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雨
《中國經營報》在2004年曾經對中關村現狀進行過多篇連續報道,從該報記者對大量“村”里人和專家學者的采訪報道中我們發現,昔日輝煌的中關村如今卻已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據報道,不少被訪者都認為,中關村應該是一個高科技產業基地,但大家又紛紛對中關村當前是否具備前沿的科學技術環境和能力表示了懷疑和擔憂。無論是經營成本還是投融資環境,抑或區域定位和政策導向,都很不利于中關村科技的發展。很多小企業無緣得到風險投資的垂青,最終落得個漏船載酒,了然無痕。君不見,有人統計平均每9分鐘就有一家中小企業在村中夭殤,而近30%的初創企業如今也面臨倒閉。
我們疑惑,中關村,你到底需要怎樣的企業?微軟?聯想?新浪?還是現在這9000多家踴動著活力的中小高科技企業?
我們眼見著中關村的房地產業熱起來了,“總部經濟”炒起來了,五星級酒店建起來了,亞洲最大的“MALL”開張了。但是,中關村的身影離“中國硅谷”的目標卻越來越遠了,積累了數十年的高科技產業“生 態環境”也就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了。
中關村到底該不該等同于普通開發區、貿易區、大工業區或其他的什么“區”?中關村該不該去和房地產業、汽車工業或大工業區比拼GDP指標?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如果用GDP、經貿總收入或大規模生產指標來衡量,中關村哪個指標也沒有優勢。于是中關村的牌子必然被人們利用來進行短平快的“投機式增長”,其 結果無疑是讓中關村舍本逐末、以短比長,最終甚至殺雞取卵、竭澤而漁。
中關村在如此嚴酷的十字路口前,需要解放枷鎖、絕地一搏呢?還是應該繼續萎靡安泰、坐等終了呢?現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中關村園區的管理者政策導向失誤,管理制度滯后,那么最終付出慘重代價的將首先是中關村,而且這個代價還將被扣上“不可挽回”的戳子被永遠地載入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