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 題:5年變3年:中國農村稅費改革提速
——代表委員熱議“農業稅全免”
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攀、李亞彪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宣布,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皇糧國稅”將于明年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他說:“明年將在全國全部免征農業稅。原定5年取消農業稅的目標,3年就可以實現。”
人們注意到,中國政府加快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步伐,以幫助占世界人口15%的9億農業人口走上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正如總理所宣布的,實現這一目標只是農村稅費改革邁出的第一步,鞏固改革成果還要走更長的路。
重農承諾感動9億農民
一直以來,農業稅都是中國農民負擔中最大的一塊。
5日上午,從電視現場直播中聽到這一消息,在京打工的農民工張文龍的第一反應是“以為聽錯了”。得到確認后,他說“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立刻把電話打到河北白洋淀的家鄉,告訴家人“我們明年不用交‘皇糧’了!”
在中國,城市和農村一直實行兩套不同的稅制,廣大農民的稅負長期高于城市居民,稅率達到8.4%。
2004年初,北京市宣布免征農業稅及其附加,實現農業生產環節的“零賦稅”。據測算,這一政策可使300多萬京郊農民每年受益8000多萬元。
此前,上海、浙江、江蘇等省市已經取消了這一征收40多年的稅種。
但是,“錦上添花”哪如“雪中送炭”?來自中國面積最小的內陸省份寧夏的全國人大代表、寧夏農林科學院副院長袁漢民說,已經取消農業稅的多是經濟發達地區,其實越貧困的地區,越需要取消農業稅。
事實上,一些地區的減稅,并非執行國家的規定動作,而是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推出的自選動作。
2004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莊重承諾,5年內免除農業稅。一年以內,就有2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取消了農業稅,使得7.3億農民人均直接受益數十元至數百元。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達9.5%的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8%,為近幾年來最高。
現在,溫家寶總理的承諾從5年縮減為3年,中央財政今年為此要新增支出140億元,使得用于這方面的支出總額達到664億元。全國人大代表陳惠娟說,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皇糧國稅”提前宣告終結,體現的正是這屆政府“以民為本”的“新重農思想”。
提前免除:一要決心,二靠實力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鎮江市委書記史和平說:“提前兩年實現農業稅的免征,一方面表明了國家的決心,另一方面體現了我國的經濟實力。”他說,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這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熱點問題,根本原因之一是,我們沒有擺正它們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位置。正如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那樣,三農問題,“仍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從取消農業稅入手。”
郝富霞代表說,作為來自基層的農民,真切地感受到減免農業稅的好處。免征農業稅后,她種的2000多畝地每年免了六七萬元錢,再加上各種補貼6萬元,增加了12萬元。“我忘不了貧困農民對取消農業稅的那種期盼眼神。”
實踐已經說明了問題。去年我國在部分省市開始減免農業稅后,當地的財政收入仍比上年增加了20%以上。零賦稅出現的意義,不只在于農民負擔的絕對數量下降了多少,而在于它破除了對農民的不平等待遇,為中國今后在城鄉間推行的一體化稅制掃清了障礙,對中國的城鄉統籌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免征后,相應措施要跟上
對于部分人士擔憂的免征農業稅后基層運轉問題,來自西部地區的袁漢民代表信心十足,他認為,對經濟落后的省(市、區),因取消農業稅而減少的財政收入,由中央財政采取轉移支付的辦法可以消化解決,這將是農村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社會變革。但是,對工業化水平較低的西部而言,如何盡快進入城市帶動農村、城鄉統籌的發展階段,是個重要課題。來自廣東的人大代表鄧明義說,她去年12月先后在廣東兩個農業大市茂名、湛江調研時發現,取消農業稅后,一些貧困地區的財政如何運轉、如何防止農民稅外費用增高,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陶鐵南認為,在一些貧困地區,從干部工資到教育經費,大部分財政支出依賴農業稅,農業稅免征后,政府相應的對策要跟上。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于構筑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史和平代表認為,解決“三農”問題,要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統籌考慮,既要充分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潛力,同時也要在努力拓展農業和農村外部增收空間、統籌城鄉就業上下功夫。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鼓勵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資投入農業開發。抓緊研究解決稅費改革中的新矛盾、新問題,把工作重點放在搞好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各項改革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