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揚
北京報道
“半年之內,德力西打算進入軍工制造領域。”胡成中語出驚人。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胡成中,是以生產低壓電器聞名的德力西集團的掌舵者。
“其實早在36條頒布之前,我就已經有了這個想法。”現在時機接近成熟,“軍事現代化首先要軍工生產電器現代化。”胡對于自己的決定信心十足。
無獨有偶,與胡成中同樣豪氣干云的還有另一位政協委員,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后者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力帆有兩個強項,最大的強項是做發動機,我們今后會在艦艇發動機、航空發動機上跟有關的部門合作,爭取把它質量做好,成本降下來。”
“非公經濟36條”的正式頒布,帶給民營企業家的興奮還遠不止這些。
民企“從軍”?
在做出決定之前,胡成中對于“非公經濟36條”已經了熟于心。身為工商聯常委,胡曾經參與了政協關于非公經濟的調研——而這項調研最終促成了《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非公經濟36條”)的出臺。
《若干意見》的第六條明確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領域”。胡向記者強調,“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方針,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是該條款的關鍵。
而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和國防科工委聯合發布了《國防科技工業產業政策綱要》。其中有如下表述:“推進國防科技工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重點支持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核心能力。普通加工制造能力原則上向全社會放開,形成有利于適度競爭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能力。”
“起碼在軍用輸配電方面,德力西能夠找到自己的空間。”胡成中認為,現在有不少國有軍工企業,某些技術上并不如民企。胡舉了一個例子,德力西以“獨家供應商”的身份,將自己生產的低壓電器成套設備送上了“神舟五號”。
希望試水軍工制造的民企不僅是德力西和力帆。去年年底,TCL掌門李東生就曾透露,“TCL已經和西南計算機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軍民合作發展意向書’,TCL將利用在國內外的研發平臺和人力資源,廣泛學習國外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促進中國軍事裝備的發展。”
盡管“非公經濟36條”明確了市場準入,而且技術方面底氣十足,但德力西擔心與國有軍工集團平等競爭的待遇是否能夠實現。
這個待遇包括法律上的承認、市場準入條件的規范,還包括信息渠道、溝通機制的建立,甚至包括稅收上的支持——軍工集團生產的軍品是免稅的,而民企現在還無法享受。
最大的一個障礙是軍品生產的“資格認證”。據國防科工委的公開資料顯示,從2000年起,國防科工委逐步對所有參與軍品生產的企業進行“認證”,即所謂的“三證”:軍品科研生產許可證、保密認證和質量認證。其中“軍品科研生產許可證”是最關鍵的。
對于還沒有進入軍工領域而又想進入的民營企業來說,“許可證”是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敲門磚”。而據記者了解,目前還沒有一家“民”企同時通過這三項認證。
“非公經濟36條”對于開禁的領域搭好了框架,“缺的是具體的操作細則”。
壟斷行業開禁
不僅是軍工領域,“非公經濟36條”也對電力、石油、民航、金融、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全面開禁。在此次人大浙江代表團的駐地,“36條”成為諸多民營企業家代表的熱門話題,魯冠球、宗慶后、樓忠福們的投資觸角也開始伸向壟斷行業的各個領域。
“其實在36條頒布之前,各個壟斷領域內已經開始有了民企的身影。”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廣廈集團董事局主席樓忠福說。
2004年12月29日,浙江廣電集團和浙江廣廈合資的浙江影視集團正式掛牌——其核心資產包括浙江影視頻道(ZTV—5)的經營權。盡管目前廣廈集團還只控制了49%的股權,但在壁壘森嚴的電視頻道資源里,民營資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空間。
除了在文化領域內攻破堅冰外,廣廈在事業單位改革領域也長驅直入,比如設立民營浙江金華廣福醫院。
從2002年萬向集團參與發起成立國內第一家民營壽險公司民生人壽開始,浙江民營資本大舉介入銀行、保險行業并屢有斬獲。2004年8月,包括廣廈集團在內的浙江本土13家民營企業持股85.71%的浙商銀行開業,成為我國第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
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條款,到2006年12月11日,我國將完全開放國內成品油批發市場,嗅覺敏銳的浙商正抓緊時間進入石油領域。小到個體油老板赴陜北等地買油井開采,大到萬向集團這樣的民企巨擘投資12億元在舟山岙山島建設石油中轉項目,他們開始滲透石油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環節。
據記者了解,石油商會會長、湖北天發石油集團董事長龔家正牽頭組建中國長城石油聯合公司,擬整合石油商會內處于上中下游的會員資產,并以資產入股的方式組合成一家“民營石油大亨”公司,從而獲得赴境外上市的資格。而從資本市場籌足資金后,長城石油公司將進軍國外油田開發領域。
除此之外,民營企業在電力建設、公用事業、基礎設施、民航等領域的投資也漸漸浮出水面。但對于民企的投資沖動,樓忠福顯示出自己的冷靜,“開禁的行業雖然充滿誘惑,但是民營企業還是要根據自身企業的發展規律來選擇,盲目而上只能自食苦果。”
打碎“玻璃門”
壟斷行業“名義開放、實際限制”的現象被稱為“玻璃門”:看著是敞開的,實際是進不去的,一進就碰壁。
36條的起草者之一、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副司長陳永杰認為,一些行業和領域在準入政策上雖無公開限制,但實際進入條件則限制頗多,主要是對進入資格設置過高門檻。
北大教授光華管理學院的張維迎表示,非公經濟能否真正順利進入石油等行業和領域,與這些行業是否存在“缺乏管制的行政壟斷”密切相關。因為壟斷方在沒有任何制約的情況下,往往可以對弱小方任意采取各種或明或暗的、對方無法招架的卡制手段,使之遭遇到所謂的“投資觸礁”而無計可施。
國務院選擇在今年2月24日頒布“非公經濟36條”,時機的拿捏似乎蘊涵深意:
“基于民企在宏觀調控中客觀地受到影響,有必要出臺一個政策,轉變一下民企的看法,掃清思想障礙;再次,選擇2月24日公布,與‘兩會’召開也不無關聯。”
從民企代表較多的浙江人大代表團的提案來看。90%以上的提案與修改法規的建議有關。對于政府行為的約束、為非公經濟營造寬松的市場環境在提案中表露無遺。
廣廈集團的樓忠福建議制定《政府投資法》,他在提案中寫道,“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范圍。明確政府投資主要用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包括加強公益性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推進科技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方面。”
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的遲福林評價說,政府的職能轉變不適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一方面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對制度性公共產品的需求日益強烈;一方面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改革緩慢,制度性公共產品的供給現狀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需求不相適應。
“正因如此,非公經濟對于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會比開放多少個壟斷領域來的更迫切。”政協委員胡成中說。從自己的企業出發,胡最希望國家能夠解決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合并問題。
而來自義烏的人大代表周曉光在《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的議案背景材料中寫道,“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把應該屬于企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的職能從政府職能中剝離出來,交權于它們,并使之發揮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