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VS大連雙城記:極心與龍頭之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0日 09:5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馬瀟然 沈陽、大連報道 東北振興靠遼寧,遼寧振興靠誰?沈陽還是大連?看不見的硝煙正彌漫在這兩個副省級城市之間。 年初沈陽兩會,市長陳政高提出,沈陽要把自己擺在作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的東北
與此同時,大連市長夏德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告,大連將不辜負省委、省政府的厚望,在全省建設開放型經濟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政協會議上,由5名政協委員聯名提出的《關于充分發揮大連在遼寧對外開放中龍頭作用的建議》,被審議通過為全會“一號提案”。 極心與龍頭之爭,必將曠日持久。 定位:當政者與兩座城市 在中國當前的區域經濟或省域經濟發展中,當政者的影響巨大。 在大連,人們津津樂道前市長薄熙來發動的“經營城市”運動,該運動急劇提高了大連的知名度和經濟實力,在各類城市排名評比中,大連幾乎都榜上有名。 2001年,陳政高來到沈陽后,經過3年時間的城市品牌營造、土地經營、招商引資、改制國企,將沈陽從沿海重工業城市成功地轉換為以港口為拉動,外向型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新型城市。2004年,沈陽躋身CCTV最具經濟活力城市之中。 而大連此時也邁開了新的一步,開始謀求城市的重新定位。2004年,夏德仁在國家決定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伊始,擺出“爭資金不如爭項目,爭項目不如爭布局,爭布局不如爭定位”的思路。對國家和遼寧極為看重的“東北亞最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夏德仁和大連表示出求之不得的熱忱。此時的大連,將以港口建設為基礎,帶動相關國際物流、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2005年1月19日出臺的《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明確提出,將建設大連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為遼寧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大連將承擔起東北和東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物流重任,大連自身的重化工業與裝備制造業以及新興的IT業也將成為這規劃中的重要支撐。而沈陽,將以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整合帶動遼寧中部城市,發展大連出海口的強勁腹地經濟。 從2001年陳政高上任,沈陽接連提出“項目年”、“環境年”以及今年的“工業年”概念。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陳將今年的工作主要概括為工業年和建設世博園會展中心。在遼寧提出的建設“一個中心,兩個基地”(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現代裝備業制造基地、原材料工業基地)的任務中,沈陽幾乎是別無選擇。 此時沈陽的城市定位逐漸清晰:以工業立市,建立東北的金融、貿易中心,政治文化中心,甚至包括借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機會,成為國際會展中心。 陳政高,這個致力于招商引資的市長希望,以工業救沈陽,以極心吸引力帶動發展。他甚至沒有放棄航運中心的想法,在“大沈陽”的規劃中,將丹東和營口劃入其中,以冀增加沈陽的港口優勢。 雖然遼寧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高闖認為,沈陽可以憑借其在遼寧中南城市群中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地位,輻射帶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最終或可成為帶動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但經濟存量少、國有企業多、重工業比例大、下崗失業人數多和行政體制改革的艱難卻讓沈陽不得不面臨更大困難。沈陽近幾年的城市經營和市場經濟改革,已經對沈陽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但這個城市轉型所急需的資金和政策,卻遠遠不夠。以經濟手段修復這個各項體制尚未完善、政治生態尚在修復的沈陽,不過是權宜之計。 但沈陽仍然讓陳政高有喜出望外的機會。在大連、沈陽力爭不下的東北振興銀行歸屬問題上,有媒體言之鑿鑿的說,這個對建設區域金融中心至關緊要的項目,將最終落戶于沈陽商業銀行。而國家開發銀行意圖投放遼寧的500億軟貸款中,沈陽獲得了第一筆70億的款項。 擴城:航運中心與工業中心 在城市定位基本明確的情況下,2002年遼寧相繼提出“大大連”與“大沈陽”的概念,大連與沈陽的擴城運動已經悄然進行。 在區位競爭的版圖上,中心城市對周圍城市的輻射力自然成為可考核的指標之一,陳政高在提出爭做“極心”的概念后,這樣解釋沈陽的擴城運動: “沈陽要想成為第四極增長的核心,一方面,要使城市規模、經濟質量大幅提升,形成‘開放高地’。另一方面,人口總量得達到一千萬,否則,就坐不住陣腳。” “大大連”的計劃構成了“兩城三星”組團式的城市空間布局。“兩城”是大連主城區和新城區,圍繞著大連的莊河市、瓦房店市和普蘭店市稱為“三星”。擴建后的“大沈陽”版圖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以及出海口——營口。其寓意不言而喻,在與大連的競爭中,這樣龐大的工業重地和出海口的囊括,構成遼寧中部城市群落,向周圍的輻射力可以遠擴到日本、韓國、蒙古與俄羅斯。“大沈陽”一體化后,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為支柱產業,其發展空間和帶動作用相當強大。 在控制了出海口后,大連的區位優勢值得關注,它處于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經濟帶的交匯處,也是東北亞國際經濟圈的中心點,有東北和東部內蒙作腹地,面向膠東半島和渤海圈沿岸地區快速增長的城市群,隔海與日韓毗鄰。據稱,目前約有80%的東北進出口貨物要通過大連口岸。 但無論是沈陽或者大連,面對如此迅速的擴張計劃,總有許多沉重的現實拖住疾走的步伐。 夏德仁承認,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目標。首先大連必須提升自身在經濟總量、產業級次、城市功能等方面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否則無法適應現代化航運中心的要求。 來自航運中心功能目標和腹地經濟發展滯后的矛盾也讓大連難以逾越。大連的未來很大程度上需要東北腹地經濟的支撐,但現實是,東北經濟增長緩慢、適箱貨源不足、經濟外向度不高等問題還將持續。而更深層次的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問題。 眾多的競爭對手使大連的目標看起來有些遙遠。環渤海灣的青島港、天津港在東北亞港口中競爭力不亞于大連。而日本橫濱、韓國的釜山和正在建設中的光陽港,都是大連的天敵。大連必須面對的問題還來自“大沈陽”規劃中的丹東與營口港口,由于缺乏明確的分工,各港口之間難免會爭奪資源,形成重復建設,難以形成遼寧港口發展的合力。 盡管陳政高迫切希望用大手筆來促進沈陽朝著“極心”之路快跑,他也無法對面前的障礙視而不見。 沈陽經濟區規劃中,體制壁壘和行政分割似乎還是頑疾;生產要素市場不健全,勞動力、資金、土地、產權還無法完全實現自由流動;在缺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宏觀協調機制和政策導向的情況下,許多障礙因素靠市場力量無法消除。而且,沈陽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在改革中沈陽付出了較大的成本,就業壓力增大,缺乏向周邊城市和經濟區內擴散產業的能量。 在擴張背后,沈陽和大連共同的困窘是資金的缺乏和土地資源的枯竭。較早開發的大連,在土地經營方面取得了比沈陽多數十倍的收益,現在也只能靠盤活與積壓尋找新的土地,沈陽則通過渾河兩岸和南北“金廊”開發新城。 雖然無限向往,對這兩座城市而言,要成為“極心”或者“龍頭”,都不得不直面這些無法回避的問題。 競合:以一體化對抗一體化 盡管正鼓足了勁打造國際航運中心,以期不辜負省委對其帶動遼寧的期望,大連在這個問題上仍表現出相當的冷靜。夏德仁在更多的場合說的是一個詞:競合。 2004年,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通過對十項功能指標的研究,分析了大連與沈陽在城市定位上的可量化指標。報告指出,大連的綜合中心定位競爭力略超出沈陽,應該定位成港口、旅游、會展、綜合經濟、物流、加工制造中心。而沈陽則要立足省會、交通樞紐、裝備制造等綜合優勢,發展重型、綜合和工業經濟體。 遼寧省長張文岳曾對沈陽和大連的“中心”之爭解釋道,沈陽和大連各有其優勢,在裝備制造、第三產業和人才資源、第三產業上都比較發達。沈陽是遼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連是國際航運中心,這已經寫入了國家第11號文件,所以實際上沈陽和大連都是“中心”。但中心的含義不一樣,作用和地位也有差異,關鍵是中心要根據各自的優勢互補。 而陳政高在沈陽兩會上指出,沈陽必須要做中心城市,否則很難完成振興任務。 “中心城市感冒了,周邊城市都會跟著打噴嚏。但現在沈陽出現問題,哈爾濱并不會有什么影響。”陳政高說,因此沈陽還不算是東北的中心城市。 在新華網的發展論壇上,民間聲音同樣傾向于競合。有人認為,對于自身的發展來說,沈陽有必要成為中心城市,以爭取更多的資金和國家政策以及資源配置的傾斜,實現沈陽的振興。但更多的人認為,沈陽應該走競合的道路,與東北其他省的兄弟城市攜手。比如,“沈大經濟帶”聯手,將是一個很好的整合方式。 有分析者認為,東北三省過去一直缺少一個能夠起協調帶動作用的中心城市,因此各自為政,缺乏聯動和協作精神,導致互相無序競爭,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嚴重。而當下的迫切任務應該是,充分注意到區域整體出擊的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中區域經濟已呈一體化趨勢,如歐盟和東盟。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有長三角和珠三角。東北振興,也必須走一體化對抗一體化的路徑。 在通往區域合作化的道路上,沈陽和大連之間的競合必須放置于東北亞區域中來設計,構造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分工協作體系。否則,整個東北振興的希望也將落空。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黃泰巖指出,東北發展的框架已經初步搭建起來,一是把東北經濟的振興放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來設計。從產業構造和資本形態上考察,沈陽和大連的重化工業需要相似產業背景和大資本的進入,日、韓恰好可以提供相應的資本與技術,俄羅斯的石油資源也不可缺少。第二就是要在東北區域經濟合作中,依據重化工業的產業鏈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在東三省進行合理分工,形成相應的產業龍頭。 只是這個光榮的“龍頭”或者“極心”所獲收益與所承擔的責任應該對等。沈陽或者大連,最好能夠在建設的熱情喧囂中沉思未來,避免成為東北大陸中一座“富裕的孤島”。 慶幸的是,2004年包括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在內的首屆東北四城市市長峰會上,一個類似區域協調組織的架構正在形成。不知道在今年的市長峰會上,這個競合的話題將首先由誰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