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時代:非公經濟36條出臺 希望與疑慮共存(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1日 16:00 中國新時代 | |||||||||
疑慮仍存:幾多積弊能解? 這份文件的誕生,是一個希望與疑慮共存的過程。
7月28日,在提到青島座談會上民營企業(yè)家提出的問題都是“老問題”時,曾經看過文件草案的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對《中國新時代》分析說:“(政府)沒有解決,人家當然還要提這些老問題了。”他的擔心在于,文件究竟能為個私民營經濟解決多少問題。 “在涉及到壟斷部門的利益調整時,僅僅憑36條的一紙文件就可以協調么?”一位浙江的民營企業(yè)家也有此擔心。2004年,當鐵路建筑領域表示要向民營資本拋出“繡球”時,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一位權威的交通專家就指出:“不要寄予厚望,它們可以通過提高民營企業(yè)的資質門檻,把你擋在門外。” 實際上,對于多年的積弊,“非公經濟36條”只可能做出原則性、方向性的規(guī)定,若想真正落實,還需相關部門盡快出臺配套措施。 比如,“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拓寬企業(yè)融資渠道”的規(guī)定,前者需要財政部、國稅總局出臺政策,后者則需要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jiān)會等部門的配套措施。如果涉及到法律的修改,還需要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議批準;這些,恐怕就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 給予非公經濟“國民待遇”,對于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而言,也需要一個轉型的過程。在2002年初的中國企業(yè)家論壇第二屆年會上,民營企業(yè)家們對政府“寧予外資、不予內資”式的資源不公平傾斜的做法提出了質疑;而時至今日,一些地方的著眼點仍在“吸引外資”上。 2004年的宏觀調控,銀行緊縮銀根“一刀切”做法,就讓不少民營企業(yè)家吃盡苦頭,“銀行只給國企貸款,像我們這樣發(fā)展勢頭良好的民營企業(yè),根本沒辦法貸到款。”北京一位身價5億的民營企業(yè)老板抱怨說。 在原則通過的“非公經濟36條”中,“依法設立國家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基金”赫然在目。類似規(guī)定讓民營企業(yè)家們覺得看到了希望。“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還是非常值得期待。”浙江一位參加過座談會的民營企業(yè)家這樣評價說。
|