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統計局長自殺之謎 當地經濟數據全線飄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07:27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左志堅 蚌埠報道 2005年2月18日,安徽省蚌埠市政府辦公大樓7樓的統計局內尚殘留著節后的冷清。早晨9點多,一位工作人員發現局長劉敏一直在辦公室樓的頂層9樓徘徊。10點30分左右,猶豫
身后事 劉敏,安徽宿州人,1957年2月出生,黨校大學學歷。劉于1975年9月參加工作,他的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物價系統度過,從一名物價科辦事員一步步做到副局長。2002年2月,劉敏升為市統計局局長兼黨組書記。 2月20日晚8時許,當記者趕到劉敏的靈堂時,這里已經堆滿了花圈。蚌埠市各大機關幾乎都送了花圈。 記者隨后輾轉找到劉的遺孀。寒暄過幾句之后,她即被親屬攙扶離開。這位外表樸實的教師說,“你已經是今天跟我說話最多的人了”。 對于劉敏的死因她不愿多作評論。當記者提到現在這座城市有很多流言時,她回答說,“別人怎么說沒關系,我們自己心里有本帳.” 稍后,記者在靈堂偶遇劉敏之子。這位大三學生面對記者顯得頗為成熟,“我的父母都是黨員,我們家人不方便接受采訪,父親的事情應該去問組織”。 后來他又提醒記者,“訃告已經貼出來了”。次日早晨,記者在市府大院的門口看到了那份訃告:“(劉敏同志)為我市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落款是蚌埠市統計局,發布時間為劉敏故去的次日。 2月22日早晨,劉敏的追悼會在蚌埠殯儀館召開。蚌埠市委常委全部到場,在告別廳里,主持人又提到,劉敏早在1981年就被評為全國物價系統先進工作者,其后還獲得一系列表彰。 此間一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劉敏在官場的名聲還不錯,為人比較正派,況且物價局和統計局又都是眾所周知的“清水衙門”,因此劉敏因為經濟問題自殺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自殺之謎 記者從蚌埠市外宣辦了解到,早在劉敏身亡的次日,公安局就有了結論,原因是“精神焦慮癥”。 精神焦慮癥的一個癥狀是失眠。蚌埠統計局一位劉敏的下屬告訴記者:“在出事之前他就經常說睡不好覺。” 在出任統計局長之前,劉敏卻未表現出有所謂的“精神焦慮癥”。記者在蚌埠物價局的辦公室中,與其昔年物價系統老同事閑聊時,對方說“在物價局的時候好像沒有類似癥狀”。 劉敏是從市物價局副局長的位置上被提拔為統計局黨組書記兼局長的。在提拔時有沒有考慮這方面的病史呢?接待記者的宣傳部門官員說,可能是他到統計局當局長之后才身患此病的。 劉敏在統計局的同事還記得他剛調來時,性格比較豪爽,還愛開開玩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再后來甚至見面都不打招呼了。” 那么,劉敏是在當上統計局局長之后才逐漸患上了“精神焦慮癥”嗎?這個疑問至今沒有更明確的說法。統計局的人士說,統計工作并不特別累。 記者數度前往統計局的辦公室,但劉敏昔日的部下全部回避。即便是記者后來以劉敏朋友的身份打電話到統計局詢問,工作人員對這個問題同樣避而不談。 由于是在市政府辦公大樓自殺,沒人懷疑是私人原因所致。他的朋友也向記者聲稱,劉敏的家庭生活很和睦。 劉敏的一位朋友告訴記者,這是一次意外,是一念之差。但有消息表明,在劉敏自殺之前,曾多次向身邊人士訴說“真不想活下去”的念頭。 經濟奇跡 就在劉敏自殺身亡前夕,蚌埠市的經濟數據全線飄紅。 記者得到的一份《政府工作報告(討論稿)》預計,蚌埠市2004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60.99億元,同比增長16.5%,首次超過全國、全省平均增速,也創下蚌埠市1998年來新高。 而在此之前,蚌埠市相關部門提供的宣傳材料顯示,2001、2002、2003年,蚌埠全市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僅為8.0%、10.5%和6.4%。 從6.4%到16.5%,蚌埠市經濟發展速度創造了一個奇跡。提供上述資料的官員則解釋說,取得上述成績主要是因為2004年蚌埠市農業增長強勁。 蚌埠市官方資料顯示,2004年1-9月,蚌埠市農業總產值增長30.4%2004年全年農業總產值增長更是高達35%。不過農業占蚌埠市經濟比重較低,前三個季度的170.3億地區生產總值中,農業的貢獻只有29.99億。其實蚌埠去年前三季度的工業形勢也甚是喜人,其生產總值的增幅高達16%。 與此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2004年蚌埠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增長10.5%,創近8年增幅新高;農民人均純收入2680元,增長32.5%,實現歷史性突破。 即使放到安徽省來比較,蚌埠的成績也是相當出眾。不過16.5%還只是政府的預測,蚌埠市統計局的統計公報還沒有對外發布。 按照我國現行的統計制度,各地級市的GDP相關數據須等到省統計局的數據出來之后,經過反饋調整才能發布。2005年2月3日,安徽省統計公報已經發布。按照工作進度,眼下正處于省級統計機構與地市級統計機構核對2004年各項統計數據的關鍵時刻。 在這樣一個節骨眼上自殺,劉敏的死難免招致相當多的猜測。 值得一提的是,在劉敏自殺之前,蚌埠民間就流傳著“統計局長難當”的說法。劉敏的前任王成貴任期也不長,后來改任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 當記者詢問王成貴當統計局長壓力大不大的時候,他回答說不大。對于進一步的提問則婉言謝絕。 數字懸念 當統計局長劉敏日漸憂郁時,蚌埠這座曾經輝煌過的城市早已失去了早年的光彩。 蚌埠是一座老工業城市,還是著名的鐵路樞紐。在1978年的時候,蚌埠市工業生產總量僅次于合肥列全省第二位。 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蚌埠的經濟發展卻相對有些滯后了。相關資料表明,1998年,蚌埠市GDP、人均GDP、工業總產值均居全省第8位,已分別比1990年代初后移了3位、l位和3位。1998年之后,蚌埠市的經濟發展速度也一直落后于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蚌埠市又于近年端出了一個“3461”行動計劃。 這個計劃其實是蚌埠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步階段(2003年至2007年)的發展目標及重點建設任務,該計劃的第一個目標是,“2003年至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到2007年突破300億元”。 但在“3461行動計劃”的第一年,這一目標不僅未能實現,反是大打折扣。官方的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蚌埠市GDP增長僅有6.4%。 2004年,如果最終數據能夠符合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預測,即GDP增長16.5%,“3461”計劃中10%的增長速度倒是能夠實現。 不過,由于種種原因,統計公報的數據往往與政府最初預計的數據不一致。記者告訴統計局一位官員,自己手中有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希望到統計局核對一下相關數據。但這位官員說,“統計資料現在當然是出來了,但是還不能給你”。 安徽省統計局綜合處有關人員則告訴記者:“安徽省各地市的統計公報在這段時間將陸續發布,一般來說,最晚也會在3月份全部完成。”在政府報告中,蚌埠明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增長10%。 這些都已與劉敏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