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8%增長率與1100萬個就業崗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9日 04:52 第一財經日報 | |||||||||
專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 本報特約記者蘇盈發自北京 “今年的GDP增長定在8%,為我們2005年新增就業崗位900萬個的目標提供了空間。”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公布了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 溫家寶總理表示,中央提出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8%左右,是為了使預期目標符合實際情況,既考慮需要,也考慮可能,兼顧了就業、物價等其他預期目標的要求。 鄭斯林: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并舉 鄭斯林表示,今年計劃新增就業崗位和去年一樣,為900萬個,同時還有200萬人退休,可以出現200萬個就業崗位,這樣一年可以安排就業1100萬人。 此前來自發改委的預測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需要就業的人口為2500萬人。這其中包括新增勞動力總數大約1100萬和需要就業的失業人員1400萬人。新增勞動力包括大學畢業生338萬,高中、中專、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250萬,初中畢業生250萬,農村勞動力戶籍轉移需要就業的人口(非農民工)200萬,另外大概還有幾十萬的復員轉業軍人;1400萬人需要就業的失業人員包括2004年年底截轉的需要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社會上零散的沒有登記的失業人員,其中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大概850萬左右,下崗職工需要實現再就業的500萬左右。 按照這個數據計算,2005年,全國崗位供給和崗位需求之間缺口是1400萬。“我們的就業壓力在長期內是非常巨大的,必須不斷地作艱苦努力才能完成。”鄭斯林說。 此前,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宜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兩年來,中國的就業彈性指數有所恢復,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新增大約110萬個就業崗位。 鄭斯林認為,一個GDP增長點可以帶動110萬個左右就業崗位只是宏觀統計的數字,具體到產業結構來講可能會有變化。 “勞動力密集的不全是科技含量低的產業,高科技產業也不完全用人少,這方面情況很復雜。比如在高科技行業中,生產計算機硬盤也用了很多勞動力進行裝配。我們既要發展高科技的自動化,同時又要注重利用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解決就業問題。”鄭斯林說。 鄭斯林建議,中國更應注意發展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從就業的角度來推進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服務業、飯店、旅游等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中小企業一般資金密集程度不像大企業那么大。” 林毅夫:為什么是8%?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認為,今年在制定8%的GDP增長預期目標時已經把就業的因素考慮進去了。“只有維持相對高的經濟增長率,才有可能創造足夠多的新增就業機會,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就業的需要,才能實現經濟比較和諧穩定的發展。” 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6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5%,相比去年所制定的7%的目標增加了2.5個百分點。 對于為什么今年制定8%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林毅夫表示,去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基于對2003年經濟形勢的預測,但是因為當時2003年的統計數字還沒有完全出來,所以考慮各方面因素就將去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了7%。相對最終9.5%的增長,7%的預測稍顯低了些。而今年定為8%是基于去年的統計數據,比去年的目標增加了1個百分點。 他表示,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超過8%,甚至到9%都有可能。“定得相對低些,這對地方政府是一個信號,有利于地方政府把工作從片面追求GDP指標轉向追求比較全面的統籌增長方式。” 吳敬璉:經濟結構更重要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表示,與就業聯系更重要的不是增長率,而是經濟結構。 “現在很多人說,要追求經濟增長率是因為有上億的人要就業。我認為,就業崗位的增長是和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相關聯的。”吳敬璉說。 吳敬璉表示,按照《資本論》,走重工業化道路,資本有機構成是增長的。有機構成提高的同時,可變資本部分比重下降,從而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平均利潤率下降,二是相對過剩人口增加。 “為什么西方國家20世紀沒有出現大面積失業狀況?最重要的原因是兩條:西方國家20世紀增長最快的不是重工業而是服務業,不是大企業而是小企業。”吳敬璉說,“如果經濟增長方式不變,光靠經濟增長率來拉動就業,是不可能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