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增長不能長期高于GDP 稅改迫在眉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2日 11:05 和訊網-財經時報 | |||||||||
2004年,中國各項改革在加強宏觀調控中繼續深化,一些重要改革舉措相繼出臺: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取消了農業特產稅,減免了農業稅,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出口退稅機制改革全面實施,投資體制改革取得突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進展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 財經時報
預期2004年中國經濟將實現9%的較快增長,同時財政收入亦呈現較快增長。從2004年前11個月的情況看,中國累計實現財政收入24430億元,增長23.5%,收支相抵,結余2837億元,與財政預算赤字3200億元的目標相差甚遠。可以說,稅收大幅增加是推動財政增收的主要原因。據統計,2004年全國共入庫稅款25718億元,同比增長25.7%,增收5256億元,總收入和增收額雙雙實現歷史性突破。稅收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 稅收收入快速增長,對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最為顯著的是有效支持了出口退稅。2004年全國共辦理出口退稅4200億元,增長106%,增加2161億元。其中,辦理2003年前累計欠退稅2004億元,“老賬”已全部還清,辦理當年出口貨物退稅和免抵調庫2196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外貿出口。但是,稅收收入的超快增長,更多的是引發了人們對稅收制度改革的思考。 稅收快速增長的非正常因素 最近幾年中國稅收增長較快,究其原因:一是中國正處于工業化時期,工商業持續快速增長,這幾年產業結構快速升級,特別是第二產業增幅一直高于GDP的增長,企業所得稅增幅較大;二是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現在關稅和海關代征的消費稅和增值稅都大幅度增長;三是近年來稅收征管工作確有進步,征管力度加大,也促進了稅收的增長;四是現行稅制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稅收占GDP比重提高較快。這些問題包括:在幾個主要稅種上法定稅賦太高,不能抵扣部分太高,營業稅重復征稅。 前幾年由于稅收流失較多,中國制定了較高的法定稅賦。隨著稅制的完善,繼續保持法定稅賦偏高的稅制沒有必要,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進度的加大,繼續保持現有稅制不利于經濟發展。在稅收資源增加的情況下,現在有必要分步實施稅制改革,逐步消化和改變法定稅賦偏高的情形。 稅收增長過快不利經濟發展 預期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9%,但是稅收增長高達25%以上,稅收增長大大高于GDP的增長,如果說某一年或某幾年稅收大幅度增長超過GDP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國稅收的超常增長已經變成了常態,稅收收入自1994年以來一直持續高速增長,今后可能還要繼續。稅收增幅長期大大高于GDP增長,說明稅收制度對整個宏觀經濟產生了緊縮效應,這是一種不正常現象,表明稅收增長與經濟發展不協調。 據了解,發達國家平均稅賦在35%左右,如果扣除社會保障稅的因素,一般在13%-15%,發展中國家平均稅賦在20%左右,中國的稅收負擔最低是1996年的10.18%,此后每年按照1.1個百分點的速度在上升,2004年達到了19%,而且還在不斷上升,今年可能要突破20%。考慮到社會保障因素,中國的宏觀稅賦水平將與發達國家持平。如果再考慮到大量非稅負擔,宏觀稅賦水平則超過發達國家。但中國的經濟發展并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中國的稅收制度必須大力調整,財政政策必須向公共財政過渡,新一輪稅制改革必須實現“中性”稅收傾向。 稅制設計不夠合理 目前,中國的稅收主要分為初次分配環節稅和再分配環節稅兩類。1992年以來,中國的生產稅占GDP的比重從13%上升到18%,呈逐步上升趨勢,和其他國家比較是偏高的。中國的所得稅比重,1991年到2001年平均為2.4%,其他國家平均為11.7%,低于其他國家。因此,中國的生產環節稅高于其他國家,而再分配環節稅遠低于其他國家。生產環節稅征得過多,會對企業生產產生抑制作用。再分配環節的稅是起到公平的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在這種情況下,加大對高收入者征稅,有利于公平,也有利于控制貧富差距加大,因而分配環節的稅率有待于調整。 稅改原則 稅制改革的新原則應是:增強企業競爭能力和促進社會公平。稅改中長期安排是:在3-5年或5-10年里,在工業發展和加強征管的前提下,在政策上、稅制上進行改革,邊增邊減,使守法納稅人負擔降低。同時,稅制的改革既解決增強企業競爭力和促進社會公平問題,又能使國家保持足夠的稅收資源。可以說,當前是推進稅制改革的好時機。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增值稅轉型和兩稅合并,而新的舉措之所以遲遲不能推出,就是擔心這樣一來會減少財政收入。但是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轉型,國家經濟建設方面的財政支出大幅減少,具備了盡快改革稅收制度和調整稅收結構的條件。總體來說,稅制改革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 第一,爭取2005年所有省市均取消農業稅 農業稅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民繳納的稅費支撐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期積累。近年來,隨著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稅在國家財政中的比重逐步變小。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溫家寶總理2004年3月宣布,5年內逐步取消農業稅。截至2005年1月,大陸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中已有22個宣布全面停征農業稅。溫家寶總理一年前承諾的5年內取消農業稅的目標可望提前兩三年實現。 多年來中國一直以農業支持工業建設,現在工業經濟已有相當的發展,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時期。中國取消農業稅的思路非常及時和正確,2005年應進一步擴展成果,力爭所有省份取消農業稅。 第二,力排異議盡快統一內外資企業的稅率 為了促進改革開放,吸引外資,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給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外資企業在稅率稅基上享有較大優惠。目前,中國的內資企業所得稅的名義稅率是33%,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名義稅率為15%-24%不等,多年來,外資企業比國內企業的有效稅率要低10到12個百分點。內外資企業除了稅率不同外,稅基也不一樣。內資企業計稅工資規定為800元到960元,而外資企業沒有計稅工資的概念。也就是說,國內企業只有800元到960元的工資可以進入成本,不收所得稅,高于這部分的工資則需要交納所得稅,而外資企業所有的工資支出均可計入成本,不公平顯而易見。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劇和中國加入WTO的過渡期結束,內資企業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生存挑戰,只有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征收制度,內外資企業才能在公平、公正原則上競爭,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統一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所得稅并軌是財稅改革的基本原則和目標之一。 統一稅率對外資發出的信號是,政府將致力于創造競爭平臺,這同樣會提高外資流入的意愿和信心,可謂長期利好。相反,與“優惠”并存的種種腐敗、設租尋租、不透明和不確定性,以及政府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忽視,往往抵消了稅收優惠本身的作用,因而統一稅率不僅是必要的,也必須的,兩稅合一后的稅率范圍在24%-25%之間。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明確表示,一個主權國家的財政政策,任何時候都可以自主改變,不能受別國意識的影響。希望政府盡快批準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的方案,積極推進中國的稅制改革。 第三,認真做好增值稅轉型的試點工作,為在全國推廣積累經驗 多年來,中國一直征收生產環節的增值稅,由于抵扣不充分,生產企業稅賦較高,與國際水平不接軌,不利于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可以說,從征收生產環節增值稅改為征收消費環節增值稅是大勢所趨。 2004年9月,國家決定在東北三省開展增值稅轉型的試點工作。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向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和大連市發出《東北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若干問題的規定》。東北增值稅改革啟動,意味著將增值稅由“生產型”變為“消費型”的稅改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為切實做好此項工作,2004年12月28日財政部、稅務總局下發《關于進一步落實東北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政策的緊急通知》。《通知》就東北地區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有關政策進行補充,要求東北增值稅改革從“增量抵扣”政策調整為“全額抵扣”政策,這將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納稅負擔,使增值稅改革更為徹底。 選擇東北地區的部分行業試行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既是中央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采取的重大措施,也將為今后全國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積累經驗。增值稅改革對企業來說將是一個根本性變革。 第四,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 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已是眾望所歸,中國一些地區已提高了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但中央政府改革方案遲遲沒有出臺,但此項工作一直在進行。目前廣東財政再次對個稅起征點提高進行調研,以便為中央盡快出臺稅改政策提供參考依據。據悉,此次向國務院提交的個人所得稅修改方案可能是分步實施,第一步是提高起征點,第二步涉及到累進稅率和級別區間范圍。據財政部負責人稱,個稅改革將簡化工薪所得稅率檔次。個稅的征收稅率采取的是超額累進的方法,其中工資、薪金所得適用5%-45%的九級超額累進稅率,減少稅率檔次其實就是把九級降為七級、六級,甚至更少。減少稅率級別,也就意味著合并其中的部分級別,相對低收入的工薪族將從中受益。 第五,順應擴大消費的思路,及時調整消費稅 1994年前后,中國在適度消費階段出臺的消費政策,顯然與當前擴大消費的指導思想不相符合,因而,消費稅改革是必要的。按照1994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目前消費稅的征稅范圍有煙、酒、貴重首飾及珠寶玉石、摩托車、小汽車等11種商品。現在看來,這些商品有的是帶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主打產品,有些則是生活必需品,征收消費稅顯然不合時宜,因而調整和取消部分商品的消費稅是必要的。 (執筆)祁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