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底下一幢樓”,這是老百姓對公務用車浪費現象的一種比喻。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圍繞公務用車改革各抒己見。
公車每年耗用3000億元
據一份資料顯示:截至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約有350萬輛公車,包括司勤人員在內
每年耗用約3000億元人民幣。
公務車90%在職務消費中,車輛消費占單位行政經費的90%左右。
公務車使用中,公用占1/3、干部私用占1/3、司機私用占1/3。公車不“公”現象日益嚴重。
公車每萬里使用成本高出社會車輛5至10倍。
公務交通費形式不能單一
孫繼業委員說,盡管群眾對公務車改革的呼聲很高,但各地改革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多數都在等待觀望,影響改革的進程和步伐。“主要原因在于公車改革影響最大的既得利益群體主要是領導階層,因此公車改革的阻力也特別大。”
李利君委員說,各地根據自身實際確立公務用車社會化、貨幣化改革方向不失為根本之計。他說,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改“供給制”為“貨幣制”,按公務用車需要發放“公務交通費”。但在確立公務用車社會化、貨幣化改革的方向和原則時,一定要防止改革出現失誤與偏差,以及不必要的重復浪費性“試點”。
他認為,“公務交通費”的形式不要強行要求一種模式。例如,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南部地區,車改可采取貨幣化模式,在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車改可采取“現金+公里票”的半貨幣化形式,“公里票”在公務用車公司中使用,現金部分可自由支配,用于“打的”。公務交通費的使用可體現“多余按比例歸自己,差額自補,總額限制”等鼓勵節約的原則。
新華社記者 朱建軍 李亞杰 叢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