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稅并軌不出臺 損害誰的利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4日 06:01 每日經濟新聞 | |||||||||
郭松民 NBD特約評論員 奇跡終于還是沒有發生!幾乎可以肯定:今年兩會將不會審議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兩法合并”草案。這也就意味著,2006年實現兩稅并軌的可能性為零,最快也要到2007年。 這同時也意味著,目前這種中資企業的實際稅負在22%至24%之間,外資企業的實際稅
這樣一種格局不改變,會帶來什么樣的經濟和社會后果呢? 有人列舉了以下這些后果:外資企業可以很輕松地開出高薪,挖走中資企業中最優秀的人才;外資企業也可以很輕松地用較低的成本,在中國的市場上把中國的企業擠垮,造成中國工人的大量失業;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被中國減免的稅收,在被作為利潤匯回這些外資的母國后,其中一部分又作為其母國政府的稅收,被用來補貼那里民眾的醫療、教育、養老等。 這是否有漠視國內企業利益之嫌呢? “中國的經濟的發展還需要外資的拉動”———這是反對兩稅并軌”一方的一個重要理由。 但現實情況是,中國目前真正缺少的并不是資金,而是投資機會。 銀行有十幾萬億人民幣的儲蓄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機會,因為競爭的不平等,總額超3萬億人民幣的外資享有了“超國民待遇”的投資機會。 由于稅收政策的不平等,居然出現了數額巨大的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假外資”,即中國企業的資金先通過其他渠道“走出國門”,然后再以外資身份回到中國投資設廠。 而如果在稅收上一視同仁,這些資金原本是不必到國外去兜那么大一個圈子,便宜那些注冊地的外國政府的。 給外資以“超國民待遇”的另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外資的到來將帶來技術進步。 但不久前商務部對外經濟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發布的《2005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卻披露了一個相當驚人的事實:“大量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結果是核心技術缺乏癥!” 報告指出,雖然從中國生產出口的產品日益增多,而掌握在中國人手中的專利技術和核心技術卻沒有多少。 譬如DVD產品的65項專利中,我國自主的有33項,但有10項不是核心技術;電視機的40項專利中,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的不過18項。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跨國公司在投資時,“僅僅將商品產業中最沒有附加利潤的組裝環節放在了中國,看重的就是中國的無限供應的廉價勞動力”———以市場換技術的初衷并沒有變成現實。 給予外資優惠稅收政策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但是時移事易,有關政府部門應及時調整政策,當斷則斷,不能久拖不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