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果共享機制普惠困難群體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8日 18:54 新華網 | ||||||||
新華網上海3月8日電 (記者 高路) 春節前的那些日子,對于上海數萬名生活困難、就業困難的“雙困人員”來說,“吃了年飯看田飯”這句俗語,承載著他們心頭揮之難去的愁云。面對這些“雙困”人群的“飯碗”之憂,上海不僅首次以“打卡”的做法取代了以往上門送紅包的形式,更有許多單位及時奉上了一份份“崗位年禮”,1.3萬名就業困難者由此在春節前后走上了工作崗位。
??飯碗是老百姓天大的事。2004年,在上海“催化”出的是一組令人欣慰的數字:新增就業崗位60.8萬個;“萬人就業項目”吸納各類就業困難群體6.6萬人;23.8萬失業、協保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了由政府補貼的各類培訓;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27.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這是近十年來第一次明顯“雙下降”。 ??上海的決策層認為,發展應該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發展,在利益群體日趨多元化的今天,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讓各個群體多贏互利,共享成果。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構建沒有“被遺忘的角落”的社會保障體系。 ??11年13次,上海最低工資標準的連續調整,畫出了一條醒目的上升線:勞動者月最低工資從最初的210元,一路攀升到目前的635元。這些調整不僅折射出上海經濟航船前行的速度,也體現了低收入群體同步分享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上海正著力構建“成果共享,和諧共生”的社會保障體系,頻頻亮出“率先”的舉措——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定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職工最低工資線,與失業保險相銜接,構成了“三條保障線”的基本框架。繼而又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五險合一”的基本社會保險體系。統計顯示,至2004年底,上海有485萬人參加了工傷保險;城鎮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720萬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46.8萬人;低收入生育婦女的生育保險、就業困難者的失業保險,進一步趨于完善。 與社保網相輔相成的,是一張廣為覆蓋的“社會救助安全網”。上海建立的“社會救助信息庫”,將全市40多萬貧困家庭成員的信息搜集入庫。由各區縣政府招聘的社會救助協理員,在居民區走家串戶,隨時把困難戶的“第一手信息”向信息庫反饋。 ?嘉定區真新新村原本是一個動遷安置基地,集聚著8萬名動遷居民、2萬名進城農民工、3000多名失業者、5000余名低保人員。采取多種措施,盡心盡力扶助這些弱勢群體,成為居委會的首要工作。2003年以來,這個新村保持了“零上訪”的紀錄,成為安居樂業的和諧家園。 ?? “成果共享”的陽光,溫暖的不僅是上海人中的困難人員和弱勢群體。近年來,上海的流動人口達到600萬左右,其中來自外省市的農民工及其子女約占70%,為保障這些容易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上海不但出臺了幫助農民工子女在居住地就近讀書的政策,而且實施“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這項由用人單位全額繳費的綜合保險,目前已使近80萬外來從業人員得到了工傷保險、住院醫療、老年補貼等項保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