]: 三是推進科技興農舉措的落實。去年在全國重點推廣了五十個糧食的優良品種和十項農業的先進實用技術,促進單產的提高和節本增效。 [杜青林]: 四是加強工作指導措施的落實,組織干部和技術人員深入到第一線,幫助農民解決增產增收的實際問題。 [10:17] [杜青林]: 這些措施對于實現增產增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當然,去年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產的增長只不過是恢復性的,對于農民增收也不能盲目樂觀,我們認為增產和增收的任務仍然很艱巨。謝謝。 [共同社記者]: 去年我到中國的農村進行了一系列的采訪,在我和農民采訪的過程中,一些農民講他們的發展和增收遇到了一個問題,主要的問題是土地的匱乏,一些鄉縣政府以各種開發的名目使他們喪失了土地資源,而他們自己沒有任何的辦法來收回原來屬于他們自己的土地,而且他們也不太清楚中央政府是不是知道這些縣鄉級政府的做法。在2005年中央政府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 [杜青林]: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既是農民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的生活保障,是農民生存和發展賴以生存的基礎。 [杜青林]: 去年我到我們農業部信訪室接待過農民的上訪,農民反映問題比較多的就是土地糾紛的問題。土地糾紛問題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對于中央的政策沒有嚴格地執行,因此運作不夠規范,有的侵犯了農民的利益。 [杜青林]: 對這個問題政府是高度重視的。去年國務院先后下發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三個緊急通知,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土地糾紛問題有所解決,但是還應該看到個別地方的問題正在解決之中,有的問題可能還沒有完全解決。 [杜青林]: 今年,我們要繼續貫徹執行好國務院關于嚴格耕地保護的有關規定,加強對土地的管理,妥善地處置土地糾紛問題,力求做到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 謝謝。 [新華社記者]: 謝謝主持人!四位部長好,我是新華社記者。 去年農村工作有了良好的局面,今天的一號文件,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擺在突出的位置。當前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還存在哪些重要的問題?會采取哪些措施?謝謝。 [杜青林]: 這個記者朋友提出的問題非常重要,是方方面面都非常關心的。 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是今年中央1號文件的主題,著力點是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這是中央從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實際出發做出的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重大舉措。 [杜青林]: 新中國建國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以糧食生產為例,現在我們的糧食總產量相當于建國之初的4倍,是70年代初的2倍,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較,我們的糧食產量已經上了3到4個臺階。 [杜青林]: 但是,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產能力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與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相比,還顯得薄弱,亟待加強。 [杜青林]: 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我們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耕地、淡水資源短缺。大家知道我們國家人均耕地是1.43畝,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耕地資源消耗得比較大,從1996年到2003年7年間,我們的耕地減少了1億畝。 [杜青林]: 我們國家的淡水資源也緊缺,人均淡水資源每一年僅有2200立方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時空分布很不均衡。 [杜青林]: 第二是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業科技對生產的貢獻率僅僅是在4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低20到30個百分點。并且科技推廣的能力比較弱,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在30%左右。 [杜青林]: 農村每一萬名人口只有農業科技人員15人,而日本有100人,荷蘭有200人。 [杜青林]: 第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由于投入不足,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歷年欠賬比較多。目前,全國主灌區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 [杜青林]: 低中等產田的比例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3。 [杜青林]: 第四是我國的農業面臨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壓力。我們國家自然災害每年都頻繁地發生。1998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大約是1000億斤。 去年應該說氣候條件是最近幾年最好的,盡管這樣,因災造成的糧食損失還達到600億斤。 [杜青林]: 在市場風險這方面,由于一些農產品的價格不穩定,特別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導致農民增產不一定增收,因此也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杜青林]: 上面我列舉的這些情況充分表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任務艱巨,并且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也非常緊迫,這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我們要著力抓好以下幾個事情: [杜青林]: 一是要增強土地資源的保護能力。我們除了要嚴格保護耕地以外,還要實施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的質量。 [杜青林]: 二是要增強農田水利設施的保障能力。加快實施以節水改造為中心的主灌區綜合配套的設施建設,提高灌溉能力。采取各項有力的措施,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真正做到遇澇能排,有旱能灌。 [杜青林]: 第三,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并且逐步形成投入穩定增加的新機制。 [杜青林]: 探索逐步建立科技推廣新機制的好辦法,來進一步提高農民學科技、運用先進生產技術的積極性。 [杜青林]: 第四是增強農產品加工轉化的能力。在農產品加工轉化這個方面,我國農產品的加工程度僅占30%,發達國家一般都達到90%以上。在這個方面我們是有差距的,這個差距就是我們發展的潛力,所以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 [杜青林]: 在農產品加工的過程當中,要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現在我們國家有龍頭企業42000多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700多家,國家級的龍頭企業582家,我們要發揮這些龍頭企業的作用。 [杜青林]: 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并且逐步建立產銷一體化的產業體系。 [杜青林]: 第五是增強動植物病蟲害的防治能力。我們要進一步抓好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和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逐步建立起快速應急反應機制。 [杜青林]: 第六,增強對農業發展的社會綜合服務的能力。 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構建農業七大體系,這七大體系就是:種養業良種體系,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 [杜青林]: 通過七大體系的構建,為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我們堅信,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國家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條件將得到明顯的改善,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將明顯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將明顯增強。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部長,我是人民日報記者。 我提的問題是農業投入問題。有關部門一再強調支持農業的各項政策措施力度不能減,投資不能少,但是近兩年來,國債投入的總規模卻在不斷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障投入力度不減,今年對農民農村投入力度有什么打算?謝謝。 [姜偉新]: 今年的國債投資確實是比去年又有了一些減少。黨中央、國務院曾經明確指示國債投資安排要突出重點,要向“三農”傾斜。根據這樣的工作原則和指示精神,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初步對今年的國債投資和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進行安排。重點之一就是“三農”,主要是農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姜偉新]: 現在的初步安排是,在今年的國債投資和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當中,用于農業,我指的是大農業(農林水氣),用于大農業方面的投資比例,比2004年還要再提高2.4個百分點。這個2.4個百分點是年初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初步安排的結果,現在看到的一些有條件的項目,很可能在年度執行當中還要再增加投資,因此我們估計今年用于大農業的國債投資和新增中央投資的比例全年算下來肯定比去年要增加2.4個百分點以上。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落實,把國債投資和中央預算內投資管理好,發揮更好的效益。 [中新社記者]: 謝謝!第一個問題問一下科技部的李部長,您覺得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科技發揮了什么作用?第二個問題就大陸與臺灣的農業合作問一下農業部的杜部長有什么看法?謝謝。 [李學勇]: 關于科技在解決“三農”問題的作用問題,杜部長已經做了很多的闡述。 這次人代會上我聽到很多人大代表講,我們農業的形勢好,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我想說,這人的努力,既包括不斷增長對科技需求的億萬農民的直接努力,包括各地方、各部門和社會各界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科技興農方針的共同努力,也包括全國的科技工作者,特別是農業科技人員、農技推廣人員,他們情系“三農”,服務“三農”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李學勇]: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和部署,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科技部門要做點什么?我想最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是在已有的工作的基礎上,要加大對糧食增產的科技支撐力度。為此科技部會同農業部、財政部和國家糧食局在去年初共同實施了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這項工程以提高糧食的持續增長能力為目標,以大幅度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為核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高產和優質高效結合起來,把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技術環節結合起來,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結合起來,在全國11個省區都建立了萬畝核心實驗區,百萬畝示范區和千萬畝的技術輻射區,在全國輻射面積達到1.25億畝,進展非常好。這項工作的實施,既是對國家優質糧食產生優質工程的科技支撐,同時也會對提高我們國家持續的糧食增產,使我們國家糧食生產能力再上一個臺階,提供很好的保障。 [李學勇]: 第二就是加大科技促進農民增收的工作力度。大家知道,多年來,“星火計劃”被廣大的農村干部所熟悉,被廣大的農民群眾所歡迎。結合科技富民的主題,我們提出了實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旨在依靠科技來增加農民的收入。這項工程也是科技部會同農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共同實施的。要扎實落實八大科技行動,包括農業產業化、農村信息化、農民知識化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這項科技工程的實施也是進行得非常好,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很高。 [李學勇]: 第三就是加大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力度。在這方面,國家在一些重點的領域都設立了專項給與重點的支持。這里面包括像良種培育,農作物的栽培,農業節水,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的防治,農林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包括在加強農業基礎研究方面,國家都給予積極的支持。通過農業科技人員各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進展。 我舉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超級稻,中國的農業科技人員首先突破了畝產800公斤。這是在百畝連片上實現的,應該是國際上很領先的水平。 第二個例子我想舉一個蘋果的精深加工技術,就是濃縮蘋果汁。由于解決了防腐褐變和二次沉淀的控制技術,使出口量倍增,由2001年的10萬噸,增加到2004年出口55萬噸。 我再給大家一個數據,就是通過多年來我們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國糧棉油主要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已經達到了85%。 [李學勇]: 第四個方面就是加大對農業科技縱深部署的力度。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增加儲備。胡錦濤總書記曾經指出,從長遠和根本上講,開辟農業的廣泛前景要依靠科技進步,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今年要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我們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重要指示,在規劃綱要的制定中,把農業和農業科技的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加強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研究,加強農業科技的原始創新和基礎性工作,加強農業創新體系建設和平臺建設,和有關部門和地方一起,為持續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了建設現代農業打基礎,添后勁。 [杜青林]: 剛才這位朋友問我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怎么樣?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我在這里可以高興地告訴大家,海峽兩岸的農業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農業合作交流進一步得到加強,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未來的合作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從1985年開始,20年來我們在農業技術方面的交流得到了加強,開展了農業技術的專項合作,并且組建了福建、海南、黑龍江等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試驗區的興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臺灣的農產品有一部分銷往到內地,去年銷售總額是101600萬美元,較之上一年增長了10.4%。 海峽兩岸農業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各自優勢的發揮,比如臺灣農業有我們需要的先進技術、優良品種,現在在合作的試驗區已經顯示出了它的作用。我們內地自然資源相對臺灣來說是比較豐富的,特別是有寶貴的人力資源。另外,內地的市場也是比較廣闊的,臺灣的農產品可以銷往到內地。這對臺灣農業的發展也是有益處的。 [杜青林]: 我們要進一步推進海峽兩岸的農業合作,要解決合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特別是要落實好最近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要為臺灣的農產品銷往大陸創造條件,我們將與臺灣農業界的朋友具體商量解決這個問題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我們堅信,海峽兩岸農業合作一定會在合作中發展,在發展中提高,以造福海峽兩岸的人民。 [曹衛洲]: 記者招待會延長一段時間,請繼續提問。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2005年中央劃撥了55億元的財政專款,用于種糧大縣的直接獎勵政策,這主要是出于哪一方面的考慮?另外,具體獎勵是多少?第二個問題,2004年中央對種糧農民實行了糧食直補,這個政策很受廣大農民的歡迎。農民很擔心,今年的政策會不會調整,今年能不能拿到政策補貼? [朱志剛]: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中國有近800個產糧大縣,這800個縣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60%。他們提供的糧食的商品量占全國糧食商品量的80%以上。 長期以來,這些縣對銷區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穩定了糧食市場,保障了國家的糧食安全,應當說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由于產業結構的原因,再加上農產品的效益比較低,這些縣的財政收支都比較困難。這是我們決定對產糧大縣進行獎勵的主要原因。 今年中央財政要拿出55億來對近800個產糧大縣進行獎勵,主要內容有三條:第一直接補助到縣。按照它提供的商品糧的數量、糧食種植的面積和糧食產量,直接算賬到縣,直接補助到縣。 第二,是補助這些縣的一般財力。所謂一般財力就是縣里面可以自主安排的財力。縣里可以把這個補助用到教育、科學、文化、衛生、農業等各個方面。但我們規定不允許用這些錢去蓋辦公樓,去搞所謂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 第三,是對這些縣的獎勵一定三年,動態監測。動態監測,即我們要對他們提供的商品量、糧食產量、面積提供動態監測,不允許弄虛作假,一經發現有弄虛作假的,我們將從這個名單中把它清除出去,以保證這個資金切實用到種糧大縣去。 [朱志剛]: 我們覺得這項政策有利于體現財政政策的公平,有利于調動基層抓農業、抓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農村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人代會批準了預算報告以后,我們將組織進行實施。 [朱志剛]: 我再回答第二個問題。在29個省區有6億農民,在歷史上第一次拿到了國家給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116個億。 [朱志剛]: 因此,我們決定對這項政策采用一個大穩定、小調整的方針。所謂大穩定就是保持去年直補的力度不變。剛才這位女士提到了這個問題,我可以向全國農民承諾,要保證力度不變,有條件的省份還要有所增加。從財政部現在初步的統計情況看,有望今年的直補資金比去年增長10%。 [朱志剛]: 所謂小調整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要選擇農民最滿意的直補方式,盡可能按種植面積對農民進行直補。第二是不允許在發放直補的同時去抵扣任何稅費,去年在直補的同時有采取抵扣稅費的做法,農民不滿,今年我們規定,不允許從中抵扣任何稅費。 [朱志剛]: 第三,把直補資金一次發放。去年曾經有過兩次發放的做法,太繁瑣。今年我們提出要求,在種植以后三個月內一次把直補資金發給農民,使農民能夠得到實惠。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我們了解到近幾年中國農村的六小工程建設,對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我的問題是2005年國家對六小工程的投入規模是不是在前幾年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建設的重點和內容有沒有什么變化?謝謝。 [姜偉新]: “六小工程”是直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工程,和他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盡管今年國債投資比去年有所減少,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工作方針和重點,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已經把“六小工程”作為今年國債投資的安排的重中之重。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初步考慮今年在國債投資當中,也包括一部分新增的中央預算內投資當中,安排給“六小工程”的投資大約160多億元。其安排的總量和所占的比例均高于2004年。安排的重點與去年相比沒有大的變化,主要還是用于農村的道路、農村的人畜飲水,農民的燃料,包括沼氣、小水電的建設,還有包括農牧區特別是牧區草場圍欄的建設,節水等等的建設。謝謝。 [曹衛洲]: 記者招待會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