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 東 特約記者 陳 芳
北京報道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大開幕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監管方式,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
,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聽過政府工作報告后,全國人大代表董明珠對記者表示,“加強國有資產保護的關鍵在于法律,對于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的問題應當回到法律層面而不是簡單依靠經濟學家的數據分析和公眾輿論。”董明珠的另一個身份是格力電器總經理。
法律滯后無法面對新問題
董明珠認為,“從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來看,對國有資產的保護主要依靠民法、行政法規、刑法等法律法規,其中對侵吞國有資產懲戒最為嚴厲的莫過于刑法。但是,面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新形式、新手段、新現象,現行法律局限凸現,要么打擊不了,要么立法空白,要么不能操作,法律本身所具有的預防、懲治、教育功用已經大打折扣。”
董明珠舉例說:某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在2004年暴露出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嚴重,資金黑洞達幾十億元,負有直接領導責任的企業法定代表人在公司審計部部長已經多次指出問題的情況下,仍然縱容其下屬的貪污腐敗行為,最終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幾十億,可以說這種行為比貪污受賄幾百萬、幾千萬的社會危害性更大,而當事人至今逍遙法外。
“在現實中,我們確實遇到法律對侵吞或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直接責任人無可奈何的問題,也遇到法律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新手段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的問題。”
針對目前各界關注的MBO問題,董明珠認為:“當前MBO問題突出表現是資金莫問出處,價格不要推敲。”
董明珠認為:在資本市場不成熟、金融宏觀環境不完善和監控機制不得力的中國,勉為其難,一哄而上搞MBO的結果只能是讓別有用心者利用職務之便,以權謀私,侵吞國有資產,變成典型的“窮廟富方丈”。
“建議加強MBO立法,不僅僅停留在國資委部門規章層次。”她說。
她進一步指出,如今談到國有資產流失,大家的視線往往集中在國企改制過程中MBO這單一環節上,而另一重大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卻沒有引起高度重視,那就是騙取銀行貸款、逃避銀行債務問題。部分企業和個人通過虛假報表騙取銀行貸款、逃避銀行債務問題,導致銀行壞帳金額巨大,而銀行也只能通過民事手段去保全銀行債權,對于違法單位和個人根本起不到威懾作用,最終還是由國家埋單,這種類型的國有資產流失現象非常普遍、流失金額非常巨大。
對于運用關聯交易手段侵吞國有資產,董明珠表示,政府往往只是關注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對未上市國企關聯交易沒有進行關注,而這些管理者恰恰利用關聯方來轉移資金,侵吞國有資產。部分企業利用關聯交易來騙取銀行貸款,逃避銀行債務(如審計署查處的案件中就不乏這類問題)。如果能夠從法律層面規范關聯交易,使國企的關聯交易規范透明,暴露腐敗分子的行為;使部分企業企圖通過關聯交易騙取銀行貸款落空,逃避銀行債務行為無效。
董明珠強調,“鑒于這些問題,提出關于加強立法保護國有資產的建議,我認為國有資產的立法保護也是一個系統立法保護,必須從多方面著手,才能取得實際效果。”
董明珠還建議,“當前形勢下,國家應當在犯罪構成要件上進行適當調整,用重典懲治腐敗。”否則,由于法律認定的犯罪構成要件過于苛刻,導致查處難度大,司法成本高,犯罪成本低,助長腐敗分子氣焰。
加強中介機構監管
董明珠認為:現在國有資產監管有很多環節,但如果審計、評估環節出了問題,其他環節再怎么嚴厲、程序再怎么精巧,也是無濟于事的。
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師等機構,不僅僅是市場的鑒證機構,更是市場誠信的紐帶,如果他們出具了虛假、不實的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就會讓腐敗分子合法地侵吞國有資產,讓騙子輕易騙到銀行貸款。
“現在很多侵吞國有資產的行為從程序上一點問題都沒有,立項、報批、評估等一樣都不少,但就是在評估環節出了問題,使低價轉讓國有資產變得合法;銀行貸款審查也很嚴格,但也要依賴會計報表或評估報告,或者說只要有這些程序,滿足形式上的審查,出了問題就沒有法律責任了,這無疑激發了內外勾結,騙取銀行貸款的現象。”
董明珠指出:現在中介機構管理非常混亂,以資產評估為例,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法定評估規定的范圍太狹窄。有關法規規定了四種條件下必須進行評估,主要是針對國有資產轉讓,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但是,銀行貸款收不回來也是一種國有資產流失,有部分民營企業通過貸款取得了的資產,可以不經過評估轉讓出去,因為法律沒有要求評估。這種高價進,低價出,金蟬脫殼,導致銀行債權落空的現象不在少數。
二、評估規則政出多門,缺乏科學的評估標準。有一家房產公司,通過中介將房產評估為10個億,打個折扣從銀行抵押貸款7個億,但他實際投入2個億,上欠材料商的錢,下欠民工的血汗錢,取得貸款后逃之夭夭,最后銀行成了賣房子的。還有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政府為吸引投資,以很低的價格出讓土地,投資者轉手通過評估升值,從銀行取得大額資金,招商引資實際成為銀行投資;或轉手賣給后來者,投資者在實際投資之前大賺一筆,留下的是銀行風險。
在上述例子中,既然資產已經評估了銀行為什么要打7折放貸,關鍵還是信不過評估機構,便是打了7折后還是上當,這就說明現在資產評估沒有一個科學標準,只有部門的規程,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評估規則出自多門,財政部搞注冊資產評估,建設部搞注冊房產評估,國土資源部搞注冊土地評估,現在還聽說有注冊礦山資源評估,多頭管理導致多頭行政許可,又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定,評估實際上成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這種條件下,依靠資產評估對國有資產把關,期望值實在太高。
所以,目前應當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一方面要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立法監管,加強他們的責任,使他們不敢為;另一方面應當加強標準的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執業標準,真正做到標準科學、結論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