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入WTO之后,一些有實力的本土品牌加快了海外擴張步伐。然而,本土品牌的國際化之路并非坦途,除了相對跨國企業還較弱的技術、資本實力外,企業常常面對險惡用心者預先設計的“陷阱”,一旦中招,勢必陷入窘境。
提防對手“暗箭”
日前,康佳就在臺灣市場遭遇了這樣的“暗箭”——臺灣地區某電視臺發布了一則新聞,指稱一臺貼有“KONKA”商標的電視機用的是“已使用了十多年的舊映像管(顯像管)”,是“新殼舊管”產品,并播出了該電視機的特寫鏡頭。在年終銷售旺季的時刻,此消息迅速在當地引起了廣泛關注。
然而經過核實查證,臺灣地區此則電視新聞中所指稱之“新殼舊管”的電視機并非康佳制造或者康佳授權制造,系假冒“KONKA”品牌的偽劣產品。很顯然,整個事件的背后,隱藏的是圖謀不軌的“李鬼”的身影,而他們的做法無疑傷害了康佳這個知名品牌的形象與聲譽。
提防商標被搶注
自去年以來已有不少國內知名品牌遭受“暗算”,比如,海信和創維在德國都遭遇到了商標危機,先下手為強的外國企業搶先注冊了前二者的名字;再如近期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長虹-APEX事件,一個財務陷阱可謂套住了長虹。如此種種,令正在蓬勃成長的國內品牌吃了不少“啞巴虧”。
誘人機會暗藏“陷阱”
對此,專家指出,國內品牌要走出國門,首先必須練好“防身術”,在觀念上和國際接軌,比如,強化品牌發展和品牌安全的理念,加強對國際貿易相關游戲規則的學習和理解。去年國產彩電集體遭遇了美國的反傾銷制裁,雖然起因于幕后黑手的操作,但我國企業對相關知識的匱乏也導致了措手不及的窘境。略感欣慰的是,事后相關企業紛紛作出了及時的補救措施。
另外,商業行為中任何不理智的因素都可能給企業帶來災難性后果,一些看起來誘人的機會常常掩藏著陷阱。據悉,現在經常有一些國外公司利用中國企業想迅速打入國際市場的急切心態提出不合理的條件,如先供貨后付款、銷售不出去的貨無條件退貨、雙方發生爭議按對方國家的法律條例為準則等。由此可見,國內品牌走國際化之路務必謹慎,小心“陷阱”,稍有不慎即可引發品牌危機。(本報記者楊柳純)
作者:本報記者楊柳純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