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海外頻遭暗算 專家建議要練好防身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2日 00:58 信息時報 | |||||||||
商標被搶注或受假冒偽劣之害時有發生,專家建議民族品牌要練好“防身術” 近日,記者從廣州某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獲悉,我國的民族品牌在國際化之路上頻遭暗算,除了知名商標被搶注以外,又常常遭遇“李鬼”害“李逵”的“新陷阱”。為此,專家提醒,民族品牌必須強化品牌發展和品牌安全的理念,加強對國際貿易相關游戲規則的學習和理解,練好“防身術”。
陷阱一:頻頻搶注知名商標 近期國內品牌在國際上頻頻遭遇暗算:海信在德國遭遇的商標危機,先下手為強的外國企業搶先注冊了它的名字;在我國被列為“國寶級”保護的“一得閣”墨汁,卻被日本人搶先注冊,造成“明明是自己養大的孩子,卻只能跟著別人姓”的后果,但規則如是,這些企業只能打掉了牙還要往肚子里咽。而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日益普及,網絡域名也成為國際海盜們搶注的新領域。 廣州某商標事務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隨著中國成為WTO家庭的一員,很多有實力的民族品牌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擴張之路。民族品牌的國際化之路并非坦途,除了相對國際跨國企業還較弱的技術、資本實力之外,對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的不熟悉,以及民族品牌對自我品牌保護的意識不強都給了競爭對手以可乘之機。更不樂觀的是,各種手段的“暗算”猶如“十面埋伏”,令民族品牌防不勝防,時時陷入窘境。 種種針對民族品牌的“冷箭”與“黑手”,大都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利用國際貿易技術規則的漏洞,操縱有關媒體甚至政府和國際機構,令中國蓬勃成長的民族品牌吃啞巴虧。這些手段不露聲色地削弱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競爭力,甚至令很多中國企業在一定時期內視國際化為畏途。 陷阱二:“李鬼”害“李逵” 國內知名的消費類家電企業康佳近期在我國臺灣市場就遭遇了這樣的“暗流”——臺灣地區某電視臺發布了一則電視新聞,指稱一臺貼有“KONKA”商標的電視機用的是“已使用了十多年的舊映像管(顯像管)”,是“新殼舊管”產品,并播出了該電視機的特寫鏡頭。在年終銷售旺季的特殊時刻,此消息迅速在當地引起了廣泛關注。 近日,民族品牌在海外市場上遇到的明槍暗箭又遇“新陷阱”:“李鬼”害“李逵”。隨著一些民族品牌在國際上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一些不法廠商開始打著中國知名品牌的旗號,大肆制造假冒偽劣產品。這種做法既侵害了民族品牌的合法權益,又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同時破壞了民族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危害甚大。 然而,經過核實查證,臺灣地區此則電視新聞中所指稱之“新殼舊管”的電視機并非康佳制造或者康佳授權制造,系假冒“KONKA”品牌的偽劣產品。 很顯然,整個事件的背后,隱藏的是某些圖謀不軌的“李鬼”的身影,而他們之所以如此用心良苦,無非是想借助康佳這樣的知名品牌獲取他們的利益。 相應對策 民族品牌要練好“防身術” 專家分析,民族品牌之所以在國際上頻遭“暗算”,沒有正確的觀念和心態是主要的原因。商業行為中任何不理智的因素都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很多看起來誘人的機會常常掩藏著陷阱。現在經常有一些國外公司利用中國企業想迅速打入國際市場的急切心態提出不合理的條件,如先供貨后付款、銷售不出去的貨無條件退貨、雙方發生爭議按對方國家的法律條例為準則等,康佳、長虹、TCL等國內家電業巨頭都曾多次遇到這樣的事情。 專家提醒,我國民族品牌必須熟稔國際有關規則、強化品牌的自我發展和自我保護、客觀冷靜地制定國際化發展目標。 去年國產彩電集體遭遇了美國的反傾銷制裁,雖然起因于幕后黑手的操作,但我國企業對相關知識的匱乏也導致了措手不及的窘境。稍可欣慰的是,事后相關企業紛紛做出了及時的補救措施,康佳還聯手北大成立了國內第一個民間的反傾銷研究機構。要注重培養和發掘國際化人才,要研究國際貿易規則及其他國家的法律政策,并將當地市場的特點、習慣、文化融入到自己的企業中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時報記者 凌慧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