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儲蓄改革加速 第五大銀行呼之欲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31日 10:42 經濟參考報 | |||||||||
1月19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5年的工作計劃中提到,“今年,銀監會將根據國務院關于郵政體制改革的統一部署,組建郵政儲蓄銀行,并將其納入銀行監管體系”。寥寥幾十字,卻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因為這是官方對傳聞已久的設立郵政儲蓄銀行的首次明確表態。 果如劉明康所言,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無疑將成為金融界的一件大事。郵政儲蓄自19
但當記者就此向國家郵政局的有關人士求證時,郵政部門有關人士卻以“沒有聽到這個消息”、“沒有收到有關文件”作答。 處境尷尬的郵政儲蓄 人民銀行在1986年恢復郵政儲蓄,最初的用意在于通過郵政系統的龐大網點有效地回籠貨幣,從而降低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郵政儲蓄也不負眾望,成功回籠了大量的閑散資金,實現了人民銀行的初衷,而在郵政儲蓄所吸收的存款中,來自農村地區的比例高達70%,郵政儲蓄也由此成為農村資金的巨大“蓄水池”。 但當通貨膨脹形勢好轉以后,郵政儲蓄的尷尬處境卻逐漸顯現。 與其他商業銀行絞盡腦汁尋找優質的貸款客戶不同,郵政儲蓄資金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郵政儲蓄存款全部轉存到人民銀行,并由人民銀行支付轉存利率,而該利率遠高于郵政儲蓄系統支付儲戶的利率。同時,為了補貼郵政系統的大量支出,央行承擔了4.131%的高轉存利率。郵政儲蓄也由此成為全國惟一一塊沒有任何壞賬之憂的金融資產。 資料顯示,自1996年至2002年人民銀行連續8次降息,但郵政儲蓄的轉存利率仍遠高于同期商業銀行交存央行的準備金利率。 由于郵政儲蓄可以坐享巨大的無風險利差收入,導致郵政儲蓄系統吸儲的積極性非常高,郵政儲蓄存款余額每年以1400億元左右的速度增長,人民銀行支付的利息也在不斷增加。僅2002年,央行就向郵政儲蓄支付了180億元的轉存利息。郵政儲蓄利息支出,已經越來越成為央行的一個沉重包袱。 因此,早在郵電未拆分時,國家就開始醞釀將郵政儲蓄從郵政中獨立出來,成立郵政銀行,199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人民銀行首次提出通過組建郵政儲蓄銀行來解決轉存政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1998年郵政與電信分家后,國家對郵政補貼的金額逐年遞減,但上述“明補”的大幅度下降是有前提的,即郵政依靠郵儲的利潤進行“暗補”。 而到了1999年,國務院和人民銀行明確批復表示同意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只等掛牌。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利益錯綜復雜這一改革模式一直沒有下文。 2004年年初,操作郵政改革方案的“方向盤”由央行轉至發改委,參與者還有財政部、央行、銀監會等部門。 不改革沒有出路,但改革又難免造成陣痛。因為事關重大,政府部門采取了極其謹慎的態度。郵政儲蓄銀行的成立也一直停留在論證階段。但有關方面也意識到,改革遲遲不能啟動,改革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問題也會越來越多。長痛不如短痛,從劉明康明確的表態來看,郵政儲蓄的改革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斷奶”之后的出路 打一個比方,郵政儲蓄是一個長得很高很大但卻仍在吃奶的孩子,以前,由于母親的乳汁充足,這個孩子雖然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也過得逍遙自在,但如今不同了,孩子越長越大,需要的營養也越來越多,他的母親已經不堪重負,不得不對他實行斷奶。問題是,斷奶之后,這個孩子到哪找飯吃呢? 2003年8月,人民銀行將郵儲資金推向市場,郵政儲蓄資金因此開始自主運用。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轉存人民銀行的部分,按照金融機構準備金存款利率1.89%計息,低于郵政儲蓄吸儲的成本。此舉意味著,郵政儲蓄資金必須走向市場,尋找新的資金運作模式,否則將面臨倒息差的風險。 至此,郵政儲蓄開始被迫為自己吸收的存款資金苦尋出路。不久,200億元的郵政存款委托國家開發銀行代理進行資金運用,但是回報水平將低于郵政儲蓄原來轉存央行的4.357%利率水平。相比郵政儲蓄的總量,200億存款找到出路對郵政儲蓄擺脫困境只是杯水車薪。因此,其他資金的出路還得郵政儲蓄還得另想辦法。 目前,人民銀行對郵政儲蓄自主運用的政策是,自主運用的郵儲資金只局限于新增存款,暫不包括原有存款。根據國家郵政儲匯局統計數據,該局2004年新增儲蓄余額1750億元,2003年為1496億元,也就是說目前能真正走向市場的郵政儲蓄資金為兩千億元左右。 那么,這兩千億“初出茅廬”的資金在市場都有哪些出路呢? 由于規定所限,龐大的郵政儲匯機構只能吸納存款而不能如商業銀行那樣發放貸款。而從目前來看,郵儲資金比較現實的出路是在債券市場和銀行的中間業務上。 根據有關文件,經國家郵政局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并獲批準后,郵政儲蓄機構可以進入銀行間市場參與債券買賣,也可以與中資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辦理大額協議存款,與政策性銀行進行業務合作,開展部分中間業務。此外,郵政儲蓄機構還可依程序申請成為國債、政策性金融債承銷團成員。這幾種業務均與普通百姓生活無關,屬于批發銀行業務。 由于資金充沛,郵政儲蓄機構從事這些業務有較大優勢。目前,郵政儲匯局在債券市場上的地位逐步提升。就銀行間債券市場而言,在2004年中,國家郵政儲匯局在該市場的結算量已接近1700億元,排名高居第28位。從短期情況看,這筆資金量幾乎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債市運作資金相當。也就是說,如果這些資金全部投資于債券市場,等于在債券市場上又多了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級的機構投資者。而且郵政儲匯局也已經以特別成員身份,加入銀行間國債市場承銷團。 業內人士稱,郵儲資金在該市場一是從事低風險的國債逆回購,二是投向協議存款。國債逆回購其實是一種短期貸款,其他金融機構用國債做抵押向郵儲機構借入資金。而協議存款是國家郵政儲匯局把資金存放在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實際為后兩者提供了長期資金來源。 以現有的運作渠道看,郵政儲蓄資金除了進行銀行間債券市場進行交易外,還有與中資商業銀行辦理大額協議存款,與政策性銀行進行業務合作,開展部分中間業務。其中,郵政儲蓄協議存款的利率水平、存款期限、結息和付息方式等由雙方協商確定。顯然,與債市投資相比,大額協議存款因為有保底收益,操作靈活,順理成章地成為吸納郵政儲蓄資金的主流,債券市場的投資僅僅是個補充。 不過,有專家認為,從目前整個市場上來分析,由于目前低風險的投資品種少,郵政儲蓄資金運用渠道仍明顯偏窄,并使市場風險進一步加大。而郵政要想得到發展,必須改變單一的贏利模式,實現收入的多元化。 郵政儲蓄自立門戶仍然面臨挑戰 銀監會在2005年工作會議簡報中說,新的一年里,要“抓緊實施郵政儲蓄體制改革”。資金出路問題困擾郵政多年,將存款余額達萬億元的郵政儲蓄剝離出來單獨成立的郵政儲蓄銀行會在今年組建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成立郵政儲蓄銀行是郵政改革的目標。但這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兩年能解決的。 目前郵政儲蓄資金的運作均限于批發銀行業務,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資金,這可能也是將來郵政儲蓄銀行較為合適的定位。而由于受到自身軟硬件限制,郵政儲蓄機構不必像商業銀行一樣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所謂“第五大銀行”說法并不現實。郵儲銀行可利用網絡優勢,大力拓展匯兌業務和代收費等中間業務,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曾剛博士如是說。 另外,郵政儲蓄改革最主要的就是解決與國家郵政局的利益分割。郵政儲蓄的收入已超過郵政全部收入的30%,是重要的收入來源。如果讓郵政儲蓄市場化,那么沒有了占其收入1/3的郵政儲蓄,整個郵政的生存都存在問題。而郵政儲蓄又依托于郵政,大量房屋、人員、設備都與其他郵政業務共用,成本也很難計算。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認為,郵政儲蓄必須與郵政體制聯動改革。將郵政體制撇在一邊,單獨進行郵政儲蓄的改革不可行;不考慮郵政儲蓄改革,單獨改郵政體制也不行。 然而在郵政和電信分家之后,來自財政的補貼到2003年已經停止,郵政普遍服務的虧損只能靠郵政儲蓄等暗補。在未找到有效補虧辦法前,郵政儲蓄不可能與郵政徹底分家。 而也有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盡管最近關于郵政儲蓄改革提速炒得火熱,但實際上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也面臨很多問題。郵政儲匯局不能提供貸款,也不允許吸納公司存款,沒有任何商業銀行的從業經驗,不可能在一夜之間變成一家商業銀行。 中國社科院金融中心主任易憲容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認為,目前郵政儲匯局還不具備為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服務所需的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應將其改造成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服務的批發銀行,其密集的柜臺網點也可變成投資基金和保險公司的銷售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