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緣何走出連續7年停滯 解讀6.8%高增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7日 10:10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1月27日電 新聞分析:農民增收何以走出連續7年徘徊?——解讀6.8%的農民收入高增長率 新華社記者 宋振遠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25日宣布,200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實際增長6.8%
當盤點2004年中國經濟形勢時,“農民增收”無疑是分量最重的關鍵詞。1997年以來,農民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長率不到4%,低的年份只有2%多一點;而同期,城鎮居民的收入平均每年增長8%。去年農民收入達到6.8%的增長率,來之不易,可圈可點。 “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糧價高”,這是農業部和國家統計局等部門對2004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評價。這一串“關鍵詞”形象親切,可謂2004年“三農”工作最具“標本”色彩的經典概括。 需要指出的是,在四大因素中,最關鍵的、最具決定性的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決策的政策效應。一組數字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首先看“加法”——2004年,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入總量超過2000億元,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全年農村信用社支農貸款增加近2000億元;全年支農“三項補貼”達到140多億元,其中用于糧食直補資金116億元;全年用于農業的國債項目資金376億元;全年安排農村扶貧資金120億元。 再看“減法”——2004年,“兩項減免”政策使我國農民“減負”30%以上,減負總額達到302億元,中央財政為此安排轉移支付219億元補助地方財政減收缺口。目前已有25個省份宣布提前免征農業稅。 專家們普遍認同:支農政策的“放大效應”是農民快速增收的直接動力。為遏制農民收入特別是種糧農民收入下滑的態勢,中央將“三農”提到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統籌城鄉發展為方略,以2004年一號文件等政策措施為抓手,調動更多政府和社會資源施惠農村,有效提升了農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比重。2004年,我國農民出售農產品的現金收入增長約25%。這是多年未有的現象。 除此之外,進城務工仍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為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民工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采取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清欠農民工工資,放寬城市戶籍管理制度,降低農民打工成本,給農民工平等待遇,等等。盡管城鄉二元結構中的一些體制性障礙并沒有根本消除,但上億農民工看到了更多的希望。畢竟,相關的改革措施已行走在正確解決“三農”問題的軌道上。 還有,糧價上漲、保護耕地、嚴控農資價格、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城市化進程加快等等。這些政策措施顯示:我國新時期農業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正在形成,它的特點被形象地稱為“真金白銀”“實實在在”,彰顯“三農”工作正在統籌城鄉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有序推進。 過去的2004年,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2005年,農民增收前景如何? 農業部負責人認為,農民增收仍然處于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收入持續增長的障礙還沒有根本消除,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難度不可低估。 中央在部署2005年“三農”工作時,提出“三個不能”原則,即2005年各項支農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弱;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變;已經給農民的實惠不能減少還要增加。國家統計局預測,今年我國農業會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糧食產量會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農民收入仍會有所提高。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