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解讀:農民增收今年難度大于去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1日 07:45 新京報 | |||||||||
本報訊 (記者 郭曉軍) “2005年農民增收難度比2004年要大。”昨天上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向中外媒體如是說。 前天,新華社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中共中央今年的一號文件。在昨天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陳錫文作為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和“三農”問題專家,進一步解讀了這一文件并回答
陳錫文解釋,去年糧食增長,農民增收,為什么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還要強調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主要是因為農業增長的基礎不牢固。實現去年農民增產增收,至少有4個因素在共同起作用,即政策、工作、價格、氣候。 “后兩個因素并不是什么時候都有利的。”陳錫文說。陳錫文強調,不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最終必將危及國家的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單純是為了增加糧食生產,也是為了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農民的收入。 陳錫文表示,一方面,政府要采取讓農民增收減負的政策,另一方面,要找到讓農民致富的治本之策,這就是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只有這個能力加強了,農業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農民才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更多收益。 新聞背景 “三農”問題七個一號文件 1982年,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并對當年和此后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 1983年,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頒布。 1984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文件”。 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文件”。 198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下發,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六個“一號文件”。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七個“一號文件”公布。 一號文件解讀 中央鼓勵地方免除農業稅 今年已有25個省、區、市免征,中央財政增加轉移支付524億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在昨天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詳細解讀了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超過3倍 “有的專家測算農民收入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達7倍以上,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陳錫文介紹說,2003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的數字,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是3.23倍。 陳錫文說,中國有8億多農民,要想迅速地使農民的收入達到城鎮居民的水平很難,但是,中央仍將采取多種措施,幫助農民增收。一是減輕農民負擔;二是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合理調控,保證供求總體平衡,價格基本穩定;三是不斷減少農民的數量,并使繼續務農的農民逐步擴大經營規模;四是在財政方面向農業、農村傾斜,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 現有貧困人口2600萬左右 陳錫文說,2003年底,中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是2900萬人,經過去年一年的努力,大概減少了300萬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扶貧提出四條措施:第一,中央財政繼續增加對扶貧的投入;第二,扶貧資金綜合使用,采取“整村推進”措施;第三,鼓勵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民就業;第四,政府對貧困地區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糧食缺口不會導致供應緊張 陳錫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盡管糧食生產和需求存在缺口,但是市場上不會出現糧食供應緊張局面。 陳錫文介紹說,從2000年到現在,我國一直存在糧食缺口。2004年中央政府提出的糧食預期生產目標是9100億斤,當年的國內總需求大概是9800億斤,有700億斤的缺口。由于去年氣候比較好,糧價比較高,農民又有種糧的積極性,所以實際缺口沒有這么大。陳錫文稱,我國目前的糧食庫存相當充裕。從2004年開始,我國增加了糧食的進口。 已有25個省區市免除農業稅 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25個省市自治區全部免除農業稅。陳錫文稱,按照今年的一號文件,中央繼續鼓勵地方政府有條件、有能力的可以自行免除農業稅。 陳錫文透露,到去年年底,中央財政為地方減除農業稅增加轉移支付524億元,各省市政府在中央財政增加轉移支付的同時也增加了150億元,用于支持減免農業稅,今年還會進一步增加。 農民投工投勞要經民主討論 針對有媒體提出的農村取消“兩工”(義務工、勞動積累工)后是否會出現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陳錫文指出,中央的政策歷來是鼓勵農民投工、投勞的,就是用自己的勞動建設能夠使其直接受益的工程。這次的中央1號文件強調,讓農民投工、投勞要通過嚴格民主討論做出決定。本報記者郭曉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