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關注“三農”問題 > 正文
 

四川省委一號文件解讀農民持續增收來源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8日 14:52 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如果說去年省委的一號文件更多地關注失地無業農民這一特殊群體,那么,今年省委的一號文件可謂一道解決“三農”問題的“套餐”。其核心是讓農民持續增收。

  持續增收難!不少人的擔心不無道理。2004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50.4元,創歷史最好水平。但今年要在高水平上持續沖高,后勁哪里來?畢竟,支撐去年農民大幅度增收的價格因素今年很可能減弱,農資價格還居高不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尚未建立,農業綜合
生產能力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仍然不強……持續增收面臨一個個挑戰。

  伴隨新春的腳步,從宏觀思路到具體方略,滿載應對之策的省委一號文件,走向蜀鄉大地。

  構建農業投入機制

  [文件傳真]

  ●繼續增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建立財政支農投入議事制度,統籌整合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農業投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聚合導向作用。

  ●金融部門要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提高信貸資金投入農業的比重,保持農業貸款增長率高于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長率。推廣農業保險,降低農民的生產風險。

  ●探索加大農業資金投入的新辦法和新途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行BOT等運作方式,鼓勵包括外資在內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和建設農業基礎設施。

  [數字縱深]

  今年全省財政支農的盤子有多大?省財政廳有關人士報出如下明細帳———全年省級財政支農投入將達40億元,增長19.24%。其中新增支農支出預算9500萬元,市、縣財政也相應增加支農投入。新增支農資金將主要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農民工培訓、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重點環節。

  加大對農民直接補貼的比例,將糧食風險基金用于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的比例提高到50%。

  [權威點評]

  澤巴足(省財政廳廳長):一號文件重點提出構建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這對我省在構建社會主義公共財政基本框架過程中的支農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

  按照文件要求,今年全省除提高支農資金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外,還將積極創新農業投入方式,如采取省級財政貸款貼息支持,引導銀行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建設;加快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降低投資者進入的門檻,穩定和提高其經濟效益預期,明確投資主體享有產權等。通過招投標、優化農業資金支出結構、加強資金跟蹤監督等措施,確保投入及時足額到位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落實省委一號文件,必須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農業投入體系,綜合運用財政貼息、有償借款、直接投資、項目招商等多種政策工具,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引導大量社會資金投入農業和農村,努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營造產業經營環境

  [文件傳真]

  ●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加大對其基地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改造的扶持力度,使其在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同時,帶動農戶的規模達到1000萬戶。

  ●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支持其向多層次的生產經營和服務發展,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

  ●擴大農產品市場營銷。加強產地和銷地批發市場特別是跨地區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支持農產品營銷大戶、營銷企業、行業協會等多元流通主體的發展。延伸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

  ●創新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倡導采用利潤返還、二次結算讓利等方式,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后續效益。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較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數字縱深]

  75億元:這是2004年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截至去年底,這類企業已達1050家,當年實現銷售收入661.75億元。

  940萬戶:這是目前全省龍頭企業及其它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的數目,占全省總農戶的49.5%。

  20%:這是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的收入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的幅度。2004年底,全省已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596個,成員213萬戶。

  [權威點評]

  楊新元(省農辦副主任):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兩個關鍵環節。一號文件著力于扶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引導農民探索多渠道、多領域的聯合與協作,并在利益聯結機制上下功夫,有助于農民實實在在地得到農業產業化帶來的好處。

  農產品的價值最終要在市場上實現。繼在全國率先建立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與重慶建起跨區“綠色通道”后,今年一號文件又提出擴大農產品市場銷售的多種措施,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市場營銷環境。

  增加勞務輸出收入

  [文件傳真]●完成千萬農民工培訓任務。實行培訓與就業結合,訂單培訓,定向輸出;培訓與開發勞務品牌結合,逐步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勞務品牌;培訓與務工地再培訓和外派勞務培訓結合,擴展培訓網絡。各級財政要增加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采取補助、發培訓券、報賬等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開拓勞務市場。堅持勞動力內轉外輸并進,加強區域勞務協作,努力開辟海外勞務市場,啟動勞務信息工程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清理取消限制農民工進城就業的障礙。

  ●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對用工單位勞動合同簽訂、工資標準及支付情況、社會保險、勞動保護等依法實施有效監督;把民工工資發放、勞動保護等納入企業年檢內容;著手制定四川省農民工維權救助的地方性法規。

  [數字縱深]

  2004年:全省勞務總收入576億元,創20年來歷史新高。農民人均勞務收入859.7元,較上年增加162元。農民增收的46%和收入的33%來自勞務收入。去年全省總投入2億多元資金,513.5萬人接受了技能培訓。農民工因培訓后素質提高而增加的勞務收入約50億元,約占全省勞務收入增量的50%。

  2005年:實現培訓500萬人次。壯大五大勞務基地(以北京為中心的北京勞務就業基地,以江浙、上海為中心的東部沿海勞務就業基地,以廣東、福建為中心的南方勞務基地,以陜西、新疆、西藏為中心的西部勞務就業基地,以沈陽為中心的東北勞務就業基地)。

  [權威點評]

  吳祥玉(省勞務開發辦公室主任):擴大農村勞務開發,仍然是今年增加農民收入的主渠道。通過勞務培訓使我省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智力型轉變,不僅關系到外出務工者的收入水平,而且關系到“川軍”在全國勞務市場的占有率和全省勞務經濟的持續發展。由此,一號文件前瞻性地將農民工技能培訓作為提升勞務經濟檔次、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文件中關于開拓勞務市場和維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對農民工都是實在的利好。

  推進整體政策改革

  [文件傳真]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認真貫徹執行《農村土地承包法》,盡快制訂我省《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辦法》。堅持從實際出發,穩妥推進土地流轉。

  ●深化農村稅費配套改革。推進以鄉鎮機構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稅費配套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適度撤并鄉鎮。合理撤并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轉變鄉鎮職能,調整機構設置,精簡行政編制,減少領導職數。

  ●嚴防農民負擔反彈。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兩工”負擔后,“一事一議”必須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按村民自治辦法進行,只能用于村內公益設施建設,不能超越農民承受能力,不能超出籌資籌勞使用范圍,不能變為固定的收費項目。實行“一事一議”,每年籌勞每個勞動力不超過10個工,其中籌資部分不超過15元。籌資籌勞的使用必須做到民主管理,財務公開。

  ●搞好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創新支農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服務手段。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堅持糧食購銷市場化、經營主體多元化。

  [權威點評]

  周學禮(省委農辦政策調研督查處處長):增加農民收入是個系統工程,如果沒有整體的政策調整跟進,單個方面的政策扶農最終也會效力大減。因此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將農民的合法權益維護置于一個制度框架中,靠制度來維護農民利益,確保農民持續增收。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的措施體現了這一精神。概括地講,就是穩、減、增。

  穩,就是穩定農村現行政策,保證政策的連續、穩定,這是農民增收的堅實基礎。

  減,就是減人,鄉鎮政府不減人,鄉鎮干部為了能“養活”自己,就可能到農民頭上打主意;不減人,就無法更好地實現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

  增,就是著力構建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不管是信用社改革還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都意在創造一個新的市場環境,使農民在開放、自由的市場中比較,按市場經濟的原則實現利益最大化。

  我看“一號文件”

  龍頭企業責任更重了

  陳明(綿陽市仙特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號文件中關于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的內容,讓我感到肩頭的責任更重了。必須帶動農民增收,這是龍頭企業與其它企業最大的不同,但我肯定會做好這一點。去年我們帶動農民每畝增收100元,公司給農民的“二次返利”達200多萬元。今年,公司將按照一號文件的要求,完善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種植規模,讓更多的農民受益。

  培訓了才能掙大錢

  朱曉琳(資中縣馬鞍鎮街村村民):我這段時間正在參加“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聽說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的目標是要讓500萬農民接受培訓,有更多老鄉能像我一樣得到培訓,真是太好了。我學的是家政,再過幾天就要進城上崗了,月工資600元左右。我們農村人不曉得城里的生活是怎樣的,哪敢輕易出去?經過培訓,才曉得怎么幫人帶孩子、打理好一家人的生活。我們村去年那些接受了培訓才出去的,現在月收入都有上千元的了。所以我一定要學好,才能掙大錢。

  輕裝好上陣

  戴德志(成都新都區斑竹園鎮黨委書記):一號文件說要推進以鄉鎮機構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稅費配套改革,真是說到了實質問題。輕裝才好上陣打仗嘛。新都區2003年在全省率先免去農業稅。但減免農稅后,人員過多、財力有限的矛盾很大。去年我們又開始鄉鎮機構改革。距離很近的斑竹園鎮與竹友鎮的合并工作于去年11月完成,鎮干部由110人減少為70人,鎮領導由12人減少到8人,有效減少了行政工作成本。全省都這樣搞的話,肯定能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嚴防農民負擔反彈。

  郭曉鳴:文件“干貨”多

  昨(17)日,正在雅安出差的郭曉鳴迫不及待找來剛出臺的省委一號文件,研讀再三。當記者電話采訪這位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時,他連連點評:這個文件“干貨”多!

  郭曉鳴告訴記者,四川正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從省情出發,“三農”問題的解決應有特別的“招數”。因此,盡管主旨一脈相承,我省的一號文件與中央一號文件相比呈現出鮮明的“四川特色”。比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強調重點解決好灌溉、人畜飲水等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瓶頸問題;生態建設,從四川生態建設在西部以及長江中上游的特殊地位出發,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談及今年省委一號文件的亮點,郭曉鳴認為,關于農民持續增收的思路和措施可圈可點。農業投入資金短缺一直是個障礙,對此,一號文件既強調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也著眼于激勵民間資金,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對于農業結構調整,既強調一般性的結構優化,又重點強調加快畜牧業發展,打生豬品牌,這有助于四川農產品突出比較優勢,贏得市場競爭。針對四川小農經濟特征明顯的情況,一號文件提出創新經營機制,在完善“公司+農戶”利益聯結機制的同時,鼓勵多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能力。

  郭曉鳴樂觀地預測,一號文件給農民增收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相信今年四川農業又是一個豐收年。

  2004四川“三農”大事回放

  農民增收額創歷史最好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80.3元,增收350.4元,增長15.7%……2004年,一個農業大省的農村經濟躍上了高速、全面發展的平臺。站在這一至關重要的平臺上回眸過去、展望未來,我們不能忘記這些銘刻在蜀鄉大地的標志性事件——

  一號文件關注失地無業農民

  1月5日,《關于做好失地無業農民安置工作的通知》以省委一號文件下發,維護失地無業農民合法權益成為主題詞,這一特殊群體的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免征57個民族市(縣)農牧業稅

  3月6日,省委、省政府宣布從當年1月1日起,對民族地區57個市\(縣\)免征農牧業稅及其附加,千萬農牧民從中受益。

  “督查組”送政策進農家

  4、5月,省委、省政府派出11個“落實農村政策、促進增糧增收”工作組,深入全省96個縣,進村入戶,宣講并督查惠農政策執行。

  全面完成糧食直補

  截至4月30日,全省兌付糧食直補資金52232.047萬元,按時圓滿完成糧食直補任務。

  “千萬農民工培訓工程”啟動

  該工程要在兩年內培訓農民1000萬人次,使已轉移和輸出的勞動力和新增勞動力普遍接受一次技能培訓、掌握一到兩種職業技能。工程當年投入培訓資金7100余萬元,培訓513.5萬人。

  鮮活農產品免費走川渝

  9月21日,四川與重慶簽訂《川渝共建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協議》,全國第一個區域性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由此開通。10月1日起,整車運輸時鮮瓜果蔬菜、活家畜家禽等鮮活農產品的營運貨車,在兩省市范圍一律免收過路、過橋和過渡費。

  600億信貸助農增收

  10月27日,中國農業銀行同省政府簽訂金融服務“三農”合作協議,農行在未來5年內安排600億元人民幣信用額度支持四川破“三農”之難。

  農民減負近六成

  農業稅降低稅率3個百分點,全年農稅入庫10.68億元,同比減收46.28%。扣除民族地區免征農業稅等因素,全省農民實際減負14.7億元,降幅達58.3%。

  停征農業稅及附加

  12月31日,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05年起,在全省范圍內停止征收農業稅及附加。

  采寫本報記者 方曉哺 鄒渠 夏先清 黃志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聚焦2005春運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2005年CCTV春節晚會
CBA全明星賽球迷投票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北京2月新推樓盤一覽
新春購房打折信息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